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真人表情包作为人类情绪的媒介化之物,不仅改变了个体交往的深层心理机制,也形塑着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使用.在交往机制层面,网络对话成为基于自我认知和期待下的选择性表演,个体在充满情感控制与计算的日常谋划中实现“面具化生存”.而在身体认知层面,个体通过表情包符号将身体从物理空间抽离,实现了无限在场和主观述情,身体价值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个体的身体观也发生着转变,面容的尊严象征日益消解,祛魅后的身体受到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思想的双重渗透,过度消费身体的价值倾向引人担忧.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来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人表情包作为人类情绪的媒介化之物,不仅改变了个体交往的深层心理机制,也形塑着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使用.在交往机制层面,网络对话成为基于自我认知和期待下的选择性表演,个体在充满情感控制与计算的日常谋划中实现“面具化生存”.而在身体认知层面,个体通过表情包符号将身体从物理空间抽离,实现了无限在场和主观述情,身体价值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个体的身体观也发生着转变,面容的尊严象征日益消解,祛魅后的身体受到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思想的双重渗透,过度消费身体的价值倾向引人担忧.
其他文献
师资匮乏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STEM)的首要困难,加强小学STEM教师职前培养是解决小学STEM师资匮乏有效途径.STEM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得到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视;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模糊;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合格的STEM教师职前培养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推进小学STEM教师职前培养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STEM教师职前培养的政策环境;探索可行的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质
教师偏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由于缺乏事实依据而做出的错误判断并由此产生的喜欢或厌恶的情绪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它源于教师个人性格、教师生活史及其教师内群体之中.通过教师的预先判断和过度概括两种思维机制得以真实发生.在教学现实中,教师对学生所表现的言语拒斥、设置的空间隔离及发起的实质攻击一定程度上都是教师偏见所引发的行为产物.如若回归教师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尽可能规避教师偏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教师树立合理的偏见观并从养成教师宽容人格、加强师生有效沟通、培育教师理性三方面进一步规约教师行为.
污名化来源于刻板印象和偏见,它既是社会观念的反映,也是权力政治在国际传播话语领域的呈现.本文基于对西方七家主流媒体涉中国共产党报道的分析,发现其报道文本与2020年以来西方民调结果和一些右翼政客的言论一致,显示出对其极度的负面形象,这种污名化做法误导国际舆论,给中国执政党形象塑造带来严重挑战,这种现象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尤为凸显.污名化中国共产党具有文化哲学层面和全球治理层面的动因,破解对其污名化现象,可从开展全球执政党形象调查起步,以阻断污名的标签构建链条;既要坚持制度自信,又要防止过度自负,
本文从观念史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创新做了全面探讨.百年来,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宣传、新闻、党性原则、新闻宣传、舆论监督、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公民权利、信息公开、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舆论、媒体融合、现代传播体系等核心理念及其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开放而创新的传播观念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不断发展.
自由是人的存在事实,也是教学活动的应然状态,教学自由是能够从事自己想要从事的教学活动且免受他者干预的自主自愿状态,含有专业性的能力支撑和公共性的权利规范两个基本向度.教学自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限定下的现实的、社会性自由,要实现真正的教学自由必须要把天然自由与社会自由协调统一,处理好自由与权利、自由与能力、自由与德性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不受限制的教学自由,教学自由的真正实现还必须考虑教学价值、教学责任、教师发展阶段以及教学秩序的边界与限度.
在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历程中,“以何种立场或态度开展教学研究”,或者说“如何理解教学研究及其价值取向”,是一个至今仍然困扰着教学论研究者的难题.凡关心教学论学科建设,思虑教学研究在继承与发展、历史与现实关系中何以可能与何以作为的学者大都进行过逻辑审辩与价值辩护.教学研究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过程,关于教学研究的整体推进理应有着教学论研究者独有的文化特征及精神自觉.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教学论研究者在教学研究思路上一方面执拗于绝对主义的理性模式,试图在教学研究中找到一种终极的存在价值和普遍化依据;另一方面又高扬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自1991年1月制定至今,已然走过了三十年的文本建设历程,它的历次修订始终与同时代的国家政治进程紧密连通,注意听取和采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也及时因应了各个时期媒体环境、媒介技术以及新闻从业队伍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放性.
5G的出现为全社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基础,并带动电子消费、人工智能、车联网等多种产业的同步发展.这一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使一直相对安全的广播业面临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智能屏车载终端终结了广播在车体媒介系统中的垄断地位,智能音箱则给广播带来了重新占据起居室的想象,而在手机移动端的谋划则是各地广播电台正在探索的新领域.然而,在5G出现以后,广播的原有技术体系已经被新一代通讯方式及其机器体系所取代,并正在逐渐失去对信息分发的控制权.数字媒体的逻辑和游戏规则又使得广播无法真正适应数字媒体的各种端口,广播正
既有的媒体融合研究关注国家话语和技术话语,对作为行动者的新闻从业者的研究有限.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一线新闻工作者的媒体融合认知调查发现,媒体融合实践正在走向“内卷化”.传统媒体越来越注重组织内部的精细化和复杂化,拒绝与更广阔的媒介化社会进行交往和思考,沉浸于行业圈层的比拼竞争.内卷化阻碍了传统媒体的观念创新,令媒体融合演变为一场行业内部的镜像游戏,是传统媒体更为深刻的转型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