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逆转录PCR(RT-PCR)检测12例活动期SLE患者、9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2例正常人对照PBMC中维A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 (RORγt)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SLE患者组、非活动期SLE患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RORγt mRNA表达水平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方法)和校正的多重比较方法(Dunn
【机 构】
:
解放军第八九医院皮肤科,山东潍坊,261021,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皮肤性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逆转录PCR(RT-PCR)检测12例活动期SLE患者、9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2例正常人对照PBMC中维A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 (RORγt)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SLE患者组、非活动期SLE患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RORγt mRNA表达水平采用近似F检验(Welch方法)和校正的多重比较方法(Dunnett's T3)进行分析.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RORγ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6±0.44,0.65±0.25,0.22±0.08,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86,P< 0.01).其中活动期SLE患者组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组(F=2.453,P<0.05)及正常人对照组(F=6.504,P<0.05),非活动期SLE患者组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F=3.343,P<0.05).SLE患者RORγt mRNA表达水平和SLEDAI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p=0.623,P< 0.01).结论 证实SLE患者存在Th17细胞极化现象,拮抗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RORγt能减轻SLE的免疫炎症反应而达到治疗SLE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在婴幼儿湿疹中的意义.方法 设计自我对照实验方案,对入选的婴幼儿湿疹患者,使用8种常见的变应原,设立阴性、阳性对照,分别在患儿左右前臂曲侧进行传统和改良皮肤点刺试验,比较两组试验方法的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结果 248例数据中,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和传统皮肤点刺试验的过敏原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8.3%和38.7%.最常见的致敏原都是户尘螨和粉尘螨,提示尘螨在婴幼儿湿疹发病中的意义
皮肤具有屏障、吸收、分泌、排泄、代谢、免疫、体温调节及感觉功能,其中,皮肤屏障(skin barrier)功能是基础,即对外抵抗抗原物质、微生物、日光等的侵袭,对内防止体内营养物质、水分的丢失,使皮肤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预防某些皮肤病的发生[1].如果皮肤屏障受损,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增加,皮肤将出现干燥、脱屑.同时,对外界抗原及微生物的抵御作用减弱,可诱发和加重某些皮肤病发生。
患者女,47岁,左下肢肿胀47年,左足疣状表皮痣30余年.患者于出生2个月后发现左下肢较右下肢明显增粗、肿胀,未予任何诊治,左下肢肿胀逐渐加重,但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无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该患者17岁时发现左足拇趾处出现散在疣状物,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冷冻处理,3个月后皮损再次出现,且渐增多,累及左足趾,近10年左下肢肿胀加重,未予诊治,于2011年6月10日来我科就诊.右下肢静脉曲张史20年,家
目的 研究小干扰RNA(siRNA)在体外抑制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的作用.方法 根据HSV-2 VP16和DNA聚合酶基因序列设计、合成siRNA.采用病毒产量减少实验测定siRNA对病毒复制的抑制,在预防性作用研究中,24孔板Vero细胞转染siRNA,4h后换液并接种HSV-2病毒(0.02~0.05 PFU/细胞);在治疗性作用研究中,24孔板Vero细胞接种HSV-2,1h后转染
毛囊是由上皮和真皮部分以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也是上皮-间质相互作用而进行自我更新的器官.毛囊的上皮部分由毛母质通过不同的分化程序产生,包括毛干、内毛根鞘和外毛根鞘.毛囊的真皮部分包括毛乳头和结缔组织鞘,二者均富含细胞外基质成分。
全国皮肤科医师协会皮肤美容培训基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Ⅰ类项目“全国医用护肤品研发应用暨皮肤无创性测量技术讲习班”于2012年7月20—26日在成都举行。由全国皮肤美容和化妆品学界的专家授课,
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商品名金纽尔)是国家一类新药并具有20年的专利保护,由江苏圣宝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治疗皮肤角化异常性疾病。其中含两种主药成分:0.05%的丙酸氯倍他索和0.025%的全反式维A酸。江苏圣宝罗药业有限公司运用黄金工艺将两种主药科学配伍,二者治疗作用互补、协同,使不良反应减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皮肤科事业的发展,江苏圣宝罗药业有限公司与《中华皮肤病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
患者,女,8岁,右侧面颊部散在大量米粒大小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未治疗。诊断为扁平疣。外用易妍光能净颜调护组(清痘型)进行光动力治疗.10d1次,共治疗2次。每次治疗后常规冷喷冷敷处理,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面部皮损已完全消退。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实验依据,以指导临床辅助治疗银屑病.方法 60例银屑病患者运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检测皮损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及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电镜观察皮损处细胞超微结构,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损处酸性神经酰胺酶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皮肤比较,银屑病皮损角质层含水量降低(P<0.01),TEWL值增加(P<0.01),皮脂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下,皮损
患者男,30岁,以阴囊部扁平丘疹伴瘙痒1年为主诉就诊.患者于就诊前1年无明显诱因发现阴囊部米粒大小丘疹,无自觉症状.以后丘疹逐渐离心性扩大,呈环形,伴轻痒,曾先后在当地几家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阴囊慢性湿疹、体癣等,予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及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等治疗,患者自觉瘙痒有所减轻,但皮损未见消退,为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