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快手、抖音、火山、西瓜、美拍、微视……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会:刷短视频时,时间过得非常快,即使理智上想克制,但就是停不下来——
尽管互联网公司声称短视频是用来消化碎片时间的工具,但结果却是浪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初二女生小田春节收到了舅舅送她的礼物:一部新款智能手机。这是她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她自然爱不释手。在表姐的指导下,小田下载了抖音APP,开始好奇地刷短视频,吃饭时都不忍放下手机。因为正值寒假,小田的妈妈焦女士想让女儿歇歇,于是放松了管理。
一段时间以后,焦女士发现大事不妙:小田就像中邪了一样,每天手机不离手,一天要充电四五次。焦女士留意觀察,还好,小田没有沉迷手机游戏,只是在刷短视频,于是放了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焦女士感觉不对劲儿了,因为小田已经整整一周没有做寒假作业了。这还了得!焦女士急忙干预,要求小田赶进度补作业,否则就没收手机。
听说要没收手机,小田强烈抗议,扬言如果妈妈没收手机,她就休学。
面对小田布满血丝的双眼,以及怒不可遏的眼神,焦女士知道遇到了麻烦,急忙来到我的咨询室。
“短短十几秒的短视频有什么迷人的?”见面后,焦女士疑惑地问,“我偷偷在旁边看小田刷手机,短视频没有什么不健康内容,无非是些小猫小狗的搞笑片段。小田早就央求我让她养一只猫,我担心影响她学习,就没答应,她就在小视频里过过瘾,所以我也没有阻止。哪承想,刷视频也能上瘾!别看一个短视频只有区区十几秒,她手指不停地滑来滑去,两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真的有‘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觉。请问,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算不算上瘾行为?”
我告诉她,通俗地讲,上瘾行为是指做了一件事让你感觉很好,于是情不自禁地还想做,哪怕你知道这样做可能对自己不利,但还是很难打住。此外,当你感到不愉快的时候,也会想通过做那些感觉很好的事来避免体验不愉快,这样下去,就会成瘾,产生依赖。除了毒品、赌博、烟酒、游戏这些让大家深恶痛绝的恶习以外,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上瘾行为,刷短视频是最近出现的一种。
短视频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新奇、节奏轻快、轻松幽默,抓住了用户的兴奋点。也有很多短视频不惜剑走偏锋,以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配合着各种特效进行感官刺激博眼球。短视频的吸引力,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更不用说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了。尽管互联网公司声称短视频是用来消化碎片时间的工具,但时间往往大把大把地被浪费,客观上造成了用户上瘾。
我说:“判断小田是否已经对短视频上瘾,最好看她是否曾尝试戒掉这个习惯,以及结果如何。”
“小田戒过,但是失败了。”焦女士说,“在我苦口婆心教育下,她发誓不再刷短视频,还当着我的面卸载了几个短视频APP。我们约定,每天只在晚饭后玩一小时手机,其他时间学习。可是第二天半夜我就发现她在卫生间偷偷刷短视频。她哭着告诉我,她发誓不再刷短视频是出于真心,但她很快就被刷短视频的欲望俘虏了,重新下载了短视频APP。我看来软的不行,这才要没收她的手机。”
种种迹象表明,小田刷短视频已经上瘾。
当孩子不停地刷短视频时,他的大脑神经处理模式和吸毒时是一样的,都是欲罢不能
“为什么刷短视频这么容易上瘾?”焦女士问,“听别的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刷短视频也是停不下来,孩子的年龄从七八岁到十七八岁,都成了短视频的俘虏。”
我告诉她,当孩子在不停地刷短视频时,他的大脑神经处理模式和吸毒时是一样的。上瘾行为的特点是“欲罢不能”。孩子刷短视频时,一边深深地厌恶自己的行为,一边又深深地渴望着这份快乐。
行为上瘾的心理公式是:B(行为)=M(动机)×A(能力)×T(触发)。动机是指孩子刷短视频的动力,能力是完成这件事的综合因素,触发是指因触动而激发某种反应。
“例如,”关于“触发”,我举例说明,“您打算用网络查资料时,页面上出现很多‘双十一’的促销活动、优惠券领取的广告。广告频频闪动,吸引着原本就计划去购物的您去点击。这就是设计者故意设计的一个触发开关,目的是在心理层面上引发您的上瘾行为。您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诱惑吗?”
