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广场的互存性分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城市建设广场的热潮也纷纷涌现。城市创造了广场,就要维持广场的生命,使其存在得更永久,而不同类型的广场建设也能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二者相互影响。从广场周边多样性对于其发展的重要影响入手,列举南京各社区广场、城市广场、综合型娱乐广场对于南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表明二者共生存的状态。
  关键词:南京;广场;共存性
  一、引言
  在城市迅速更新的背景下,人们在追求更高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空间的建设,城市创造了各种形态的广场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来满足日常行为的需求,只有建成和维持好广场吸引人群的功能,才能使得广场具备生命力,城市也因此焕发活力。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其有效运用也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推动力,一方面它能够成为人们各种活动的载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个人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广场也能成为城市的传递者,能为城市文化和经济建设带来推动作用。只有在城市和广场达到一个契合点时,城市才能带动广场的兴旺,广场也才能为城市建设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二、城市与广场的相互影响
  广场作为城市公共产品,它的服务性的发挥对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城市对于广场的建设和管理也要将其服务性能的发挥作为首要前提,其服务性体现在对城市主体的服务和对城市本身的服务。城市创造了广场,广场又影响着城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在城市运行中起到推动作用。
  (一)城市对于广场的影响
  “大城市的多样化是自然天成的①。”简·雅各布斯这样写道。她认为一个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城市应该是综合不同的用途,并且在涉及这些用途的大部分领域时能够生发足够多的多样性以支撑城市的文明,而广场作为基本的公共产品,使其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前提是让其具备多样性的功能以富有生机和活力。为了使广场具备吸引人的力量则必须得保持其周边环境的多样化,进而使得广场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有不同的使用者来使用,才能使广场保持人气兴旺和具备生气。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列举了几个广场在建造地理位置、时间和功能上基本相似,而广场的面貌和使用情况却迥然不同,根本原因则在于广场周边环境的差异。
  里顿豪斯广场拥有一个多样性的边缘地带和街区腹地,这种多样化的周边环境直接给公园提供了不同时间段的使用者,使得广场焕发活力;华盛顿广场周边由一些办公大楼占据,使华盛顿广场的使用者仅存在办公楼里的职员。而使用者每天日程很相近,进入广场的时间也相近,导致华盛顿广场在白天和晚上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真空状态;富兰克林广场在其所在街区市区失去了对很多有选择的人的吸引力后最终成为了一个流浪者公园。这三座广场因其周边的不同环境而有了不同的命运。
  南京的鼓楼市民广场就充分运用了周边环境的多样性,使其发展得越来越好。南京鼓楼市民广场三面临街,周边街区、大厦等资源丰富多样,给市民广场带来了不同时间段的使用者,使得广场在各个时间段看起来都充满生气和活力。除此之外,南京还有很多发展不错的广场,为塑造南京形象打下了基础。像此类发展状况良好的广场有很多,但也有命途迥异的广场存在,例如南京仙林市民广场,由于市民稀少、无人管理,变得破旧不堪,更无人问津了。该广场周边由两个别墅区以及一个施工的工地,缺少像鼓楼市民广场周边建筑设施的多样性,使得进入广场的人流稀少,渐渐变得荒凉破败,不为人所使用。
  因此,城市在创造广场时,为了使广场本身具备多样性的功能,就要保证其周边环境的多样化,除了美国之外,西方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市政厅广场、德国柏林的文化广场在设计中也表达出对多样化的追求,这就进一步表明了广场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只有赋予广场以多样化的生命,广场才能有持续的生长力来推动城市化进程
  (二)广场对城市的影响
  1.社区广场的建设能够完善邻里关系和促进人际交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動精神文化的构建
  社区广场的建立对于带动邻里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导向作用,其在促进市民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公共产品对人的服务价值,提升了市民城市生活的满意度。
  例如,南京龙江小区位于南京城西,夹于江东路与秦淮河之间,由跨河的草场门大桥及草场门大街分为南北两片。月光广场邻接草场门大街,位于街北,它由草场门大街和五栋高层的公寓围合而成,是居民主要的生活休闲广场。自广场建成以后,居民常聚集于此进行休闲活动,常常能看到居民融洽的交谈,展现了城市邻里间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如今,社区广场的设置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广场也为各种社区大型活动的展开提供场所,为人际交往营造氛围和条件,并提供合适的场所和环境。广场的建设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需求,便于城市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美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于个人精神文化的塑造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将会带来一系列的良性循环。
  2.城市广场的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精神文化的繁荣和物质文化的提升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一个有特色的广场则能反映城市的面貌,城市的特征很容易由其展现。因此,在城市广场的整体环境设计中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设计中要以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依据,尊重历史、借鉴古今文化,展现城市特色。
  例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汉中门广场就通过景观小品的设计与周边文化环境相契合,展现了历史丰厚的文化缩影。汉中门广场围绕着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城门——石成门而建,广场的绿地和铺装图案采用方格的形式,隐喻中国古代城市的方格网布局模式,并设置各具传统风格的小品,共同表征着连绵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并且从整体出发,根据周边环境明确的文化内涵,充分考虑人的环境行为心理,使景观小品和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可以通过广场等各种设计来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宣扬城市历史文化。优秀文化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城市广场的建設需要与文化紧密结合,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广场环境,展现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并以此带来旅游业的兴起,也更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综合型娱乐广场能够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更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大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演变剧烈,南京也不例外,在总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南京都市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为了缓解市中心的压力,延长城市的生命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张,并且发展边缘地带以缓解市中心的压力。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群前往郊区,则要解决郊区就市中心而言的生活不便等问题,若在此处建起综合型的广场,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便可满足市民的基本日常需求。南京河西新城区作为南京郊区,通过万达广场的建立,集休闲购物于一体,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区,方便了该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引来更多的市中心人口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此举一方面缓解了市中心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城市的范围,并且引来更多的人群迈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南京河西新城区的建立优化了南京空间布局,缓解了城市中心区一系列问题,而期间万达广场的建立更是成为其发展的筹码和催化剂,它的建立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为了满足被其吸引而来的顾客的需要,将会激发其他多样性的产业的诞生,带动周边土地的商业价值,改善郊区比市区落后的现象,以市中心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出更多小型的卫星城,将为城市化的进程带来无限的推动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
  三、小结
  城市和广场是能够相互促进的,城市赋予了广场生命,就应该使其发挥自身价值,充分保持其周边的多样性是维持广场生命的前提,吸引了更多热爱者和使用者将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构建、城市化进程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城市和广场二者相辅相成,处于共生的状态,人们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智慧将这种共生状态维持得更长久更美好。
  南京通过广场的建立,宣扬了城市文化,塑造了城市形象,六朝古都的文化内涵通过广场的展现得淋漓尽致,城市也因此变得更加美丽和谐,推动了城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构建,并且让城市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城市扩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当然,对于发展状况不好的广场,应该根据其面向的人群进行自身设施的完善以及增加周边环境的多样性,由此来改善促进广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南京的建设新增推动力。
  注释: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12:143页.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2]刘妤.城市广场的生命力—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后的思考[J].建筑文化.2010,(10).
