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有障碍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上存在着各种思想障碍、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造成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近两年来,本人对学有障碍学生数学思维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学有障碍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思维的模糊性、思维的呆滞性、思维的依赖性和思维的片面性等。本文仅就学有障碍学生的思维特点及教学对策略陈述浅见,以求抛砖引玉,就请教于同行。
一、思维的模糊性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模糊性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观察时目的不明,秩序紊乱,因而在感知事物时只能获得模糊而不稳定的表象,不能把握住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无法对表象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概括。
如: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为180°。底面积为15平方厘米。则圆锥侧面积是多少。
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求出展开图的半径。但上述这类学生思维模糊,错把圆锥底半径当作展开图的扇形半径 。
究其原因,在于这类学生不善于观察,当然也就不会分析了。为此,我并不急着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寻找现实生活中圆锥的具体实例。有的学生说圆锥像甜筒,课堂气氛因此活跃起来,有学生感到凉丝丝的甜美的口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拿出圆锥的模型,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作演示,让他沿着母线把圆锥剪开,把它展开得到了扇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而这个扇形的半径应是母线长。所以本题的正确解法应为:設圆锥底面半径为r,扇形的半径为R。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不仅使他们看清了学习的对象——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而这个扇形的半径应是母线长,而且还展现了学习对象的发生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模糊性,最好的方法是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借助直观,唤起表象,架起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教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二、思维的呆滞性
随着数学对学生思维引导的深化及学生的反复练习,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对某些题目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会逐渐形成固定的解题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一方面使解题程序化,提高了解题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又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学生由于习惯模仿,解题模式又成了“定势”,题目稍有变化就无法应付,束手无策,不能进行智慧能力的迁移。这就必然形成思维的呆滞性。对这些学生,我在教学上注意加强“变式”和“定式”的交替训练,既让他们在“定式”的训练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又使他们在“变式”的训练中掌握数学的基本规律,活跃思维,以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逐步克服思维的呆滞性。
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呆滞性,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解法,往往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其思维。方法1、可用特殊值法:方法2、作差法:两数相减可以取正数、负数、0,那么用a、b表示两数,能得到三种情况。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作差法。这时候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然后我们再给出求商法。
通过此题的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激发了学生面对同一习题追求一题多解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能记得牢,理解深,用得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走向全方位、主体的、规范的轨道。
三、思维的依赖性
学有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依赖问题以外的提示,如老师的暗示、同学的讨论等,不主动去探索有效信息,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抄袭作业、照搬参考书上的答案更是学有障碍学生的通病。对此,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有意识地把他们对“外力”的依赖转化成对“内动力”的挖掘。如:课堂教学要为学有障碍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发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减少可依赖的基础,强化独立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问他们时,教师应放慢慢速度,并多加提示,创设一个亲切的气氛,促使他们大胆回答老师的提问。让他们通过思维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增强信心,这样才会从怕想到敢想、能想、会想,并能主动去体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快乐。
学有障碍学生思维的依赖性还表现为靠“想当然”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地提出一些学有障碍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就能促使其发挥思维的主动性,逐步克服思维的依赖性。
四、思维的片面性
思维的片面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又一障碍。我们时常批评学生在解数学题上的粗心,他们之所以粗心,除了基础知识不扎实外,主要是由于忽略细节,只见一般而无视特殊,或只见特殊,被表面现象和各种干扰所,因而解题时以偏概,逻辑性,不周密,不完整。
要让学生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就要防患于未然,“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教师要以学生的典型解题病例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对病例进行诊断,探究正确思路,并注意培养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去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分析产生错误结论的原因中建立正确认识,以达到对思维的片面性“治本”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对学有障碍学生思维障碍的疏导,是素质教育中的“重头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不能因为学有障碍学生成绩不好就嫌弃他们,而要关心爱护他们,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难。要善于从学生的思维障碍去探究根源,优化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有障碍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可以说,当学有障碍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整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隆江中学)
一、思维的模糊性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模糊性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观察时目的不明,秩序紊乱,因而在感知事物时只能获得模糊而不稳定的表象,不能把握住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无法对表象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概括。
如: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为180°。底面积为15平方厘米。则圆锥侧面积是多少。
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求出展开图的半径。但上述这类学生思维模糊,错把圆锥底半径当作展开图的扇形半径 。
究其原因,在于这类学生不善于观察,当然也就不会分析了。为此,我并不急着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寻找现实生活中圆锥的具体实例。有的学生说圆锥像甜筒,课堂气氛因此活跃起来,有学生感到凉丝丝的甜美的口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我拿出圆锥的模型,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作演示,让他沿着母线把圆锥剪开,把它展开得到了扇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而这个扇形的半径应是母线长。所以本题的正确解法应为:設圆锥底面半径为r,扇形的半径为R。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不仅使他们看清了学习的对象——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而这个扇形的半径应是母线长,而且还展现了学习对象的发生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模糊性,最好的方法是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借助直观,唤起表象,架起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教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二、思维的呆滞性
随着数学对学生思维引导的深化及学生的反复练习,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对某些题目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会逐渐形成固定的解题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一方面使解题程序化,提高了解题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又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学生由于习惯模仿,解题模式又成了“定势”,题目稍有变化就无法应付,束手无策,不能进行智慧能力的迁移。这就必然形成思维的呆滞性。对这些学生,我在教学上注意加强“变式”和“定式”的交替训练,既让他们在“定式”的训练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又使他们在“变式”的训练中掌握数学的基本规律,活跃思维,以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逐步克服思维的呆滞性。
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呆滞性,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解法,往往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其思维。方法1、可用特殊值法:方法2、作差法:两数相减可以取正数、负数、0,那么用a、b表示两数,能得到三种情况。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作差法。这时候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然后我们再给出求商法。
通过此题的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激发了学生面对同一习题追求一题多解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能记得牢,理解深,用得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走向全方位、主体的、规范的轨道。
三、思维的依赖性
学有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依赖问题以外的提示,如老师的暗示、同学的讨论等,不主动去探索有效信息,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抄袭作业、照搬参考书上的答案更是学有障碍学生的通病。对此,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有意识地把他们对“外力”的依赖转化成对“内动力”的挖掘。如:课堂教学要为学有障碍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发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减少可依赖的基础,强化独立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提问他们时,教师应放慢慢速度,并多加提示,创设一个亲切的气氛,促使他们大胆回答老师的提问。让他们通过思维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增强信心,这样才会从怕想到敢想、能想、会想,并能主动去体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快乐。
学有障碍学生思维的依赖性还表现为靠“想当然”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地提出一些学有障碍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就能促使其发挥思维的主动性,逐步克服思维的依赖性。
四、思维的片面性
思维的片面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又一障碍。我们时常批评学生在解数学题上的粗心,他们之所以粗心,除了基础知识不扎实外,主要是由于忽略细节,只见一般而无视特殊,或只见特殊,被表面现象和各种干扰所,因而解题时以偏概,逻辑性,不周密,不完整。
要让学生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就要防患于未然,“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教师要以学生的典型解题病例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对病例进行诊断,探究正确思路,并注意培养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去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分析产生错误结论的原因中建立正确认识,以达到对思维的片面性“治本”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对学有障碍学生思维障碍的疏导,是素质教育中的“重头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不能因为学有障碍学生成绩不好就嫌弃他们,而要关心爱护他们,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难。要善于从学生的思维障碍去探究根源,优化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有障碍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可以说,当学有障碍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整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隆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