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8年“国际档案日”、第十届北京市档案馆日活动期间,我们迎来了市档案馆建馆60周年。刚才,几位老领导、老馆长和离退休干部代表、档案移交单位代表、区档案馆代表、利用单位代表以及局(馆)在职中青年干部代表做了发言。大家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从事档案事业的历程,表达了对档案工作的真挚情怀和对档案馆的热爱之情。话之滔滔,情之切切。档案工作经历、大家在一起共事结下的情谊,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像一壶老酒,历久弥香,值得珍藏和回味。
回顾档案馆建馆60周年的光辉历程,令人骄傲,也不断催人奋进。北京市档案馆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综合档案馆,1958年4月成立以来,馆址历经3次迁移,最早在和平门西松树胡同21号,1970年迁到建国门内贡院西街8号,1996年迁到丰台区蒲黄榆路42号的现址。在过去60年里,曾有很多辉煌的记忆:修新馆,扩编制,参与举办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中央和市领导经常来馆视察;1998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2010年8月,以全国最高分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荣获“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在历任馆长的带领下,档案馆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甘于平凡,创造非凡,充分发挥档案馆“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档案馆藏不断丰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为首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60年来,市档案馆以接收档案为主、征集档案为辅,不断丰富档案馆藏。截至2017年底,馆藏档案达215.8万余卷,真实记载了北京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馆藏档案《剿抚澎台机宜》《京张路工撮影》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市档案馆积极参与全市重大活动,完整接收国庆50周年、60周年庆典活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014年APEC北京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珍贵档案,形成了以明清档案、北平时期档案、建国后档案和奥运档案为主的丰富馆藏。
在档案安全保管方面:库房面积从最初的300平方米扩建至现在的9000平方米,围绕档案实体、档案信息不断加强安全综合管理,防光、防尘、防火、防盗、防虫、防鼠、防潮、防高温等措施持续完善;与陕西省档案馆建立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基地;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86%,实体档案得到有效保护,市档案馆主体业务已全面使用数字档案馆系统办理。建立起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综合档案安全防范体系。
在档案利用服务方面:通过接待查档、举办展览、编研史料文献、推出网上利用等多种方式,着力实现服务升级。先后举办《百年经纬看北京》《通衢之州大美新城——魅力副中心》等展览,出版《20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档案中的北京地名变迁》等一批编研成果和《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系列丛书;利用大厅设置了开放档案目录阅览区、数字档案检索阅览区等专区,方便公众查阅。2002年以来,推出网上现行文件全文阅览、开放档案目录检索等项服务,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并进入全面推广应用,跨馆利用正逐步延伸到基层,档案查阅和利用更为便捷。
60年来,北京市档案馆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的几个优良品质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注重传承,勇于创新。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造福社会、服务人民,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60年来,首都档案事业飞速发展,得益于我们每一届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特别是历届领导班子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都注重传承,一茬接着一茬,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以老带新,悉心传授,将档案装裱、修复、保管等技术代代相传;同时又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重大活动档案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建设了北京数字档案馆,编纂的《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开创了省级档案馆大型编年体档案文献丛书的先河,使档案馆工作不断适应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团结协作,善打硬仗。60年来,几代档案人始终团结协作,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在档案馆搬迁、非典防治、奥运档案收集、房款清退、档案馆业务迎评、新馆建设、档案涉密筛查等重大活动和工作中,大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成果。
坚守平凡,追求卓越。60年来,几代档案人始终以敬畏之心坚守岗位,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积极投身到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等工作中,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禁得起诱惑,用汗水和奉献诠释着责任,用笑容和尽职演绎着执着。多年以来,大家始终以首善标准追求卓越,各项工作精益求精,工作成效得到广泛认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首都档案工作者这种既坚守平凡、踏实敬业,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撑着档案馆事业的兴旺发达,推动着首都档案工作不断走向辉煌。
市档案馆建馆60年来取得的成就,充分验证了首都档案工作者的這些优良品质,这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传家宝,务必要珍惜,一定要充分继承和大力发扬。新时代要想有新作为,档案工作者的传家宝不能丢。
今年,我们正以“业务提档、服务升级、战略转型”为目标,大力推进档案基础业务提质升档,不断提升档案服务全市大局工作质量,加快推动档案工作战略转型。在服务大局方面,要主动靠前,有为有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整合全市档案馆室藏资源,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推出有关“三个文化带”建设等方面的档案编研精品,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根据城市副中心建设进程,积极做好档案服务,确保副中心建设中档案和搬迁机关搬迁中档案绝对安全。要切实做好机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中的档案管理服务,切实做好北京城市建设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管理服务。要紧紧围绕2019年北京世园会、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2022年冬奥会等举办、筹办工作,同步做好档案收集和利用服务。 今年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与往年相比更加紧张忙碌,在服务好大局工作的前提下,局馆还要加快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迎评”准备工作。今年7月,国家档案局将组织评价专家组,对市档案馆业务建设工作进行评价。为此,局馆迅速行动,成立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马素萍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统筹协调迎评工作。经过紧锣密鼓地准备,已完成《北京市档案馆业务建设总体情况报告》(征求意见稿),要以能够达到的最高标准来接受国家档案局的业务测评。同时,我们还将以此为契机,认真梳理业务建设短板,“以评促改”,全力推动全市档案基础业务提档升级。