  [3]陈晓彤.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比较[J].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2002
  [4]杨渝南.对中国城市广场文化表达的思考[J].广东园林.2007,(02).
  [5]邵菲.广场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2014
  [7]毛广雄,朱国传.后现代主义下的城市广场人文化建设[J].人文地理.2005
  [8]秦贤宏,魏也华,陈雯,段学军 .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扩张与多中心化[J].地理研究.2013,(04).
  作者简介:
  杨雅婷,女(199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研究方向:城市管理基础理论。
  唐礼勇,男(1978--),男,汉族,浙江台州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下,低碳节能已成为社会的主题,关系人类发展的未来。城市绿地景观作为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的主要内容,本身就应该体现节能、低碳的主题,对人们环保观念的培养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济南市泉城公园为例,主要从植物绿化、空间布局、景观设施等几个方面对低碳节能型园林景观进行探讨。  关键字:低碳节能;城市绿地;泉城公园;调研  一、引言  “低碳节能型绿地景观”是在当今社会受到环境污染和经济危机
期刊
作者简介:  李婧,女,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张厉,女,毕业于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職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康淑琴,女,毕业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刘静,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在读,就职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体育运动的大力扶持和全民运动的积极倡导,各地对体育场馆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设计者逐渐走出了传统理念中只注重结构造型的误区,他们更为重视体育场馆地面材料的选择与应用。通过对体育场馆所用地面材料的发展回顾,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者逐渐走出了传统只注重结构造型的误区,更为重视体育场馆地面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对体育馆用地面材料的特性要求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提
期刊
作者简介:  徐雯菲,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品牌与广告设计。  李盈光,山东藝术学院设计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室内环境设计。
期刊
摘 要:阐述观光农业的概念、特点与当代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结合实际开发项目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模式进行探讨,强调观光农业应该形成具有园林景观特点的农业综合产业。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思路;农业景观;设计构思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追求高品质的健康生活成为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新兴的生态绿色生活模式促使传统的农林牧副渔产业中分离出了休闲观光农业综合产
期刊
作者简介:  吴耀,硕士,产品设计工艺美术师,2014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dot award 2014 honourable mention),現任温州商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产品设计系教师,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设计中心专家,温州市委统一战线智库专家组成员。此前先后获得宁波市人民政府工业设计银奖、潘天寿设计艺术奖等奖项。
期刊
摘 要: 城市文化是城市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城市的文化形象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城市景观是城市面貌的组成部分,它的变迁与趋同是城市文化形象趋同最直接的外在表现,研究城市景观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城市文化趋同的原因,重塑城市个性,重拾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  关键字:城市文化;城市文化趋同;城市景观变迁  人类社会之所以得以延续,在于人类文化的传承,城市也是如此。全球化背景下
期刊
摘 要:东兰县是珠江-西江经济带重点扶贫县,在现有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对东兰县永模村乡村旅游提出“绿色扶贫”概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将东兰县永模村现有乡村旅游绿色扶贫现状及乡村旅游绿色扶贫资源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同时,提出乡村旅游绿色扶贫“绿色开发、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的“三步走”的对策,并得出结论:只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最佳出路。希冀为永模村乡村旅游扶贫及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借
期刊
摘 要: 打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除了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之外,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文化也是必不可缺的,因其是彰显城市内涵以及居民生活水品的标志,在此基础上装饰艺术特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有利于凸显城市个性,从而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喀什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为了让全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喀什城市的容貌及文化,在城市装饰艺术设计方面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从而更为突出
期刊
摘 要: 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进行展览信息化变革,不仅可以让观众多维度地欣赏作品,还可以以互动形式参与其中,甚至和艺术家直接沟通,与无数陌生人不受时空限制的探讨作品,从而成就艺术展览新高度。艺术作品在艺术展馆展出状态下如何搭乘信息化高速列车,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给展览生态注入新鲜的活力,是人们探索的重点。如今有四个方面的尝试,即移动终端的多样化开发,应用近场技术进行信息推送,赋予作品统一的移动互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