“几乎天天遇到,而且不止一次。”焦女士说,“难以想象,有人故意设计这样的东西来引诱人上瘾。”
我告诉她,美国硅谷有一家名叫“多巴胺实验室”的公司,创始人拉姆塞·布朗是一位神经生物学博士。他有句名言:“这世界上肯定存在让人上瘾的计算机代码。”他所做的就是把神经科学理论应用到代码中,比如适时点赞,虚拟的货币等奖赏机制,然后根据大数据算法,让用户一直停留在符合其喜好的视频娱乐里面。
我说:“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技术和信息流技术,加上庞大的用户群,短视频发布平台能给用户推送无穷无尽的新内容,自律性较弱的孩子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焦女士说:“有时候,通过刷短视频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比如,小田推荐我看一个示范叠衣服的视频,我就学了一招儿。”
我问:“接下来是不是有更多叠衣服的视频?”
焦女士点头:“对,没完没了,看得人视觉疲劳。”
我说:“互联网推荐算法经过优化后,您跟推送的内容就有了互动。您每一次上滑手机屏幕,平台就会推送给您一个随机的、未知的,但同样被大数据统计分析后认为是被您高度点赞、最常浏览的有趣内容,让您继续观看——这意味着,不光其他无关的内容不会向您推送,可能相关内容下的其他观点,您也看不见,好像全世界都是您的知己。看似您在选择内容,实质是推送平台按照人工智能算法,为您推送能够成瘾的内容。”
焦女士愤怒了:“为什么这种APP的设计者要毒害人?”
我说:“短视频通过流量获得收益,使用者停留时间越久越有利于平台方,后台推送内容让使用者成瘾是获得商业利益的手段。” 焦女士提高了声调:“可是,孩子会因为刷短视频上瘾而耽误学习的!”
“不仅耽误学习,刷短视频上瘾的危害多着呢。”我扳着手指头列举,“长期被动接受短视频这种直白的信息,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平台和短视频发布者唯利是图,什么容易吸引眼球、什么容易提高成瘾性,就会将什么内容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孩子,而人性中的贪婪、骄奢淫逸、猎奇、不劳而获、破坏规矩等恶习会被无限放大;长期收看短视频,会对现实生活产生钝感,因為生活不是大数据推送,好的坏的都要面对,而短视频只给孩子最喜欢的部分,容易让孩子形成逃避现实的心理;长期逃避现实,孩子会丧失斗志,进入封闭意识状态,和真实世界脱节,罔顾法律与道德,很难面对挫败和现实世界的起伏,形成极端心理和偏激行为,比如厌学、反抗父母、自残……”
算法技术再强大,也得通过攻击人的弱点才能得逞,只要帮孩子加固心理防线,就能有效避开这种攻击
“太可怕了!”焦女士用惊呼打断我,“原来我女儿刷短视频上瘾,是因为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先进的技术在算计她!请问,您有办法帮她戒掉‘视频瘾’吗?”