二是大力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建设。随着全市档案事业的发展,位于蒲黄榆的市档案馆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正在朝阳区广渠路建设新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馆建设,今年4月23日,市委常委、秘书长崔述强同志前往市新馆工地调研,召集参建各方加快新馆建设,确定9月30日完工,年底具备搬迁条件,明年上半年启动搬迁。
三是各区档案馆新馆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联合督办事项。目前,我市各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很不理想,按照国家档案局标准,除海淀区外,其他15个区档案馆都没有达标。市委市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将区档案馆新馆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督办工作范围,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与市档案局成立联合督查组,共同推进区档案馆新馆建设,要求未达标的各区在2019年必须完成区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立项,2020年完成竣工。
四是启动北京市档案人才“131工程”。为推动全市档案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档案局制定了《北京市档案人才“131工程”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选拔培养10名在全国档案系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才,30名在全市档案系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级专家,100名在全市档案系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我们希望以此为抓手,建立全市档案人才库,发挥人才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新时期全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五是着眼未来推进档案工作战略转型。按照全市信息化工作部署和档案信息化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梳理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工作标准、制度、规范性文件及相关科研成果,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科学、规范、高效。依托北京数字档案馆系統平台,大力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把保安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水平。
过去60年,我们取得了辉煌成绩,今后更要砥砺奋进。几代档案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有好的文化传承、好的精神风貌和作风素养,我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各位老领导、老档案人的期望,以纪念建馆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首都档案事业再谱新篇!
回顾档案馆建馆60周年的光辉历程,令人骄傲,也不断催人奋进。北京市档案馆作为全国第一家省级综合档案馆,1958年4月成立以来,馆址历经3次迁移,最早在和平门西松树胡同21号,1970年迁到建国门内贡院西街8号,1996年迁到丰台区蒲黄榆路42号的现址。在过去60年里,曾有很多辉煌的记忆:修新馆,扩编制,参与举办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中央和市领导经常来馆视察;1998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2010年8月,以全国最高分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荣获“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在历任馆长的带领下,档案馆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甘于平凡,创造非凡,充分发挥档案馆“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档案馆藏不断丰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为首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60年来,市档案馆以接收档案为主、征集档案为辅,不断丰富档案馆藏。截至2017年底,馆藏档案达215.8万余卷,真实记载了北京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馆藏档案《剿抚澎台机宜》《京张路工撮影》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市档案馆积极参与全市重大活动,完整接收国庆50周年、60周年庆典活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014年APEC北京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珍贵档案,形成了以明清档案、北平时期档案、建国后档案和奥运档案为主的丰富馆藏。
在档案安全保管方面:库房面积从最初的300平方米扩建至现在的9000平方米,围绕档案实体、档案信息不断加强安全综合管理,防光、防尘、防火、防盗、防虫、防鼠、防潮、防高温等措施持续完善;与陕西省档案馆建立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基地;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86%,实体档案得到有效保护,市档案馆主体业务已全面使用数字档案馆系统办理。建立起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综合档案安全防范体系。
在档案利用服务方面:通过接待查档、举办展览、编研史料文献、推出网上利用等多种方式,着力实现服务升级。先后举办《百年经纬看北京》《通衢之州大美新城——魅力副中心》等展览,出版《20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档案中的北京地名变迁》等一批编研成果和《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系列丛书;利用大厅设置了开放档案目录阅览区、数字档案检索阅览区等专区,方便公众查阅。2002年以来,推出网上现行文件全文阅览、开放档案目录检索等项服务,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并进入全面推广应用,跨馆利用正逐步延伸到基层,档案查阅和利用更为便捷。
