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6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创建于1929年,是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学校长期坚持“实验型、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追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6人,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6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8人,江宁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学校确立了“激活梦想,激扬生命”的“激活教育”理念。“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的实践研究”为抓手,努力探索搭建立体课程体系,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促进学生和教师主动、和谐、个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摘 要】课程是学校教育主张、教育追求得以落实的基本载体。我们认为教师并不孤立于课程之外,教师本身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孵化者,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然而,这些课程也亟待学校层面的引领、梳理与规范,为师生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专业视野与素质发展平台。
  【关键词】课程;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引领;相互成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4-0026-04
  【作者简介】冯卫星,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南京,211100)教科室主任,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课程是落实学校教育主张、教育追求的基本载体。
  2015年,由我校刘志春校长主持研究的课题“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的实践研究”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编号:B-b/2015/02/091)。
  教师自己就是课程,教师能够建构自己的课程。我们重新界定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明确了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实施者、孵化者。我们认为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就是要激活教师内在的课程意识,发展符合教师自身特点的课程能力,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多样的“营养套餐”,促进其个性化的成长。
  一
  各类课程实施均通过教师这一媒介产生教育影响力,把教师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课程实施者、开发者,引领教师课程意识觉醒、课程能力提升,“教”与“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才能实现从“他课程”向“我课程”的嬗变。
  1.唤醒教师课程自觉,激活“我”即课程。
  教师的“课程意识觉醒”是教师发挥主体性、发展自主性的关键。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将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一跃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孵化者,课程与教师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追求相结合,能激活广大教师的内在课程意识,唤醒教师的课程自觉,引领教师以课程的视角审视、改善自己的教学。同时,多样化的课程,让师生爱好、志趣得到整合,学生对教师既“亲其师”又“亲其课”,让师生有更多心灵交融、志趣相投的契机。再者,学生成为课程和课堂的主人,更有利于其个性化成长,亦促进了教师育人品质的整体提升。
  2.发展教师课程能力,滋养“我的”课程。
  教师个体在其学习、实践中,自身的课程能力,包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品鉴与选择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会不断地发展嬗变。然而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对教科书、教参形成依赖,早已弱化了自己的课程建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引领其建构“自己的”课程,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专业追求,梳理教师中的各种创意、创新,调查已有的个性化课程举措,通过学校层面的引领、帮助、规范,让教师“自己的”课程实践由不系统的变为系统的、不自觉的变为自觉的、不规范的变为规范的、将碎片化的形成体系化,等等……这不啻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次迭代更新。
  引领教师从“我”即是课程出发,发展“我的”课程,发展“我的”课程能力,进而滋养“我的”教育生命。
  3.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实现师生相互成全。
  多年实践,我们悟出,教学改革的关键“不在课程本身,不在教学,也不在教材,而在人本身”。这里的“人”就是教师,显然我们应将教师视为自觉实践、主动探索的主观能动者。学校只有充分尊重教师在课程开发、实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彻底发挥课程的强大教育影响力。教师基于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经验、专业追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构建“自己的”课程,孩子在不同教师、不同课程“光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方面濡染和形成了国家期望的素质素养,另一方面也真正获得了多样化的选择,实现其个性化生长。教师“为他者”的生命成长调动、激活自身所有的教育潜能,在成就学生生命个性化生长的同时,必然能反哺自身,双方在成全对方的同时成全自我,实现在教育教学场域的相互成全。
