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以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精神的萌芽。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问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心慌、胆怯;②担心提问档次不高,遭人取笑;③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就是民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想要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我们不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
如在学习“免疫”时学生就会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四种疫苗不同时接种?疫苗接种一次行不行?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消灭人体内的蛔虫吗?等等。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首先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然后把提出的问题集中讨论,让每组发表意见。有些问题超过所学知识,学生可能回答得不对,这时教师要对问题适当延伸拓展,而不是一带而过。当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如先听一听学生本人的理解,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等。这样不仅课堂气氛轻松,还能让提问的学生既有“安全感”也有“成就感”,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还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
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是主动提问的重要心理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概括,自己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如在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时,教师可先发放“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调查表,让学生回去调查统计,得出如下结果:能卷舌与不能卷舌的比例是29:15,有耳垂与无耳垂的比例是29:19,双眼皮与单眼皮的比例为24:18 等。调查后学生就会产生“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性状是如何遗传的”“爸爸妈妈是双眼皮,我为什么是单眼皮”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就可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除上面所述以外,还有通过图片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通过谜语、谚语、民俗、典故,通过游戏、观察大自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但不管用何种方法,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诱发自己的思维。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如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时,许多学生会产生疑问:植物在光下为什么会产生淀粉,淀粉遇碘为什么会变蓝等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来,并与他们一起分析这些问题。而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有人会问:是不是植物只要光和二氧化碳就能制造淀粉呢?在知道了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后也会问:花会不会在光下制造淀粉呢?淀粉在植物中有何作用?老鼠在装有植物的瓶子中光照下不会死,到了晚上,它会死吗,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成黄色?等等。这都需要进行正确引导。
此外,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自己的疑问或写出带有问题的预习笔记。课堂上,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勤疑勤问的好习惯。
质疑问难是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的一种好方式,也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的治学思想,先生曾说过:“不耻下问的态度是一切进步之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多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敢问、勤问、问到底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问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心慌、胆怯;②担心提问档次不高,遭人取笑;③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就是民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想要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每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我们不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
如在学习“免疫”时学生就会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四种疫苗不同时接种?疫苗接种一次行不行?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消灭人体内的蛔虫吗?等等。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首先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然后把提出的问题集中讨论,让每组发表意见。有些问题超过所学知识,学生可能回答得不对,这时教师要对问题适当延伸拓展,而不是一带而过。当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如先听一听学生本人的理解,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等。这样不仅课堂气氛轻松,还能让提问的学生既有“安全感”也有“成就感”,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还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
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是主动提问的重要心理条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概括,自己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如在学习“人的性状和遗传”时,教师可先发放“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调查表,让学生回去调查统计,得出如下结果:能卷舌与不能卷舌的比例是29:15,有耳垂与无耳垂的比例是29:19,双眼皮与单眼皮的比例为24:18 等。调查后学生就会产生“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性状是如何遗传的”“爸爸妈妈是双眼皮,我为什么是单眼皮”等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就可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除上面所述以外,还有通过图片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通过谜语、谚语、民俗、典故,通过游戏、观察大自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但不管用何种方法,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诱发自己的思维。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如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时,许多学生会产生疑问:植物在光下为什么会产生淀粉,淀粉遇碘为什么会变蓝等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来,并与他们一起分析这些问题。而在光合作用实验中,有人会问:是不是植物只要光和二氧化碳就能制造淀粉呢?在知道了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后也会问:花会不会在光下制造淀粉呢?淀粉在植物中有何作用?老鼠在装有植物的瓶子中光照下不会死,到了晚上,它会死吗,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成黄色?等等。这都需要进行正确引导。
此外,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自己的疑问或写出带有问题的预习笔记。课堂上,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勤疑勤问的好习惯。
质疑问难是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的一种好方式,也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的治学思想,先生曾说过:“不耻下问的态度是一切进步之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多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敢问、勤问、问到底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