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表达中的隐喻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与文化特性。英语习语中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性表达,动物习语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本文对英语动物习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发现英语动物习语的含义体现了英语民族基本的认知经验基础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与运用英语习语。
关键词:动物习语 概念隐喻 文化认知
习语是英语语言中的精华所在,与英语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习语语义存在随机性,大多不可分析。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而思维方式的隐喻性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英语动物习语是英语习语中数目众多,最为常见的一类,其中也蕴含了大量隐喻性表达。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出发,对英语动物习语的文化认知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探寻英语动物习语形成的隐喻认知机制及其承载的独特英语文化,也有利于相关的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
1.文献综述
习语是语言中的固定表达方式,是文化中凝结的宝贵财富,从古至今传承下来,体现了人们对周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过程,承载了祖先的智慧与知识,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的定义:“习语是一组词语,作为整体使用时的意义不同于逐字拆分使用的含义。”因此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的含义是不可分析的,其意义必须从整体分析,不可分解推断,属于死喻[1]。动物与人类紧密相连,是人类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习语。由于地理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动物习语内涵与其他语言之间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概念隐喻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共同撰写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打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框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定义——认为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事方式都有受到隐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我们的日常活动及文化经验,并能够以语言为媒介表达出来[2]。概念隐喻理论不再将隐喻单纯地视为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法,认为隐喻构建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比如说在“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旅程)”这个常见的英文表达当中,人们从旅程的概念来构建爱情的概念,爱情是抽象的情感,在人们的经验认知中难以界定,而旅程的概念与爱情之间存在有相似之处,比如旅程是指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行进的过程,中途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顺利到达终点,也有可能会出现偏差,经历艰辛,甚至无法抵达终点。正如人们在一段爱情当中的经验体会,有可能会一如既往的甜蜜,也有可能需要共同面对困境,历经坎坷,有人能幸福地完成爱情的旅程,抵达婚姻的彼岸,也有人会中中途放弃,分道扬镳。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旅程的定义投射出了爱情的概念,也体现在了人们的语言当中。比如“We’ll just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我们不得不各走各的路)”,“I don’t think this relationship is going anywhere(我看不到这段关系能走到哪儿去)”“We are at a crossroads.(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等,这些常用的对爱情关系的描述都体现了爱情与旅程之间共同的特性[2]。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为许多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开辟了新的理解途径。习语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承载体,其研究也是通过概念隐喻理论觅得新的生机,习语的意义不再是固定不可分解,不可推导的。过去对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英语习语的语义、起源或者翻译及跨文化对比,忽视了认知层面。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文化渊源与认知机制,可以帮助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展开新的研究思路。
2.动物类习语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
习语中富含隐喻性表达,英语动物习语的概念隐喻折射了英语民族对于周边环境的探索,将熟悉的动物概念投射到不熟悉的语域,通过熟知的动物具备的特征来理解更为抽象的概念。比如“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欣喜若狂)”是用以描述人们极度高兴的状态,众所周知,狗会通过用力摇动尾巴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通过这个表达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人们欣喜若狂的状态。在概念隐喻系统建构的基础上,抽象的意义也能够更为简单地被人们所了解。
2.1英语动物类习语概念隐喻的认知经验基础
人们通常是通过对源语域与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起概念的投射,英语动物类习语体现了人们在观察周边的人与事与动物之间的类似之处,比如特征方面,行为方式方面,或者习惯特性等等,在英语习语当中可以找到许多反映人们概念隐喻系统中认知经验基础投射的例子。比如“bats in one’s belfry(钟楼里的蝙蝠)”这个习语用来描述某人发疯或者很古怪。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探寻出这个习语中隐喻性表达的认知经验基础,首先belfry(钟楼)是整个教堂中的最高点,而人的身体的最高点应该是头部。蝙蝠因为其外形特征较为丑陋,给人一种神秘古怪的感觉。因此从钟楼里的蝙蝠的胡乱飞行投射到人们大脑中乱窜的蝙蝠,自然能够引申出各种异于常人,古怪疯狂的想法[3]。而在习语“running (rushing) like a headless chicken(手忙脚乱)”中,无头鸡的概念被用以描述人们束手无策的状态,及慌乱之时的表现。人们在杀鸡的时候会观察到这样一种状况,被斩首的鸡仍然能够四处扑腾好一段时间才最终死去。这两类慌乱的形象之间有着认知上的极度相似性,能够形成一种概念隐喻上的投射和构建。再比如成语“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毫无作用)”的认知根源是基于对鸭子羽毛的特性观察得出的:鸭子是擅长游泳的动物,它的羽毛由于经常有油脂覆盖,具有不沾水的特性,因此水在鸭子身上无法留下印记,不起作用。人们通过概念的联系将鸭子自身的特性运用到语言当中,非常生动,例如:“The doctors tell him it’s dangerous to smoke, and he always forgets it 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医生告诉他抽烟很危险,可他总是记不住,把医生的话当作耳边风。)”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watch someone like a hawk (盯紧)”是基于对鹰眼特性的认知,投射到对人的警觉锐利目光的形容;“squeal (yell) like a stuck pig(杀猪般的尖叫)”用以描述人尖利凄惨的叫喊声;“breed like rabbits(大量繁衍)”以兔子的繁殖特性隱喻生小孩生的多的概念,等等。动物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人类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动物的各种特性与人类生活的相似点,这些与动物相关的英语习语的隐喻表达反应了英语民族对周边事物的仔细观察和认知上的自然联系,概念上对认知的归纳最终投射到语言当中。
