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东方娱乐原创出品的大型戏曲文化类节目《喝彩中华》正在东方卫视热播。《喝彩中华》接棒《诗书中华》,是东方娱乐集团“中华系列”原创节目第二弹。该节目第二期CSM媒介研究35城收视率0.79%,同时段排名第四,截至8月7日,微博#喝彩中华#主话题阅读量2560.2万。
在《喝彩中华》节目中,观众不仅看到了豫剧、晋剧、布袋戏、木偶戏等传统戏曲剧种,还看到了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演绎现代京剧、摇滚大鼓、京歌等新颖的戏曲表达形式。在节目的致敬经典环节,昆曲大师蔡正仁、京剧界“鼓王”王玉璞等国宝级老艺术家登台表演更提升了节目的艺术性。
《喝彩中华》节目引入“喝彩人”的概念,以每位喝彩人登台表演戏曲节目,讲述自己的戏曲人生故事,并结合戏曲文化科普的形式,实现对戏曲艺术的喝彩。该节目由演员徐帆、京剧演员王珮瑜、90后青年歌手霍尊、主持人程雷组成观察团,与现场300位观众一起为舞台上的喝彩人喝彩。节目通过类达人秀的电视表现手段,旨在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发现戏曲的魅力,关注戏曲、喜欢戏曲。
研发着眼戏曲推广 选角立足戏曲传承
“《喝彩中华》节目的研发阶段,我们一直在梳理这个节目要展现什么、表达什么。”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东方娱乐独立制作人《喝彩中华》总导演王昕轶表示,“中国戏曲的传播现状是热爱戏曲的戏迷对此非常专注,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戏曲,更不知道中国戏曲多好看。综合考虑东方卫视的收视群体是普通观众而非戏迷票友,最终我们明确《喝彩中华》节目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个节目接触戏曲、触摸戏曲、了解戏曲。”
如何找到吸引观众的喝彩人,是《喝彩中华》导演组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导演组通过电视宣传片和网络通道征集喝彩人的同时,还派出十几个选角组负责征选节目选手。选角组寻找选手主要有三个渠道: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寻找戏曲相关的热推;邀请地方院团推荐人选;导演直接到地方院团蹲点寻找。“表演京歌《少将军》的‘00后’魏天泽就是选角组在网络热搜发现的,节目中呈现的很多戏曲绝活都是导演们在地方院团深挖邀请来的,有些戏曲绝活甚至即将失传。”《喝彩中华》节目执行总导演李韵华介绍。
才艺精湛,故事感人是导演组挑选喝彩人的标准。“喝彩人的才艺表演是否精彩,能否表现戏曲之美,这是我们选角的第一要素。然后我们才会深入了解选手的人生故事,”《喝彩中华》节目执行总导演罗晓辉说。《喝彩中华》节目中,蒲剧演员姚飞龙的舞台表演和人生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曾因训练时的意外事故导致颅骨碎裂,几近瘫痪,但仍坚持梦想,最终重返舞台。在罗晓辉看来,姚飞龙的才艺和人生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的戏曲导演到山西蒲剧团挑选手,姚飞龙由于才艺、绝活很独到,被导演看中。当时,姚飞龙并没有提及他曾经的经历,细心的戏曲导演发现姚飞龙头上有一处没头发,于是聊出了他的戏曲人生。”王昕轶强调,“选手的故事必须和戏曲有关才会在《喝彩中华》的舞台上呈现,且故事要有正能量,体现中国精神。”
为保证节目质量,《喝彩中华》导演组会反复讨论选手的情况。有选手报名或导演挖掘到选手,选手导演首先会整理选手的基本资料,内容包括:选手的基本情况、表演的节目内容以及选手之前的表演视频。其他导演就选手的看点,作品有没有包装升级的余地,适不适合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等方面展开讨论。
《喝彩中华》主创团队致力于将中国戏曲打造成可以全民欣赏的流行艺术,所以该节目的重点不在于喝彩人之间的PK,而是观众是否接受喝彩人的戏曲表演,是否喜欢喝彩人的戏曲表达。导演组将喝彩人能否晋级的评判权交给观众,由观众投票决定谁能登上最终的“梦想之夜”舞台。同时,每位观察员有一次一票直通的特权,代表自己的审美和对艺术的引领,让自己喜欢的喝彩表演直通“梦想之夜”舞台。为了解90后观众观看戏曲的切入点,导演组特别邀请了90后歌手霍尊为观察员,“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戏曲,霍尊作为90后代表阐述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观点和看法,这很重要。”王昕轶解释。