我说:“算法技术再强大,也得通过攻击人的弱点才能得逞,只要帮孩子加固心理防线,就能有效避开这种攻击。”
我告诉焦女士,帮助小田摆脱短视频的纠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酒精上瘾者不是因为酒好喝,吸毒者也不是因为毒品美味。同理,小田玩手机不是因为手机好玩,而是因为无聊和空虚,或者说只是渴望那种时间被填满的感觉。
另外,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不愉快的时候,会本能地做那些感觉较好的事,以此避免不愉快的体验,获得存在感和心理上的抚慰。
小田迷恋短视频,有可能与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不佳等负面因素有关。对此,父母的陪伴有助于消解她的不愉快,可以从根本上化解行为上瘾的可能。
身处互联网时代,父母要主动学习,寻找与孩子的共同话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正确看待短视频。
第二,多巴胺适可而止,内啡肽多多益善。
引导小田深入认知快乐和幸福。刷短视频让人快乐是多巴胺在起作用,但这种快乐只是感官上的刺激,很容易消散。运动、学习之后带来的快乐是内啡肽在起作用,内啡肽会带来更长久的满足和幸福。
第三,从微习惯入手,坚持不懈地培养好习惯。
告诉小田,沉迷碎片化的快乐非常容易,但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消耗许多精力,大多数人都很难坚持。不过,重视微习惯是形成好习惯的好办法。所谓“微习惯”,就是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它小到几乎不需要花费精力,比如每天少看5分钟短视频,坚持下去就会逐渐摆脱对短视频的依赖。
第四,设置阻碍,增大过瘾成本。
卸载相关软件、限制手机使用时长、关闭权限入口、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客厅等,可以让刷短视频变得困难。当小田想刷短视频时,会有一种“哎呀好麻烦”的感觉,欲望就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久而久之,“视频瘾”有望戒除。
第五,使用防沉迷系统。
开启短视频APP的防沉迷系统或者家长模式,可以防止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过长。也可以借用有趣的小软件来进行自我管理。比如培养专注力的软件forest(专注森林),可以给手机上锁,用它种一棵两小时的树,其间不能玩手机,否则树会死掉。
第六,用现实生活替代虚拟世界。
长时间刷短视频会感觉空虚,看看窗外的阳光,非常刺眼,觉得自己像幽闭的吸血鬼一样在阳光下慢慢融化。这是在虚拟世界沉浸太久的缘故。
因此,多安排一些家庭活动,可以帮助小田走出虚拟世界。活动可以丰富多彩,家庭旅行、走亲访友、参观展览、户外散步、体育比赛等,其间最好关闭手机。
【编辑:陈彤】
尽管互联网公司声称短视频是用来消化碎片时间的工具,但结果却是浪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初二女生小田春节收到了舅舅送她的礼物:一部新款智能手机。这是她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她自然爱不释手。在表姐的指导下,小田下载了抖音APP,开始好奇地刷短视频,吃饭时都不忍放下手机。因为正值寒假,小田的妈妈焦女士想让女儿歇歇,于是放松了管理。
一段时间以后,焦女士发现大事不妙:小田就像中邪了一样,每天手机不离手,一天要充电四五次。焦女士留意觀察,还好,小田没有沉迷手机游戏,只是在刷短视频,于是放了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焦女士感觉不对劲儿了,因为小田已经整整一周没有做寒假作业了。这还了得!焦女士急忙干预,要求小田赶进度补作业,否则就没收手机。
听说要没收手机,小田强烈抗议,扬言如果妈妈没收手机,她就休学。
面对小田布满血丝的双眼,以及怒不可遏的眼神,焦女士知道遇到了麻烦,急忙来到我的咨询室。
“短短十几秒的短视频有什么迷人的?”见面后,焦女士疑惑地问,“我偷偷在旁边看小田刷手机,短视频没有什么不健康内容,无非是些小猫小狗的搞笑片段。小田早就央求我让她养一只猫,我担心影响她学习,就没答应,她就在小视频里过过瘾,所以我也没有阻止。哪承想,刷视频也能上瘾!别看一个短视频只有区区十几秒,她手指不停地滑来滑去,两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真的有‘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觉。请问,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算不算上瘾行为?”
