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布雷认为,媒介是“使符号具有效力的途径与工具”,其中包括“组织性的物质”和“物质性的组织”,体育场在传承体育文化及體育精神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也是一种媒介。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不仅代表了整个城市形象,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核。因此,本文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媒介属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人文视角下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媒介,建筑,德布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404
建筑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地标则是居民认识城市时的重要参照物。北京作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高楼大厦不计其数。而判断一个建筑能否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不仅应该从建筑学意义上考虑其设计、规模,也需要从社会文化层面来考虑其作为一种媒介对城市内在文化的传承。其中,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鸟巢”,不仅在建造时受到世人关注,现今依旧是北京地标性的体育建筑。
一、作为一种媒介的“鸟巢”
在德布雷看来,媒介并非指发送信息的工具,而是一个“设备-载体-方法”的集成系统。德布雷的媒介包括了“组织性的物质”和“物质性的组织”两个方面,其中,“组织性的物质”指包括电视、电脑在内的工具,而“物质性的组织”则指学校、教会等在内的机构。前者使人们实现空间上的即时性连接,后者则使人们的传播行为在时间上得以延续。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人们需要传递信息,实现空间上的连接,进行即时交流的时候,此时媒介就偏向德布雷“组织性的物质”,是一种形式意义、工具意义的媒介。而当人们不满足于即时交流,而是通过共享价值理念追求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延续,此时的媒介就偏向德布雷“物质性的组织”,是一种价值意义上的媒介。
因此,媒介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还应该能促进人类交流共享与文明延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鸟巢”首先作为一个体育场馆而存在,在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聚集在一起,交流体育技艺,共享奥运精神;而场馆内的转播设备也使得比赛信息得以实时传递到世界各国,因而实现了一种空间上的连接,是一种工具、形式意义上的中介。
其次,奥运会后“鸟巢”便成为了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2008年至今,“鸟巢”通过优秀的服务、先进的技术等吸引了国内外诸多赛事活动在此举行,使其成为国内公认最顶级的大型体育活动和表演场所。奥运会虽然结束,但在此举行的大型活动无一不是秉承着“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奥运精神的。由此来看,“鸟巢”作为一种媒介实现了人类体育精神的延续,更是向世界开放了一个展示中国的窗口,实现了空间意义与时间意义上的有机结合。
二、媒介与环境相互依赖
德布雷认为,作为“设备-载体-方法”的媒介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它并不足以唯一诱因的姿态掀起一场媒介学革命,还需要一个连接技术和文化的中间环境;当技术发生改变时,会引起相关者的社会地位及利益发生改变,使得相应职能群体在权力博弈中产生力量偏移,发生淘汰和更新,进而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媒介革命”的发生。正如书籍不可与国民教育相分离,国民教育不可与公共图书馆相分离,公共图书馆不可与日报相分离,媒介与环境相互依赖的关系促使我们以更加包容、完整的视野去考虑媒介。
2003年,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开工奠基,拉开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的序幕。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主会场,“鸟巢”设计理念环保,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其建成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鸟巢”诞生了,其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如同中国以和平之姿屹立于世界舞台的美好愿景。
而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场馆,“伦敦碗”的设计堪称节能建筑的典范,在钢材日益稀缺的形势下,整个场馆高效利用资源,相对节省了75%的钢材,实践着2012伦敦奥运会“减量,再用,循环”的宣言。总的来说,“鸟巢”与“伦敦碗”的设计各有千秋,但这都与两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经济背景和国家背景有很深的联系。因而,当我们把建筑视作媒介去考量其对社会的影响时,也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对其的促进作用。
三、媒介构建符号交流的空间
德布雷认为,媒介是“使符号具有效力的途径与工具”,但同时,媒介也是一种符号交流和交换的渠道和空间。构建该空间离不开物质化的手段与工具,但同时也包括相应的群体和组织。人们的日常传播行为,包括对话交流,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等,都需要参照已有的符号体系,而这些已有的符号体系恰恰是某些群体或组织赋予的,并在其参与下被持续建构。
20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民族间的交流往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奥林匹克运动是工业扩张的产物,是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联系而催生的一种媒介。而奥林匹克所承载的“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以及人类对于体格力量与身体健康的崇尚也在《奥林匹克宣言》和相关程序的设计上得以展现,国际奥委会作为官方组织则赋予、建构了这些人类社会共通价值得以存续的仪式和体系。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至今,其精神价值不仅在这种仪式和体系中得以传承,历届承办比赛的奥运场馆更是延续了这种体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意味着用来孕育和呵护生命的摇篮,而“鸟巢”的标识如归巢之凤,凤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鸟之王,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国观念,也代表着热情、朝气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座椅的设计还是场内电声扩音技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在这样的空间下,各国运动员之间、各国观众之间以及运动员与观众之间都保持着平等、和谐的交流,奥运会的精神得以延续。