电视化适度包装传统戏曲多元素跨界融合
王昕轶认为实现现代电视手段对传统戏曲的时代表达,令其更符合当下审美,是《喝彩中华》节目要解决的难题。
“《喝彩中华》不是展现戏曲最高表演水平的节目,但它是电视化包装下呈现出的一种很吸引人的戏曲表现形式。”王昕轶介绍,《喝彩中华》的节目创新体现在:首先,导演组就戏曲音乐、戏曲舞台呈现进行了新颖的包装;其次,节目突出了人物塑造,以共通的情感将喝彩人与观众相连接;再次,节目中潜移默化地科普了戏曲知识。
《喝彩中华》对节目的包装是有选择且适度的。“传统的戏曲,例如绝活、小剧种的戏曲我们基本上是不包装的,让它们以原始的、原生态的状态呈现;我们包装的是戏歌类。例如京歌《少将军》,它既有传统唱腔,又有现代的元素,我们就可以用现代的舞台呈现方式去展示它。”李韵华介绍。
此外,《喝彩中华》还对传统戏曲音乐进行了多元素跨界融合和诠释。例如,用西洋乐、管弦乐、电声乐演绎传统戏曲等。王昕轶介绍,阿卡贝拉这个节目导演组整整交流修改了一个月。阿卡贝拉之前的表演更偏向音乐的形式,表现的京剧唱段比较少,《喝彩中华》是戏曲节目,要把戏曲元素放大,同时又不失阿拉贝拉的味道,导演组就要考虑哪些戏曲选段适合用阿卡贝拉表现,同时,选用的唱段还要令观众耳熟能详。经过反复斟酌,节目选用了《经典现代京剧串烧》。
针对不同的喝彩人,节目组会为他们量身打造舞台呈现。王昕轶以蒲剧演员姚飞龙为例介绍,按照传统戏曲表演的要求,姚飞龙是需要画红脸的,但是导演组考虑到他要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画上臉谱,观众就看不到他的表情;服装上,如果穿便装蒲剧表演的精彩度又会衰减。最终,走上舞台的姚飞龙没化面妆,但是却穿了全套的戏服。
“为了达到传播和推广戏曲艺术的目的,《喝彩中华》采用了电视综艺化的呈现方式,这样会‘牺牲’一些艺术性,但是我们保证不去伤害艺术。”王昕轶解释,“戏曲是需要铺垫、需要起承转合的表演艺术,但是电视节目开场就得下猛料,且全程高能。所以,电视呈现的节目时长比现场录制的时长要短很多。《喝彩中华》希望精心编排、剪辑的戏曲精粹节目会成为抛砖引玉的一个‘钩子’,吸引观众去自发搜索原版戏曲,从而喜欢上戏曲,热爱戏曲。”
在《喝彩中华》节目中,观众不仅看到了豫剧、晋剧、布袋戏、木偶戏等传统戏曲剧种,还看到了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演绎现代京剧、摇滚大鼓、京歌等新颖的戏曲表达形式。在节目的致敬经典环节,昆曲大师蔡正仁、京剧界“鼓王”王玉璞等国宝级老艺术家登台表演更提升了节目的艺术性。
《喝彩中华》节目引入“喝彩人”的概念,以每位喝彩人登台表演戏曲节目,讲述自己的戏曲人生故事,并结合戏曲文化科普的形式,实现对戏曲艺术的喝彩。该节目由演员徐帆、京剧演员王珮瑜、90后青年歌手霍尊、主持人程雷组成观察团,与现场300位观众一起为舞台上的喝彩人喝彩。节目通过类达人秀的电视表现手段,旨在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发现戏曲的魅力,关注戏曲、喜欢戏曲。
研发着眼戏曲推广 选角立足戏曲传承
“《喝彩中华》节目的研发阶段,我们一直在梳理这个节目要展现什么、表达什么。”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东方娱乐独立制作人《喝彩中华》总导演王昕轶表示,“中国戏曲的传播现状是热爱戏曲的戏迷对此非常专注,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戏曲,更不知道中国戏曲多好看。综合考虑东方卫视的收视群体是普通观众而非戏迷票友,最终我们明确《喝彩中华》节目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个节目接触戏曲、触摸戏曲、了解戏曲。”
如何找到吸引观众的喝彩人,是《喝彩中华》导演组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导演组通过电视宣传片和网络通道征集喝彩人的同时,还派出十几个选角组负责征选节目选手。选角组寻找选手主要有三个渠道: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寻找戏曲相关的热推;邀请地方院团推荐人选;导演直接到地方院团蹲点寻找。“表演京歌《少将军》的‘00后’魏天泽就是选角组在网络热搜发现的,节目中呈现的很多戏曲绝活都是导演们在地方院团深挖邀请来的,有些戏曲绝活甚至即将失传。”《喝彩中华》节目执行总导演李韵华介绍。
