广告词语的运用特点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xiao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信息社会,广告已成为传播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信息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在众多的广告中,尽管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但语言文字依然是广告的灵魂,是商品信息的主要载体。广告大师奥格威说过:“广告是词语的生涯。”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如果能充分利用词语的特点,就会使广告语言熠熠生辉。
  
  一、利用同音词语,塑造音乐美
  
  同音词是指词语音、形式相同,而词义没有任何联系的词语。具体的语境使同音词具体化、单一化,在交际中不至于发生混淆。有时语言里的词语常常与进入自己“领地”的其他词语发生互动作用,从而带来一定的“语境效应”。妙用同音词故意使一个词因谐音进入另一个词的语境,可以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
  1.利用同音词,可以造成同音双关的效果。如打字机的广告“不打不相识”利用打字的“打”和打架的“打”谐音,某皮鞋的广告语“足以自豪的世界”(金利来皮鞋),“足”既可以指“脚”,也可以谐音指“满足”,这些都是利用同音词达到语音双关的效果。
  2.利用同音词语,制造幽默,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如“天仙牌电风扇,名气是吹出来的”,由于同音词的形式完全相同,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广告所要表达的义项,在这里“吹”的优先选择义是“夸口、吹嘘”,由于矛盾,会使人想到另一个义项“(风、气流等)流动。”更突出了电扇的功能。
  3.利用同音词语,可以使表达委婉含蓄。有些意思不便于直接表达,就可以利用同音词去体味,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含蓄委婉地体现出来。如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 晴”谐音“ 情”。有一句广告语“做女人挺好”,“挺”既有程度副词“非常”的意思,也可以指身材挺拔,富有曲线美的意思。这句广告语就是利用同音词来婉转地表达产品的功效。
  
  二、利用词语意义,创造繁复的美
  
  1.利用词语歧义,制造矛盾。
  歧义,是指一种语言形式的语义模棱两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解释,它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特点。在语言交际中,尤其是在纯信息交流中,歧义会导致误解而成为交际的障碍,从这一点出发,歧义是应该努力避免、尽量消除的。但广告语言中存在的大量歧义现象,可以增强其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收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使广告既具有信息价值,又具有推销价值。
  词语具有多个义项,就有可能造成理解的错位,此时通过语境的解释来消解歧义,就可能产生幽默的效果。如“国父没空”乍一看以为是国父没空闲,仔细琢磨,才知道某展览会本来是在国父纪念馆举行,后来国父纪念馆要举行其他的活动,不能安排展览会了,利用“空”能令人联想到“空闲”和“空间”这两个意义,造成理解的错位。
  电冰箱广告“谁能惩治腐败”,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社会中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是“腐败”的引申义,而广告语指的是食物的腐烂,利用人们对社会腐败深恶痛绝的心理,突出电冰箱的优异功能,达到促销的目的。
  “阿里山瓜子,一磕就开心”,从词面看,“开心”作形容词用,指心情愉快舒畅,但从广告商的真正意图看,又指阿里山瓜子特别味美易剥,轻轻一嗑,果仁就裂开,吃起来非常方便。“开心”临时作动宾词组用,既让人感到阿里山瓜子好吃,易剥,又让人产生吃阿里山瓜子会令人很开心的错觉。
  2.利用词语的多重意义,丰富语义。
  词语的多种义项,可以产生多种理解,如“三菱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一种意思是乘“坐三菱电梯,上楼下楼都能给人一种享受。”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即“乘坐三菱电梯,浑身上上下下都很舒服”。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可以理解为“如果想皮肤好,早上晚上用大宝就行了。”也可以理解为“如果想要皮肤好,迟早有一天得用大宝。”可以作多种理解,产生了无穷的韵味。
  台湾矿泉水的广告词“口服心服”,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种矿泉水非常令人佩服,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即口里服用,心里服气。理发店的广告“头等事业,顶上功夫”也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既展现语言的魅力,又符合产品的特点,增加了广告语的内涵和趣味。
  3.利用词义感情色彩,褒贬换位。
  曹炜曾把词语的感情色彩区分为语言的感情色彩和言语的感情色彩,“言语的色彩义是指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所具有的一种临时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的色彩义可能发生变化。广告有时会利用词语原来的色彩义,赋予其新的感情倾向。
  广告是为了宣传产品的优良品质,应尽量避免贬义词的使用,但有些广告却反其道而行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一毛不拔”本来是形容人小气、吝啬,是对吝啬鬼的形象描绘。但用来描绘牙刷,就会使牙刷结实耐用的特点形象地表达出来。再如“文桑图公司,专作表面文章”,“专作表面文章”原指人不务实,做一些面子活,做工作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文桑图公司,专作表面文章”是指此公司是专门做包装设计工作的,强调公司的业务内容和专业水平。
  