  4.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整体提升辦学品质。
  学校独特的文化、办学品质在哪里?就蕴涵在学校丰富的课程中。
  李希贵校长说:“过去我一直想不明白东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在哪里……现在看来,我们的教育中其实缺失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选择。”确实令人细思极恐,没有了选择,教师极易变成西方神话里的魔鬼,让每个孩子全都躺在那张一样大小的魔床上,将他们锯得一样长。而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不仅是为了打破那张模化孩子的魔床,也同样是为了打碎种种模化教师的禁锢。
  引领教师拓宽教育视野,去建构“自己的”课程,带着“自己的”课程去交流、示范、分享,学校对教师“自己的”课程提出规范性要求、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搭建多层次的平台,让学生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选择、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权利。这不仅丰富了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活,提升了教育生涯幸福感,激活了教师,而且在研究中充分挖掘学校、教师潜能,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拓宽了“课程”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也激活了学生文化和学校文化,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正是“我爱的”课程,学校也实现了建构课程、建构资源、建构平台、建构“教”与“学”的新生活、建构校园文化,办学品质得以跃升。   二
  几年的实践,我校教师“自己的”课程研究有的已取得颇为丰硕的成果,有了让人瞩目的成绩;有的初具规模,正在发展壮大;还有一些尚在萌芽之中,甚至只是一些初步构想。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一些个性化的做法:
  1.制度规范、激励引领、组织推动,构建双向互动的课程体系。
  我校的课程推进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管理形式,减少管理层级,成立“教学管理与课程研发中心”,专门负责课程的领导、开发、实施与评价,从教师实际出发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引领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专业追求,根据我校地域文化、特色项目积极申报“自己的”课程,建构、完善课程体系。
  在“教学管理与课程研发中心”的有效组织下,在教师团队的实践研究中,人人申报、学校审核、学生选择、聘用开课、平台展示等推动策略和一套完整的制度措施逐步形成保障,课程实践走向“深水区”。
  教师人人申报。一是“由下而上”,教师自主申报、组团申报“我的”“我们的”课程。在3—5年级,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自主申报,开发出近50个特色课程,每周五下午进行,学生在本年级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灵活组班、跑班上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热情,也激发了教师开好自己课程的积极性。二是“由上而下”,根据对教师的了解,从学校文化传承、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每年提出课程开发项目,在教师中广泛宣传动员,组织招投标,选择课程研发。
  聘用、开课、续聘是对教师“自己的”课程最大的褒奖。后勤保障、平台展示、绩效奖励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各类社团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有效的规范、制度、条例,让教师动起来,教师中形成了构建“自己的”课程的责任感与危机意识。人人都得有自己的课程,人人都是课程的建设者,是学校层面刚性地推动;自主申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是对课程推动柔性的呵护;聘用、续聘、展示、奖励则是课程良性发展的催化剂。
  2.知行合一、行思同步、学思并重,激活教师课程“光环”。
  人类能力形成的规律启示我们:学习、实践、思考相结合是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如一个人学打乒乓球,仅靠了解打乒乓球原理或听高手讲解是学不会的。要想掌握各项技术,“知”“行”“思”“学”诸要素需相伴相随,不可或缺。课程改革实践亦是如此,我们通过引导教师申报、学校审核、公开聘任、展示交流、绩效激励等系列举措,引领教师从课程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的尝试实践中,学校富有个性特征的体系化的“课程光环”逐渐形成。
  (1)内环——“必修”课程。
  “光环”最内层的是基础性课程。学校引领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寻觅教材的“空白领域”或“弹性地带”,大胆地“处置”教材,选择、加工、重组、优化、增删、调整、拓展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语文、数学、科学、德育、艺术等校本教材相继开发结集成册并出版投入使用,语文学科坚持低年级“提前识字,快乐阅读”的课程研究,英语教师的研究从课本走向课程文化,数学教师开发了实践数学活动课程,科学学科则开发了航模、养蚕、护蛋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2)中环——“选修”课程。
  学校整体统筹引领下的拓展性课程,主要包括主题大单元德育课程、阅读文化课程、校园文化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等)、多姿多彩的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
  主题大单元活动课程的整合拓展。为使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更具生命张力,学校引领师生着力开发、开展主题大单元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主题性的情境中充分活动,提升综合素养。如“我们爱艺术”“我们爱运动”等主题大单元活动,成了校园里最受欢迎的综合性活动课程。