才艺精湛,故事感人是导演组挑选喝彩人的标准。“喝彩人的才艺表演是否精彩,能否表现戏曲之美,这是我们选角的第一要素。然后我们才会深入了解选手的人生故事,”《喝彩中华》节目执行总导演罗晓辉说。《喝彩中华》节目中,蒲剧演员姚飞龙的舞台表演和人生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曾因训练时的意外事故导致颅骨碎裂,几近瘫痪,但仍坚持梦想,最终重返舞台。在罗晓辉看来,姚飞龙的才艺和人生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的戏曲导演到山西蒲剧团挑选手,姚飞龙由于才艺、绝活很独到,被导演看中。当时,姚飞龙并没有提及他曾经的经历,细心的戏曲导演发现姚飞龙头上有一处没头发,于是聊出了他的戏曲人生。”王昕轶强调,“选手的故事必须和戏曲有关才会在《喝彩中华》的舞台上呈现,且故事要有正能量,体现中国精神。”
为保证节目质量,《喝彩中华》导演组会反复讨论选手的情况。有选手报名或导演挖掘到选手,选手导演首先会整理选手的基本资料,内容包括:选手的基本情况、表演的节目内容以及选手之前的表演视频。其他导演就选手的看点,作品有没有包装升级的余地,适不适合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等方面展开讨论。
《喝彩中华》主创团队致力于将中国戏曲打造成可以全民欣赏的流行艺术,所以该节目的重点不在于喝彩人之间的PK,而是观众是否接受喝彩人的戏曲表演,是否喜欢喝彩人的戏曲表达。导演组将喝彩人能否晋级的评判权交给观众,由观众投票决定谁能登上最终的“梦想之夜”舞台。同时,每位观察员有一次一票直通的特权,代表自己的审美和对艺术的引领,让自己喜欢的喝彩表演直通“梦想之夜”舞台。为了解90后观众观看戏曲的切入点,导演组特别邀请了90后歌手霍尊为观察员,“我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戏曲,霍尊作为90后代表阐述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观点和看法,这很重要。”王昕轶解释。
电视化适度包装传统戏曲多元素跨界融合
王昕轶认为实现现代电视手段对传统戏曲的时代表达,令其更符合当下审美,是《喝彩中华》节目要解决的难题。
“《喝彩中华》不是展现戏曲最高表演水平的节目,但它是电视化包装下呈现出的一种很吸引人的戏曲表现形式。”王昕轶介绍,《喝彩中华》的节目创新体现在:首先,导演组就戏曲音乐、戏曲舞台呈现进行了新颖的包装;其次,节目突出了人物塑造,以共通的情感将喝彩人与观众相连接;再次,节目中潜移默化地科普了戏曲知识。
《喝彩中华》对节目的包装是有选择且适度的。“传统的戏曲,例如绝活、小剧种的戏曲我们基本上是不包装的,让它们以原始的、原生态的状态呈现;我们包装的是戏歌类。例如京歌《少将军》,它既有传统唱腔,又有现代的元素,我们就可以用现代的舞台呈现方式去展示它。”李韵华介绍。
此外,《喝彩中华》还对传统戏曲音乐进行了多元素跨界融合和诠释。例如,用西洋乐、管弦乐、电声乐演绎传统戏曲等。王昕轶介绍,阿卡贝拉这个节目导演组整整交流修改了一个月。阿卡贝拉之前的表演更偏向音乐的形式,表现的京剧唱段比较少,《喝彩中华》是戏曲节目,要把戏曲元素放大,同时又不失阿拉贝拉的味道,导演组就要考虑哪些戏曲选段适合用阿卡贝拉表现,同时,选用的唱段还要令观众耳熟能详。经过反复斟酌,节目选用了《经典现代京剧串烧》。
针对不同的喝彩人,节目组会为他们量身打造舞台呈现。王昕轶以蒲剧演员姚飞龙为例介绍,按照传统戏曲表演的要求,姚飞龙是需要画红脸的,但是导演组考虑到他要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画上臉谱,观众就看不到他的表情;服装上,如果穿便装蒲剧表演的精彩度又会衰减。最终,走上舞台的姚飞龙没化面妆,但是却穿了全套的戏服。
“为了达到传播和推广戏曲艺术的目的,《喝彩中华》采用了电视综艺化的呈现方式,这样会‘牺牲’一些艺术性,但是我们保证不去伤害艺术。”王昕轶解释,“戏曲是需要铺垫、需要起承转合的表演艺术,但是电视节目开场就得下猛料,且全程高能。所以,电视呈现的节目时长比现场录制的时长要短很多。《喝彩中华》希望精心编排、剪辑的戏曲精粹节目会成为抛砖引玉的一个‘钩子’,吸引观众去自发搜索原版戏曲,从而喜欢上戏曲,热爱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