我告诉她,通俗地讲,上瘾行为是指做了一件事让你感觉很好,于是情不自禁地还想做,哪怕你知道这样做可能对自己不利,但还是很难打住。此外,当你感到不愉快的时候,也会想通过做那些感觉很好的事来避免体验不愉快,这样下去,就会成瘾,产生依赖。除了毒品、赌博、烟酒、游戏这些让大家深恶痛绝的恶习以外,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上瘾行为,刷短视频是最近出现的一种。
短视频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新奇、节奏轻快、轻松幽默,抓住了用户的兴奋点。也有很多短视频不惜剑走偏锋,以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配合着各种特效进行感官刺激博眼球。短视频的吸引力,成年人都难以抵挡,更不用说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了。尽管互联网公司声称短视频是用来消化碎片时间的工具,但时间往往大把大把地被浪费,客观上造成了用户上瘾。
我说:“判断小田是否已经对短视频上瘾,最好看她是否曾尝试戒掉这个习惯,以及结果如何。”
“小田戒过,但是失败了。”焦女士说,“在我苦口婆心教育下,她发誓不再刷短视频,还当着我的面卸载了几个短视频APP。我们约定,每天只在晚饭后玩一小时手机,其他时间学习。可是第二天半夜我就发现她在卫生间偷偷刷短视频。她哭着告诉我,她发誓不再刷短视频是出于真心,但她很快就被刷短视频的欲望俘虏了,重新下载了短视频APP。我看来软的不行,这才要没收她的手机。”
种种迹象表明,小田刷短视频已经上瘾。
当孩子不停地刷短视频时,他的大脑神经处理模式和吸毒时是一样的,都是欲罢不能
“为什么刷短视频这么容易上瘾?”焦女士问,“听别的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刷短视频也是停不下来,孩子的年龄从七八岁到十七八岁,都成了短视频的俘虏。”
我告诉她,当孩子在不停地刷短视频时,他的大脑神经处理模式和吸毒时是一样的。上瘾行为的特点是“欲罢不能”。孩子刷短视频时,一边深深地厌恶自己的行为,一边又深深地渴望着这份快乐。
行为上瘾的心理公式是:B(行为)=M(动机)×A(能力)×T(触发)。动机是指孩子刷短视频的动力,能力是完成这件事的综合因素,触发是指因触动而激发某种反应。
“例如,”关于“触发”,我举例说明,“您打算用网络查资料时,页面上出现很多‘双十一’的促销活动、优惠券领取的广告。广告频频闪动,吸引着原本就计划去购物的您去点击。这就是设计者故意设计的一个触发开关,目的是在心理层面上引发您的上瘾行为。您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诱惑吗?”
“几乎天天遇到,而且不止一次。”焦女士说,“难以想象,有人故意设计这样的东西来引诱人上瘾。”
我告诉她,美国硅谷有一家名叫“多巴胺实验室”的公司,创始人拉姆塞·布朗是一位神经生物学博士。他有句名言:“这世界上肯定存在让人上瘾的计算机代码。”他所做的就是把神经科学理论应用到代码中,比如适时点赞,虚拟的货币等奖赏机制,然后根据大数据算法,让用户一直停留在符合其喜好的视频娱乐里面。
我说:“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技术和信息流技术,加上庞大的用户群,短视频发布平台能给用户推送无穷无尽的新内容,自律性较弱的孩子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焦女士说:“有时候,通过刷短视频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比如,小田推荐我看一个示范叠衣服的视频,我就学了一招儿。”
我问:“接下来是不是有更多叠衣服的视频?”
焦女士点头:“对,没完没了,看得人视觉疲劳。”
我说:“互联网推荐算法经过优化后,您跟推送的内容就有了互动。您每一次上滑手机屏幕,平台就会推送给您一个随机的、未知的,但同样被大数据统计分析后认为是被您高度点赞、最常浏览的有趣内容,让您继续观看——这意味着,不光其他无关的内容不会向您推送,可能相关内容下的其他观点,您也看不见,好像全世界都是您的知己。看似您在选择内容,实质是推送平台按照人工智能算法,为您推送能够成瘾的内容。”
焦女士愤怒了:“为什么这种APP的设计者要毒害人?”