  阅读文化课程的全方位激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构建了以课堂阅读、班级阅读、亲子阅读、自主阅读等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文化课程。多次专家、作家进校园活动,在校内掀起一波波阅读潮。寒假、暑假系列阅读活动,学期过程中的讲故事大赛、辩论大赛等活动,无不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持续激励了全校学生阅读、创作的热情。
  多姿多彩的社团、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流连忘返。3—5年级用周五下午两节课后的选修课,形成了50余个具有丰富选择性的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社会大课堂的丰富多彩,如徒步到空军陆航旅参观、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参观学习并进行公益宣传活动、成立东晋文化研究社为东晋文化博物馆培训小导游,等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成长打开了通向社会的天窗。
  (3)外环——“特修”课程。
  结合学校特色、教师团队特点,引领教师构建的学生特修课程,主要包括精品社团、比赛活动、探究实践性活动等,覆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等不同领域。
  如学校的“繁星”合唱團、“金蔷薇”民乐团、“语韵”美诗文诵读队、航模队等各类艺体团队在各级比赛、展示、交流活动中摘金夺银、广受好评,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学生参加各级征文活动获奖达数千人次,发表优秀习作每年达数百篇,多个班级被授予市“金陵书香班级”称号,数十名学生被授予“金陵读书小明星”称号,等等。
  3.基于教师、形成体系、持续进阶,打通课程建设的“任督二脉”。
  如果说农民是麦田的守望者,那么教师就该做课程的守望者。学校引领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在开发、实施、评价的各个环节既充分尊重教师的兴趣、志向、特长,又心系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文化。
  在课程研究的各个环节,学校引领教师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为教育教学打开新的空间,引领教师“自己的”课程进入日常生活,做好时间、场地等后勤保障并逐步完善课程登记表、资源包、教学内容、校本化管理、课程档案,形成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的近百个实例。这其中包括:微观课程——单独的、个体的、几个伙伴的、师生合作形成的;中级课程——有课程主张、资源丰富、样本成型;高级课程——理念先进、有系统、可持续、体系完善。通过课程选择、课程改变、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创编等形式引领教师梳理已有的个性课程举措,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实践。
  4.保障到位、平台展示、绩效激励,为了“自由呼吸”的课程。
  一所学校一旦形成设置恰切、特色鲜明、执行有力的课程产品,势必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机遇和平台,并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师生生命的相互成全。
  学校教师“自己的”课程开发、形成并产生影响力,“引领”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实践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我校从教育教学出发,引领教师自发“量身定制”,因人因地制宜,提高课程开发的针对性;明确分工,发挥课程开发者的能动作用;通过规范的制度、清晰的责权利设置划分、合理的积极评价,以及各级各类专题活动的创设开展(如课程分享节、精品课程节等),有效监控、指导、激励促进和保障课程研究的顺利生长——让课程形成可进阶的、系统化的状态,课程设计、活动安排形成规范化的课程要求、表达方式,最终产生一个个可以传承、生长的课程资源包。从而让教师的课程变成学校的课程,把学校的课程变成有生命活力的课程。
  为了“自由呼吸”课程的本真的教育理想,学校“以人为本”,既全方位支持,又切实加强过程管理。切实考虑教师自身情况、学生实际、学校特色,保障长期有效的支持系统,定期进行教师“自己的”课程的评选、奖励,年底绩效中对授课教师合理倾斜,对突出业绩重点体现。学校提供展示平台,邀请专家理论指导,购书建专业书库,买器材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诸多措施有效落实、保障到位,收到了良好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基于学生的各科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教育是这样的话,我们完全有责任去全力打造一所学生向往的理想学校,尽管走向这样的理想学校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但这个追求是崇高而值得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以WC、Co及Ni粉为原料,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4种不同Co、Ni粘结相比例的WC-14%(Co,Ni)硬质合金样品,通过对比硬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电化学极化曲线及浸泡实验结果,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研究了4种合金的力学性能及其在3.61%NaCl(pH=7)模拟海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 表明:随着w(Co)/w(Ni)比例的降低,合金的硬度和断裂韧性降低、抗弯强度则呈现先小幅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w(Co)∶w(Ni)=5∶5时,合金的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急剧下降;随着w(Co)
