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五年制高职德育课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并阐述了理由。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德育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
德育课程的教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教育的成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五年制高职的德育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教材的使用和课时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五年制高职同三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职不同,有它自身的特点,应该从它自身的特点出发加以探讨和设置。
五年制高职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学生进校年龄小、在校时间长,有效教学时间长,有利于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有利于整体设计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德育教育而言,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合理有序的课程引导下,可以使其较全面地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目前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学时不规范、教材不统一
目前各类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学时不一,有长有短。有的开设三年六个学期、有的开设四年八个学期。在教材使用方面,既有中职教材,也有高职教材,也有的使用五年一贯制教材,有的交叉使用,比较混乱。
(二)教材内容多、难度大,版本缺乏,选择余地小
五年制学生是初中毕业水平,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困难比较大。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的教材,存在内容多、内容偏难、偏繁的问题,缺乏衔接性,教材的逻辑系统性不强。目前可供选择的五年一贯制教材比较缺乏。
(三)教学内容与部分选修课重复
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非常完整、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德育课程中也涉及到这些内容,然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说清、说透,造成内容重复。
二、五年制高职德育课课程设置的思考
五年制高职有效教学时间长,完全可以从五年制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构成出发,统筹安排,从长计议,依循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德育课程的设置。
(一)第一学期开设思想基础教育课程
五年制高职生进校时正常年龄是15岁,虽然年龄小,但心理是复杂的。没有考上高中,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有悲观消极的情绪;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有紧张不安的情绪;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既有好奇兴奋又有担心顾虑。因此,第一学期的德育课程目标应该是,首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树立自信心;其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启蒙;第三,进行思想及道德教育。
思想基础教育内容包含安全教育、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情感(感恩)教育、审美教育、性教育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廉洁教育、环境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国情省情教育等等模块。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在生活、学习、行为等各方面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了解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形成基本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分析与判断能力,加强自我约束能力,树立职业意识和道德意识,确立人生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
(二)第二学期开设中国历史基础知识课程
德育课程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家首先要了解国家,包括了解国家的历史,如果对国家的历史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爱国就无从谈起。有了爱国的情感才会有爱国的行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中考的原因,很多学校忽视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匮乏,因此要补上这一课。
古今中外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历史学的教育作用。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增强民族自信心。第二,激发爱国主义热忱。第三,传承文化、启迪道德的功能。历代人们在经济、思想、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成果,都汇入历史遗产的宝库而保存下来。所以历史知识即是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起点,又是高层次知识的源泉之一。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历史学的特有功用之一。诸葛亮的忠贞为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宁死不屈、以诗明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虽禁烟被黜然报国之心益烈等等都让人热血沸腾、心神向往。近代以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和光辉形象更能涤荡人们灵魂深处的污垢,萌生革命的豪情和崇高品质。
中国历史知识基础课程可以分三大部分:古代史、近代史和党史,党史部分即《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部分内容。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知识点,在古代史部分,重点讲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成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代史部分重点讲述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部分重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知道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知道新中国的由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品德,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粗线条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激发起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怀。
(三)开设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谓高素质应该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职业素质,三者兼而有之才能达到知识结构的合理平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五年制高职由于有效教学时间比较宽裕,因此在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后,学生在良好习惯养成、掌握基础知识方面有一定收获,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第二年可以开始人文社会科学系统知识的学习,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目的。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要认识社会的基本性质,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参与经济生活,做理性的消费者,就必须首先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私有制、国家、阶级的产生。人们在生产出物质产品的同时,还生产出自己身处其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该社会的政治关系、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观念等上层建筑。所以学生在学习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应该接着学习阶级的观点、国家的观点、关于未来社会的观点、关于政治制度、社会革命等政治学的基础知识。
人类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形成种种联系,即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必须具有组织性和秩序性,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的人能够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这就需要一定的行为规则,如习惯规范、道德规范、社会组织章程等等。法律就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必须知法、懂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应该接着学习法律基础知识。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和理论经验,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线路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大部分五年高职有许多校内校外的实训实习,比如医学类的校外实习是十个月,第五学年全部在校外实习。有的高职第四学年主要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减少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各校各专业情况不一,会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德育课程。
总之,五年制高职的德育课程要本着理论教育适度性原则,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以切实的启发、帮助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鹏森,房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许世建.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07,(5).
[3]程光泉.社会课程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12).