  三、利用词义的模糊性,激发想像
  
  “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对象类属和边界的不确定性,模糊认识是人类不确定认识的基本形式和本质特征”模糊词语之所以“模糊”,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的词义模糊。
  模糊词语带有强烈的模糊特征,但是它们都能准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有时甚至胜过准确的表达方式。在交际中模糊词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如语言学家所说:“各种模糊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在人们交往活动和知识交流中,更具有广泛、完美和高效的特征。它不仅节约了信息传递,使人们相互彼此迅速沟通,而且能够有效引起对方表象的集合,赋予认识或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模糊性在人类认识的机制里,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模糊语言的优点和作用,在于可以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有限的字句中传达丰富的内容,以形式上的最小值换取最大的信息交流。如“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美容香皂广告),只是用“二十”和“十八”代指年龄,着墨不多,却能精确传神地表现化妆品让人更年轻的效果。“迎风漫步,让身体也随之摇曳多姿”(风衣),只用了“摇曳多姿”一个词,却能生动地表现穿上风衣时的款款风度。
  广告语言利用语义模糊达到激发消费者购物欲的目的,不仅可以满足广告语言的特殊需要,而且有时还具有精确语言所不能胜任的表义功能。从话语信息的传递角度看,模糊词语可以构成话语的潜在信息,令人遐想无限。
  模糊言语往往具有含蓄凝练、细腻深刻的作用,它能增加广告的未定性和空白度,以激发人们的理解和想象,产生独特的、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如“美加净护守霜,像妈妈的手,温柔依旧。”没有精确说明,却达到妙不可言的境界。正如康德所说“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所想的东西”。
  
  注释:
  ①②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③④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1]李志.模糊词语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J].当代经理人,2005,(15).
  [2]张洪超.汉语多义词的语用考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王振顶.同音词及其妙用探析[J].语文学刊,2005,(12).
  [4]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5).
  [5]唐旭光.从汉语修辞角度看英语文学翻译中语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6,(1).
  [6]罗风龙吟.中外广告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8).
  [7]费立群温玉洁.广告语典[M].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10).
  [8]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0]张 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关云艳,安徽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一、语言审美    首先要说明的是“语言审美”这个词是作者提出来的。叶朗认为:“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审美范畴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的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沉积物’;‘价值观念体系’……乃至‘艺术、政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
为纪念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50周年,笔者读了《汉字规范百家谈》《简化字研究》《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等几本书,读了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等刊物,收获不小。王凤阳的《汉字的演进与规范》(见《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一书)和费锦昌、徐莉莉的《汉字规范的换位思考》(《语文建设通讯》第80期)给笔者的启发很大。王凤阳提出的汉字规范方针是“顺应文字潮流并为之做疏导工作的规范方针,大统一、小自由的方针”,“疏导的方针就
[摘要] 口才策略是保证口才活动取得成功的对策和谋略。将语用学的相关原理运用于口才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口才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策略能力和口才水平。  [关键词] 语用学原理 口才策略 运用    口才活动是策略性很强的动态过程。口才策略就是在口才活动中运用策略性思维,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对方,更得体地表达自己,形成合作的人际氛围,提高沟通效果,实现交际目的,使口才活动取得成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词语在口语里已经不用了,只能在书本见到,而有的正从口语和书面语中逐渐消失。例如广州话里的“甖”[ɑ55]字,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广州人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意义,但如果问及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广州人,他们可以举出不少带有“甖”字的词语,像“骨灰甖”“腐乳甖”“沙煲甖铲”等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甖”指的是小口大肚的罐子。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种情况看作是方言词被共同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