四、传承:媒介的重要特征
德布雷认为,媒介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我们所说的“传播”,更加注重的是懂得传承的人。传播是长期过程中的瞬间和广泛集合体中的片段。而这个广泛的集合体,我们将称之为传承。传播表现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信息流通,着重于同一个时空范围;而传承指的是在时间中传递信息,着重于不同时空范围。传承属于历史范畴,因而,媒介学的研究者对文化传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更加关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与延续问题。 远在古希腊时期,追求和平就一直是人类共同的愿景。公元前884年,伊利斯城邦与斯巴达城邦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幡然醒悟,双方签订了一项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体育竞赛的协议,即《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任何人禁止携带物器,禁止任何战争行为,所有参赛人员自由往来。从此,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会代替了战争。《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条约》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希腊人和平、友谊的盛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这一精神在历届奥运会中得以传承。
而作为古希腊奥运会场馆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体育场遗址也深深打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烙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圆形竞技场也象征着辉煌的古罗马文明,位于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也向世人展示着悠久的中国历史。
五、结语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建筑艺术一直是人类的大型书籍,是人在各種发展状况里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力的表现,也可以是智慧的表现。”城市地标性建筑是一个囊括了广泛城市特质的符号集合体,也是传承一个城市历史传统及文化内核的重要媒介。城市地标性建筑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一种交流的手段,作为一种媒介,它构建了符号交往的意义空间,是传承文类历史文明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分析“鸟巢”的媒介属性,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建筑,而对于城市建造来说,充分挖掘建筑的媒介特征,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黄华.技术、组织与“传递”:麦克卢汉与德布雷的媒介思想和时空观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2):36-50+126-127.
[4]陈卫星.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6(02):114-122.
[5]矫雅楠.跨越媒介,回归人文——雷吉斯·德布雷媒介研究思想及其学科价值[J].国际新闻界,2015,37(05):38-50.
[6]陈卫星.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J].全球传媒学刊,2015,2(01):1-21.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关键词:媒介,建筑,德布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404
建筑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地标则是居民认识城市时的重要参照物。北京作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高楼大厦不计其数。而判断一个建筑能否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不仅应该从建筑学意义上考虑其设计、规模,也需要从社会文化层面来考虑其作为一种媒介对城市内在文化的传承。其中,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鸟巢”,不仅在建造时受到世人关注,现今依旧是北京地标性的体育建筑。
一、作为一种媒介的“鸟巢”
在德布雷看来,媒介并非指发送信息的工具,而是一个“设备-载体-方法”的集成系统。德布雷的媒介包括了“组织性的物质”和“物质性的组织”两个方面,其中,“组织性的物质”指包括电视、电脑在内的工具,而“物质性的组织”则指学校、教会等在内的机构。前者使人们实现空间上的即时性连接,后者则使人们的传播行为在时间上得以延续。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人们需要传递信息,实现空间上的连接,进行即时交流的时候,此时媒介就偏向德布雷“组织性的物质”,是一种形式意义、工具意义的媒介。而当人们不满足于即时交流,而是通过共享价值理念追求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延续,此时的媒介就偏向德布雷“物质性的组织”,是一种价值意义上的媒介。
因此,媒介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还应该能促进人类交流共享与文明延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鸟巢”首先作为一个体育场馆而存在,在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聚集在一起,交流体育技艺,共享奥运精神;而场馆内的转播设备也使得比赛信息得以实时传递到世界各国,因而实现了一种空间上的连接,是一种工具、形式意义上的中介。
其次,奥运会后“鸟巢”便成为了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2008年至今,“鸟巢”通过优秀的服务、先进的技术等吸引了国内外诸多赛事活动在此举行,使其成为国内公认最顶级的大型体育活动和表演场所。奥运会虽然结束,但在此举行的大型活动无一不是秉承着“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奥运精神的。由此来看,“鸟巢”作为一种媒介实现了人类体育精神的延续,更是向世界开放了一个展示中国的窗口,实现了空间意义与时间意义上的有机结合。
二、媒介与环境相互依赖
德布雷认为,作为“设备-载体-方法”的媒介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它并不足以唯一诱因的姿态掀起一场媒介学革命,还需要一个连接技术和文化的中间环境;当技术发生改变时,会引起相关者的社会地位及利益发生改变,使得相应职能群体在权力博弈中产生力量偏移,发生淘汰和更新,进而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媒介革命”的发生。正如书籍不可与国民教育相分离,国民教育不可与公共图书馆相分离,公共图书馆不可与日报相分离,媒介与环境相互依赖的关系促使我们以更加包容、完整的视野去考虑媒介。