[4]石海燕.关于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5]史习明.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德育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
德育课程的教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教育的成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五年制高职的德育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教材的使用和课时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五年制高职同三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职不同,有它自身的特点,应该从它自身的特点出发加以探讨和设置。
五年制高职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学生进校年龄小、在校时间长,有效教学时间长,有利于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有利于整体设计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德育教育而言,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合理有序的课程引导下,可以使其较全面地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目前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学时不规范、教材不统一
目前各类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学时不一,有长有短。有的开设三年六个学期、有的开设四年八个学期。在教材使用方面,既有中职教材,也有高职教材,也有的使用五年一贯制教材,有的交叉使用,比较混乱。
(二)教材内容多、难度大,版本缺乏,选择余地小
五年制学生是初中毕业水平,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困难比较大。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的教材,存在内容多、内容偏难、偏繁的问题,缺乏衔接性,教材的逻辑系统性不强。目前可供选择的五年一贯制教材比较缺乏。
(三)教学内容与部分选修课重复
很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非常完整、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德育课程中也涉及到这些内容,然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没有说清、说透,造成内容重复。
二、五年制高职德育课课程设置的思考
五年制高职有效教学时间长,完全可以从五年制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构成出发,统筹安排,从长计议,依循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德育课程的设置。
(一)第一学期开设思想基础教育课程
五年制高职生进校时正常年龄是15岁,虽然年龄小,但心理是复杂的。没有考上高中,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有悲观消极的情绪;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有紧张不安的情绪;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既有好奇兴奋又有担心顾虑。因此,第一学期的德育课程目标应该是,首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树立自信心;其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启蒙;第三,进行思想及道德教育。
思想基础教育内容包含安全教育、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情感(感恩)教育、审美教育、性教育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廉洁教育、环境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国情省情教育等等模块。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在生活、学习、行为等各方面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了解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形成基本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分析与判断能力,加强自我约束能力,树立职业意识和道德意识,确立人生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
(二)第二学期开设中国历史基础知识课程
德育课程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家首先要了解国家,包括了解国家的历史,如果对国家的历史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爱国就无从谈起。有了爱国的情感才会有爱国的行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中考的原因,很多学校忽视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匮乏,因此要补上这一课。
古今中外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历史学的教育作用。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增强民族自信心。第二,激发爱国主义热忱。第三,传承文化、启迪道德的功能。历代人们在经济、思想、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成果,都汇入历史遗产的宝库而保存下来。所以历史知识即是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起点,又是高层次知识的源泉之一。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历史学的特有功用之一。诸葛亮的忠贞为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宁死不屈、以诗明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虽禁烟被黜然报国之心益烈等等都让人热血沸腾、心神向往。近代以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和光辉形象更能涤荡人们灵魂深处的污垢,萌生革命的豪情和崇高品质。
中国历史知识基础课程可以分三大部分:古代史、近代史和党史,党史部分即《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部分内容。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知识点,在古代史部分,重点讲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成就,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代史部分重点讲述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部分重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知道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知道新中国的由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品德,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粗线条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激发起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怀。
(三)开设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谓高素质应该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职业素质,三者兼而有之才能达到知识结构的合理平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五年制高职由于有效教学时间比较宽裕,因此在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后,学生在良好习惯养成、掌握基础知识方面有一定收获,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第二年可以开始人文社会科学系统知识的学习,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目的。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要认识社会的基本性质,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参与经济生活,做理性的消费者,就必须首先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私有制、国家、阶级的产生。人们在生产出物质产品的同时,还生产出自己身处其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该社会的政治关系、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观念等上层建筑。所以学生在学习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应该接着学习阶级的观点、国家的观点、关于未来社会的观点、关于政治制度、社会革命等政治学的基础知识。
人类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形成种种联系,即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必须具有组织性和秩序性,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的人能够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这就需要一定的行为规则,如习惯规范、道德规范、社会组织章程等等。法律就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必须知法、懂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应该接着学习法律基础知识。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和理论经验,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线路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大部分五年高职有许多校内校外的实训实习,比如医学类的校外实习是十个月,第五学年全部在校外实习。有的高职第四学年主要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减少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各校各专业情况不一,会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德育课程。
总之,五年制高职的德育课程要本着理论教育适度性原则,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以切实的启发、帮助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鹏森,房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许世建.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职教论坛,2007,(5).
[3]程光泉.社会课程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12).
[4]石海燕.关于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5]史习明.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