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鳞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术后缺损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效果。

方法

在10具新鲜尸体上进行双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测量。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术前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查标记穿支位置,根据口腔内缺损组织的面积设计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口腔,显微镜下吻合动、静脉。术后随访6~30个月,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及口腔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

10具新鲜尸体完成双侧解剖,共获得20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数据。旋髂浅动脉直径为(1.94±0.30) mm,浅支直径为(0.94±0.25) mm,深支直径为(1.25±0.27) mm。至少有2条来自深支的肌皮穿支穿过缝匠肌[(2.15±0.37)条],肌皮穿支直径为(0.75±0.15) mm。旋髂浅静脉直径为(1.72±0.14) mm。浅支动脉蒂长度为(6.5±1.2) cm,深支动脉蒂长度为(8.5±1.9) cm,静脉蒂长度为(9.2±2.1) cm。共选择16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31~70岁,平均48.8岁。切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面积6 cm×4 cm~12 cm×6 cm,血管蒂动脉平均长度约6.8 cm,静脉平均长度约7.6 cm。1例术后出现皮瓣静脉危象,皮瓣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2例出现供区淋巴瘘,拔管延迟。16例术后随访6~30个月,1例9个月时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供区未见并发症,患者对口腔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厚薄适中,质地柔软,血管蒂直径及长度恒定,血供稳定,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缺损的良好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为3分的患者诊断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3例PI-RADS评分3分行前列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6(60~72)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8.22(5.95~11.41)ng/ml。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4针经会阴靶向穿刺和12针系统穿刺。根据穿刺结果,分为CsPCa组和非CsPCa组。比较两组mpMRI病灶分区位置、偏侧性、局限性及mpMRI各序列参数的
目的探讨蒲葵子提取物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T24细胞分别用含蒲葵子提取物且终浓度分别为0、25、50、100mg/L的培养液培养,分别记为对照组和蒲葵子低、中、高剂量组。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aspase3、脾酪氨酸激酶(Syk)、Ki-67表达。将Syk过表达载体质粒及其阴性对照分别转染至T24细胞中,转染后再分别用100mg/L蒲葵子提取物处理,按上述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克隆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罕见而复杂的自身免疫病,而软斑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肉芽肿性炎性病变,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膀胱软斑病更罕见。本文报道1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膀胱软斑病,患者为中年女性,以血尿和膀胱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合并严重腹泻,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软斑病。术后服用小剂量泼尼松龙和甲氨蝶呤治疗系统性硬化症。随访6个月,行经尿道膀胱镜检查2次,未见复发。
确诊醛固酮腺瘤和单侧肾上腺增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肾上腺醛固酮高分泌组织,改善预后,选择肾上腺全切术还是部分切除术,尚存争议。本文对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疗效、安全性、术后皮质醇水平、术后复发及手术技术等情况进行探讨。
期刊
头颈部肿瘤手术、骨髓炎或严重创伤引起的颅颌面硬组织缺损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整形外科医生重建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恢复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颅颌面外科领域已30余年,在颅颌面外伤、肿瘤或先天畸形的诊断、修复重建设计及手术实施等方面进行辅助,提升诊断及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颅颌面修复重建手术日趋个性化。该文拟对各项技术在颅颌面修复重建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简述和评价,并就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
目的比较定位支架与数字化导板在辅助下颌骨即刻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同一手术小组开展的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即刻游离血管化骨组织瓣修复的全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辅助方式分为定位支架(TEF)组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组。通过CT测量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下面宽、下颌骨体长度和正中位时面下1/3高度,计算手术前后的差值,评估手术效果。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2组患者手
目的探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正颌手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颌与唇腭裂整形外科收治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中间导板及终末导板用于术中定位上、下颌骨含牙骨块的位置。术后第5天拍摄面部标准照和头颅CT,与术前设计方案拟合,以测量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数据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重建牙列与激光扫描牙模配准时,托槽、牙列状态及配准方法3个因素对配准精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口腔医院正颌外科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数字化设计的双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患者的CBCT及激光扫描牙模(简称光扫牙模)数据导入Mimics20.0软件,分别采用全局配准、局部配准对非咬合状态及咬合状态CBCT牙列和光扫牙模进行配准操作,分为4组:组1,非咬合状态牙列局部配准;组2,非咬合状态牙列全局配准;组3,咬合状态牙列局部配准;组4,咬合状态牙列全局配准。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