关键词:动物习语 概念隐喻 文化认知
习语是英语语言中的精华所在,与英语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习语语义存在随机性,大多不可分析。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而思维方式的隐喻性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英语动物习语是英语习语中数目众多,最为常见的一类,其中也蕴含了大量隐喻性表达。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出发,对英语动物习语的文化认知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探寻英语动物习语形成的隐喻认知机制及其承载的独特英语文化,也有利于相关的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
1.文献综述
习语是语言中的固定表达方式,是文化中凝结的宝贵财富,从古至今传承下来,体现了人们对周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过程,承载了祖先的智慧与知识,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的定义:“习语是一组词语,作为整体使用时的意义不同于逐字拆分使用的含义。”因此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的含义是不可分析的,其意义必须从整体分析,不可分解推断,属于死喻[1]。动物与人类紧密相连,是人类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习语。由于地理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动物习语内涵与其他语言之间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概念隐喻理论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共同撰写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打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框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定义——认为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事方式都有受到隐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我们的日常活动及文化经验,并能够以语言为媒介表达出来[2]。概念隐喻理论不再将隐喻单纯地视为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法,认为隐喻构建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比如说在“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旅程)”这个常见的英文表达当中,人们从旅程的概念来构建爱情的概念,爱情是抽象的情感,在人们的经验认知中难以界定,而旅程的概念与爱情之间存在有相似之处,比如旅程是指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行进的过程,中途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顺利到达终点,也有可能会出现偏差,经历艰辛,甚至无法抵达终点。正如人们在一段爱情当中的经验体会,有可能会一如既往的甜蜜,也有可能需要共同面对困境,历经坎坷,有人能幸福地完成爱情的旅程,抵达婚姻的彼岸,也有人会中中途放弃,分道扬镳。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旅程的定义投射出了爱情的概念,也体现在了人们的语言当中。比如“We’ll just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我们不得不各走各的路)”,“I don’t think this relationship is going anywhere(我看不到这段关系能走到哪儿去)”“We are at a crossroads.(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等,这些常用的对爱情关系的描述都体现了爱情与旅程之间共同的特性[2]。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为许多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开辟了新的理解途径。习语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承载体,其研究也是通过概念隐喻理论觅得新的生机,习语的意义不再是固定不可分解,不可推导的。过去对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英语习语的语义、起源或者翻译及跨文化对比,忽视了认知层面。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文化渊源与认知机制,可以帮助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展开新的研究思路。
2.动物类习语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
习语中富含隐喻性表达,英语动物习语的概念隐喻折射了英语民族对于周边环境的探索,将熟悉的动物概念投射到不熟悉的语域,通过熟知的动物具备的特征来理解更为抽象的概念。比如“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欣喜若狂)”是用以描述人们极度高兴的状态,众所周知,狗会通过用力摇动尾巴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通过这个表达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人们欣喜若狂的状态。在概念隐喻系统建构的基础上,抽象的意义也能够更为简单地被人们所了解。
2.1英语动物类习语概念隐喻的认知经验基础
人们通常是通过对源语域与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起概念的投射,英语动物类习语体现了人们在观察周边的人与事与动物之间的类似之处,比如特征方面,行为方式方面,或者习惯特性等等,在英语习语当中可以找到许多反映人们概念隐喻系统中认知经验基础投射的例子。比如“bats in one’s belfry(钟楼里的蝙蝠)”这个习语用来描述某人发疯或者很古怪。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探寻出这个习语中隐喻性表达的认知经验基础,首先belfry(钟楼)是整个教堂中的最高点,而人的身体的最高点应该是头部。蝙蝠因为其外形特征较为丑陋,给人一种神秘古怪的感觉。因此从钟楼里的蝙蝠的胡乱飞行投射到人们大脑中乱窜的蝙蝠,自然能够引申出各种异于常人,古怪疯狂的想法[3]。而在习语“running (rushing) like a headless chicken(手忙脚乱)”中,无头鸡的概念被用以描述人们束手无策的状态,及慌乱之时的表现。人们在杀鸡的时候会观察到这样一种状况,被斩首的鸡仍然能够四处扑腾好一段时间才最终死去。这两类慌乱的形象之间有着认知上的极度相似性,能够形成一种概念隐喻上的投射和构建。再比如成语“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毫无作用)”的认知根源是基于对鸭子羽毛的特性观察得出的:鸭子是擅长游泳的动物,它的羽毛由于经常有油脂覆盖,具有不沾水的特性,因此水在鸭子身上无法留下印记,不起作用。人们通过概念的联系将鸭子自身的特性运用到语言当中,非常生动,例如:“The doctors tell him it’s dangerous to smoke, and he always forgets it 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医生告诉他抽烟很危险,可他总是记不住,把医生的话当作耳边风。)”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watch someone like a hawk (盯紧)”是基于对鹰眼特性的认知,投射到对人的警觉锐利目光的形容;“squeal (yell) like a stuck pig(杀猪般的尖叫)”用以描述人尖利凄惨的叫喊声;“breed like rabbits(大量繁衍)”以兔子的繁殖特性隱喻生小孩生的多的概念,等等。动物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人类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动物的各种特性与人类生活的相似点,这些与动物相关的英语习语的隐喻表达反应了英语民族对周边事物的仔细观察和认知上的自然联系,概念上对认知的归纳最终投射到语言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