60年来,北京市档案馆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的几个优良品质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注重传承,勇于创新。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造福社会、服务人民,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60年来,首都档案事业飞速发展,得益于我们每一届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特别是历届领导班子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都注重传承,一茬接着一茬,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以老带新,悉心传授,将档案装裱、修复、保管等技术代代相传;同时又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创新重大活动档案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建设了北京数字档案馆,编纂的《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开创了省级档案馆大型编年体档案文献丛书的先河,使档案馆工作不断适应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团结协作,善打硬仗。60年来,几代档案人始终团结协作,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在档案馆搬迁、非典防治、奥运档案收集、房款清退、档案馆业务迎评、新馆建设、档案涉密筛查等重大活动和工作中,大家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成果。
坚守平凡,追求卓越。60年来,几代档案人始终以敬畏之心坚守岗位,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积极投身到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等工作中,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禁得起诱惑,用汗水和奉献诠释着责任,用笑容和尽职演绎着执着。多年以来,大家始终以首善标准追求卓越,各项工作精益求精,工作成效得到广泛认可,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首都档案工作者这种既坚守平凡、踏实敬业,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撑着档案馆事业的兴旺发达,推动着首都档案工作不断走向辉煌。
市档案馆建馆60年来取得的成就,充分验证了首都档案工作者的這些优良品质,这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传家宝,务必要珍惜,一定要充分继承和大力发扬。新时代要想有新作为,档案工作者的传家宝不能丢。
今年,我们正以“业务提档、服务升级、战略转型”为目标,大力推进档案基础业务提质升档,不断提升档案服务全市大局工作质量,加快推动档案工作战略转型。在服务大局方面,要主动靠前,有为有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整合全市档案馆室藏资源,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推出有关“三个文化带”建设等方面的档案编研精品,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根据城市副中心建设进程,积极做好档案服务,确保副中心建设中档案和搬迁机关搬迁中档案绝对安全。要切实做好机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中的档案管理服务,切实做好北京城市建设管理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管理服务。要紧紧围绕2019年北京世园会、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2022年冬奥会等举办、筹办工作,同步做好档案收集和利用服务。 今年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与往年相比更加紧张忙碌,在服务好大局工作的前提下,局馆还要加快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迎评”准备工作。今年7月,国家档案局将组织评价专家组,对市档案馆业务建设工作进行评价。为此,局馆迅速行动,成立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马素萍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统筹协调迎评工作。经过紧锣密鼓地准备,已完成《北京市档案馆业务建设总体情况报告》(征求意见稿),要以能够达到的最高标准来接受国家档案局的业务测评。同时,我们还将以此为契机,认真梳理业务建设短板,“以评促改”,全力推动全市档案基础业务提档升级。
二是大力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建设。随着全市档案事业的发展,位于蒲黄榆的市档案馆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正在朝阳区广渠路建设新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馆建设,今年4月23日,市委常委、秘书长崔述强同志前往市新馆工地调研,召集参建各方加快新馆建设,确定9月30日完工,年底具备搬迁条件,明年上半年启动搬迁。
三是各区档案馆新馆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联合督办事项。目前,我市各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很不理想,按照国家档案局标准,除海淀区外,其他15个区档案馆都没有达标。市委市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将区档案馆新馆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督办工作范围,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与市档案局成立联合督查组,共同推进区档案馆新馆建设,要求未达标的各区在2019年必须完成区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立项,2020年完成竣工。
四是启动北京市档案人才“131工程”。为推动全市档案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档案局制定了《北京市档案人才“131工程”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选拔培养10名在全国档案系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才,30名在全市档案系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级专家,100名在全市档案系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我们希望以此为抓手,建立全市档案人才库,发挥人才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新时期全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五是着眼未来推进档案工作战略转型。按照全市信息化工作部署和档案信息化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梳理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工作标准、制度、规范性文件及相关科研成果,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科学、规范、高效。依托北京数字档案馆系統平台,大力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把保安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水平。
过去60年,我们取得了辉煌成绩,今后更要砥砺奋进。几代档案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有好的文化传承、好的精神风貌和作风素养,我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各位老领导、老档案人的期望,以纪念建馆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首都档案事业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