使用Geo-Experts高级型应力相关土–水特征曲线压力板仪对重庆砂质黏性紫色土在不同覆土压力下(0,40,100,200 kPa)的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应力变量广义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在覆土压力和吸力的双应力变量影响下,土样的孔隙结构发生改变;脱湿过程孔隙比发生显著减小时的拐点吸力值随着覆土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吸湿过程中,土样的孔隙比变化不明显.②在双应力变量下,较大覆土压力的土样(100
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巴西改组已发现2个岩性油气藏,展现出了该地区白垩系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力.为了进一步拓展白垩系巴西改组岩性勘探领域,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地震相、砂地比和古地貌等综合分析,明确巴西改组上、中、下3段的物源均来自东南方向的哈拉哈塘南部和英买力南部,沉积体系为河控浅水三角洲.巴西改组中、下段分布在哈拉哈塘东南部,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浅湖亚相,上段在研究区均有分布,为退积型沉积,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浅湖亚相.研究区白垩系的构造为南高北低,在南部物源的空间匹配关系下,认为退积
油页岩作为一种开发利用时间较早的非常规资源,开采方式长期以异地开采为主,对环境破坏严重.随着原位改造和开采技术的进步,占总资源量高达70%左右的埋深300~1500m的中深层油页岩开发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为梳理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技术进展,了解油页岩原位开采现状,预测原位开采技术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现阶段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发展特点,尤其是原位开采催化技术等下一代开发关键技术.目前原位加热有电加热、蒸汽加热、辐射加热、燃烧加热四种地层加热方式.催化剂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原位开采的效率和油气品质,当前主要有金属
脱水泥饼是工程泥浆经压滤脱水后形成的块状产物,经装卸、转运等处理环节破碎成尺寸不一的碎散体,其堆填体具有明显的双孔隙特征,由块体间的大孔隙和块体内的小孔隙组成.为了指导泥饼堆填作业,对泥饼堆填体的压缩性及渗透性开展研究.利用大尺寸固体废弃物压缩-渗透装置模拟了泥饼堆填过程中上覆荷载增加,泥饼堆积单元体逐渐被压密的过程,并利用CT扫描对压缩后泥饼块体间大孔隙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测试了泥饼堆积单元体在压缩过程中的渗透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泥饼堆积单元体试样随着上覆荷载增加逐渐被压密,泥饼间孔隙与泥饼
针对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中柱这一抗震薄弱构件,分别采用方形钢筋混凝土柱、圆形钢筋混凝土柱,以及本文新提出的带快速连接装置的预制钢管混凝土柱,建立了土-地下结构非线性静动力耦合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采用不同中柱设计对车站主体结构地震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方形中柱相比,等截面惯性矩的圆形中柱在地震中受到的损伤较小,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采用新提出的带快速连接装置的预制钢管混凝土柱可以有效地保证结构中柱在强地震中不受严重损伤,且具有在震后能快速更换的特点.
地下交通、煤炭开采等工程常遇砂土交错和地下水极为丰富的软弱地层施工难题,可利用液氮使土体处在超低温冻结状态以达到土层稳定和加固的目的,因此,探究超低温冻土的抗压强度对于工程施工的长期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超低温冻结黏土单轴抗压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对含水率为17%,20%,23%的土样进行-10℃~-180℃的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冻土温度高于-80℃时,呈弹塑性破坏,低于-80℃时,呈脆性破坏;冻土抗压强度随温度降低,先呈线性增加,当温度低于-80℃后强度基本稳定,并对温度与冻土抗压强度进行拟合,
为获取超声磨齿纵弯谐振系统的有效设计方法,基于局部共振理论,对磨削系统中的大负载成形砂轮盘振动系统进行设计与研究。根据振动单元间的连续条件和边界条件,按照一体式设计思路建立纵弯谐振系统的理论模型和频率方程。基于该理论模型,利用MATLAB、ANSYS等分析软件对系统各部分尺寸参数进行设计与优化,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阻抗分析试验和超声谐振试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谐振效果和振型曲线输出比较稳定,振幅与理论仿真预期结果相符,且系统实测谐振频率、设计频率以及仿真频率之间误差维持在5%范围内,具有较好的设计
本文以硬质合金返回料(废压坯破碎后的产物)为原料,采用干球磨工艺对返回料进行处理,研究了干球磨参数对粉末料(干球磨处理返回料的最终产物)的压制压力和粉末料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索采用干球磨工艺处理返回料时,合金钴磁调控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于球磨能降低粉末料的压制压力,随着干球磨时间的增加,粉末料的压制压力逐渐降低,干球磨10 h,压制压力约为25.0 kN,相对于干球磨1h的压制压力,下降21.1%,相对于喷雾料的压制压力,下降28.6%;干球磨处理的主要目的 是对返回料中的团粒进
为了考察氟橡胶包覆对微米铝粉燃烧影响的规律,采用激光点火、定容燃烧、热分析等方法,对5 μm及50 μm两种粒径、不同氟橡胶含量微米铝粉的燃烧性能、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到粒径和氟橡胶含量对微米铝粉的点火延迟时间、燃速、燃烧状态、燃烧热值、热反应性能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包覆的微米铝粉在0.1 MPa氧气中无法被激光点燃。而在氟橡胶包覆后,随着氟橡胶含量的变化,5 μm铝粉的点火延迟时间可由91 ms缩短为31 ms,燃速可由3.08 mm·s-1增加至364.96 mm·s-1,燃烧热值可达到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