我说:“短视频通过流量获得收益,使用者停留时间越久越有利于平台方,后台推送内容让使用者成瘾是获得商业利益的手段。” 焦女士提高了声调:“可是,孩子会因为刷短视频上瘾而耽误学习的!”
“不仅耽误学习,刷短视频上瘾的危害多着呢。”我扳着手指头列举,“长期被动接受短视频这种直白的信息,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平台和短视频发布者唯利是图,什么容易吸引眼球、什么容易提高成瘾性,就会将什么内容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孩子,而人性中的贪婪、骄奢淫逸、猎奇、不劳而获、破坏规矩等恶习会被无限放大;长期收看短视频,会对现实生活产生钝感,因為生活不是大数据推送,好的坏的都要面对,而短视频只给孩子最喜欢的部分,容易让孩子形成逃避现实的心理;长期逃避现实,孩子会丧失斗志,进入封闭意识状态,和真实世界脱节,罔顾法律与道德,很难面对挫败和现实世界的起伏,形成极端心理和偏激行为,比如厌学、反抗父母、自残……”
算法技术再强大,也得通过攻击人的弱点才能得逞,只要帮孩子加固心理防线,就能有效避开这种攻击
“太可怕了!”焦女士用惊呼打断我,“原来我女儿刷短视频上瘾,是因为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先进的技术在算计她!请问,您有办法帮她戒掉‘视频瘾’吗?”
我说:“算法技术再强大,也得通过攻击人的弱点才能得逞,只要帮孩子加固心理防线,就能有效避开这种攻击。”
我告诉焦女士,帮助小田摆脱短视频的纠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酒精上瘾者不是因为酒好喝,吸毒者也不是因为毒品美味。同理,小田玩手机不是因为手机好玩,而是因为无聊和空虚,或者说只是渴望那种时间被填满的感觉。
另外,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不愉快的时候,会本能地做那些感觉较好的事,以此避免不愉快的体验,获得存在感和心理上的抚慰。
小田迷恋短视频,有可能与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不佳等负面因素有关。对此,父母的陪伴有助于消解她的不愉快,可以从根本上化解行为上瘾的可能。
身处互联网时代,父母要主动学习,寻找与孩子的共同话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正确看待短视频。
第二,多巴胺适可而止,内啡肽多多益善。
引导小田深入认知快乐和幸福。刷短视频让人快乐是多巴胺在起作用,但这种快乐只是感官上的刺激,很容易消散。运动、学习之后带来的快乐是内啡肽在起作用,内啡肽会带来更长久的满足和幸福。
第三,从微习惯入手,坚持不懈地培养好习惯。
告诉小田,沉迷碎片化的快乐非常容易,但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消耗许多精力,大多数人都很难坚持。不过,重视微习惯是形成好习惯的好办法。所谓“微习惯”,就是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它小到几乎不需要花费精力,比如每天少看5分钟短视频,坚持下去就会逐渐摆脱对短视频的依赖。
第四,设置阻碍,增大过瘾成本。
卸载相关软件、限制手机使用时长、关闭权限入口、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客厅等,可以让刷短视频变得困难。当小田想刷短视频时,会有一种“哎呀好麻烦”的感觉,欲望就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久而久之,“视频瘾”有望戒除。
第五,使用防沉迷系统。
开启短视频APP的防沉迷系统或者家长模式,可以防止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过长。也可以借用有趣的小软件来进行自我管理。比如培养专注力的软件forest(专注森林),可以给手机上锁,用它种一棵两小时的树,其间不能玩手机,否则树会死掉。
第六,用现实生活替代虚拟世界。
长时间刷短视频会感觉空虚,看看窗外的阳光,非常刺眼,觉得自己像幽闭的吸血鬼一样在阳光下慢慢融化。这是在虚拟世界沉浸太久的缘故。
因此,多安排一些家庭活动,可以帮助小田走出虚拟世界。活动可以丰富多彩,家庭旅行、走亲访友、参观展览、户外散步、体育比赛等,其间最好关闭手机。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