2003年,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开工奠基,拉开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的序幕。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主会场,“鸟巢”设计理念环保,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其建成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鸟巢”诞生了,其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如同中国以和平之姿屹立于世界舞台的美好愿景。
而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场馆,“伦敦碗”的设计堪称节能建筑的典范,在钢材日益稀缺的形势下,整个场馆高效利用资源,相对节省了75%的钢材,实践着2012伦敦奥运会“减量,再用,循环”的宣言。总的来说,“鸟巢”与“伦敦碗”的设计各有千秋,但这都与两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经济背景和国家背景有很深的联系。因而,当我们把建筑视作媒介去考量其对社会的影响时,也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对其的促进作用。
三、媒介构建符号交流的空间
德布雷认为,媒介是“使符号具有效力的途径与工具”,但同时,媒介也是一种符号交流和交换的渠道和空间。构建该空间离不开物质化的手段与工具,但同时也包括相应的群体和组织。人们的日常传播行为,包括对话交流,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等,都需要参照已有的符号体系,而这些已有的符号体系恰恰是某些群体或组织赋予的,并在其参与下被持续建构。
20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民族间的交流往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奥林匹克运动是工业扩张的产物,是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联系而催生的一种媒介。而奥林匹克所承载的“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以及人类对于体格力量与身体健康的崇尚也在《奥林匹克宣言》和相关程序的设计上得以展现,国际奥委会作为官方组织则赋予、建构了这些人类社会共通价值得以存续的仪式和体系。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至今,其精神价值不仅在这种仪式和体系中得以传承,历届承办比赛的奥运场馆更是延续了这种体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意味着用来孕育和呵护生命的摇篮,而“鸟巢”的标识如归巢之凤,凤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鸟之王,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国观念,也代表着热情、朝气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座椅的设计还是场内电声扩音技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在这样的空间下,各国运动员之间、各国观众之间以及运动员与观众之间都保持着平等、和谐的交流,奥运会的精神得以延续。
四、传承:媒介的重要特征
德布雷认为,媒介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我们所说的“传播”,更加注重的是懂得传承的人。传播是长期过程中的瞬间和广泛集合体中的片段。而这个广泛的集合体,我们将称之为传承。传播表现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信息流通,着重于同一个时空范围;而传承指的是在时间中传递信息,着重于不同时空范围。传承属于历史范畴,因而,媒介学的研究者对文化传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更加关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与延续问题。 远在古希腊时期,追求和平就一直是人类共同的愿景。公元前884年,伊利斯城邦与斯巴达城邦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幡然醒悟,双方签订了一项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体育竞赛的协议,即《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任何人禁止携带物器,禁止任何战争行为,所有参赛人员自由往来。从此,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会代替了战争。《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条约》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希腊人和平、友谊的盛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这一精神在历届奥运会中得以传承。
而作为古希腊奥运会场馆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体育场遗址也深深打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烙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圆形竞技场也象征着辉煌的古罗马文明,位于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也向世人展示着悠久的中国历史。
五、结语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建筑艺术一直是人类的大型书籍,是人在各種发展状况里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力的表现,也可以是智慧的表现。”城市地标性建筑是一个囊括了广泛城市特质的符号集合体,也是传承一个城市历史传统及文化内核的重要媒介。城市地标性建筑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一种交流的手段,作为一种媒介,它构建了符号交往的意义空间,是传承文类历史文明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分析“鸟巢”的媒介属性,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建筑,而对于城市建造来说,充分挖掘建筑的媒介特征,打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黄华.技术、组织与“传递”:麦克卢汉与德布雷的媒介思想和时空观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2):36-50+126-127.
[4]陈卫星.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6(02):114-122.
[5]矫雅楠.跨越媒介,回归人文——雷吉斯·德布雷媒介研究思想及其学科价值[J].国际新闻界,2015,37(05):38-50.
[6]陈卫星.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J].全球传媒学刊,2015,2(01):1-21.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