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周末》报道,据温州市经贸委今年7月初一份调查,温州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15521家中小企业中,目前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企业达1259家,占调查总数的8.1%,比今年一季度增加2.1个百分点。
这家报纸在报道温州市中小企业现状时描述道:“白墙、空旷的厂区、紧锁的厂门,车间里散落一地的器具原料,三三两两留守的看守人员,工业园区里无精打采的卖水果和饮食的小贩,天一亮,真实景象就展露无遗。”
这篇报道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勾勒了一副“天像图”,真实地反映了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窘况。
中小企业的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现象,是否就仅仅发生在素有改革开放桥头堡之称、且屡屡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温州一地?仍然是这家报纸报道:“从温州沿海岸线往东北方,或直接北上,在台州,在义乌,在宁波的慈溪、宁海,在绍兴的嵊州以及柯桥轻纺城,萧条宛如不能闭闸的水龙头,一泻千里。”如此看来,中小企业的“萧条”乃至倒闭,绝非温州独有的现象,如果推而广之,这样的经济现象也不仅仅发生在浙江一省,江南江北,大河上下,都有类似的现象在相继发生。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一份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更是首当其冲,约有1万多家中小型纺织企业跌进了倒闭行列!全国约有1/10的中小企业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去年同比减少15%。一时间,倒闭之风频起,中小企业深陷前进路上的泥淖而难于自拔,这种现象不仅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高度关注。8月2日,第二届ABAc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召开,来自亚太地区21个经济体的企业家代表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表示关切,并围绕“技术、教育、融资、社会责任”等中心议题,就我国中小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有如纵横驰骋在各行各业的轻骑兵,为提升我国的外贸质量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时至今日,却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尴尬?
有专家称,中小企业之痛的产生,是由于受到了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遭遇了资金链断裂等困难。更有专家说,生产成本增加是中小企业遇到的一大难题,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资料、企业用工成本、土地出让价格高企。如今年4月,钢材、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升5.3%,国内劳动力成本年平均上升8%左右。加上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制造企业,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对中国出口企业施压,导致一些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不得不倒闭。
撇开外围经济环境暂且不说,在众多原因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最为显眼,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在2.2万亿以上,可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受惠于中小企业,只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以浙江为例,今年上半年,企业融资景气指数跌入“不景气”区间,二季度为98.5%,同比下降22点,22.3%的中小企业感到融资困难。管中窥豹,仅此一端,就足以明证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状态!实际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破解类似的难题?几个月前,中国银监会下发“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对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要把对小企业的信贷倾斜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具体措施”。国家发改委也表示,目前正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税收方面呢,据说也有可能把中小企业纳税规模标准从年纳税额30万元提高到约50万元,提高所得税门槛,如此等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无疑都将起到“镇痛”功效,但打通阻隔,并非一日之功,“设想”成为现实,看来也还需要假以时日,显然,远水救不了近渴,不少中小企业在引颈期盼下一猛药,破除“瓶颈”,采取切实有效的“扶贫帮困”措施,尽快打通和拓宽融资“通道”。
最近以来,利好消息不断,“扶贫帮困”暖风频吹,9月15日,央行4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时隔一月,又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且不说力度之大,令市场人士殊感意外,频率如此之快,更令市场人士惊叹,实际上,这是央行在向社会释放一个信贷松动的政策信号,对中小企业给予明确的信贷支持。
为帮助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上海工商前不久也推出了11条新政,如允许以股权作为出资方式设立公司,支持本地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又如依法快速办结企业动产抵押登记,作为获得贷款的担保等。这些措施,对于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提振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信心,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显然,解除中小企业之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需要群策群力,各方努力。但就中小企业本身而言,痛定思痛,需要思考的问题也不少,如怎样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化,怎样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怎样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企业如何迈开创新发展的步伐,不仅要在市场的夹缝中求得生存,而且更要在诸多困难因素的团团包围中“突围”而出,这也许是一个颇费思量,但又不得不思量的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以相信,曾经书写了经济发展奇迹,曾经为推动我国经济之舟破浪而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我国中小企业,一定会经受住中外市场的“寒冬”考验,迎来新一轮的艳阳天。
这家报纸在报道温州市中小企业现状时描述道:“白墙、空旷的厂区、紧锁的厂门,车间里散落一地的器具原料,三三两两留守的看守人员,工业园区里无精打采的卖水果和饮食的小贩,天一亮,真实景象就展露无遗。”
这篇报道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勾勒了一副“天像图”,真实地反映了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窘况。
中小企业的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现象,是否就仅仅发生在素有改革开放桥头堡之称、且屡屡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温州一地?仍然是这家报纸报道:“从温州沿海岸线往东北方,或直接北上,在台州,在义乌,在宁波的慈溪、宁海,在绍兴的嵊州以及柯桥轻纺城,萧条宛如不能闭闸的水龙头,一泻千里。”如此看来,中小企业的“萧条”乃至倒闭,绝非温州独有的现象,如果推而广之,这样的经济现象也不仅仅发生在浙江一省,江南江北,大河上下,都有类似的现象在相继发生。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一份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更是首当其冲,约有1万多家中小型纺织企业跌进了倒闭行列!全国约有1/10的中小企业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去年同比减少15%。一时间,倒闭之风频起,中小企业深陷前进路上的泥淖而难于自拔,这种现象不仅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高度关注。8月2日,第二届ABAc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召开,来自亚太地区21个经济体的企业家代表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表示关切,并围绕“技术、教育、融资、社会责任”等中心议题,就我国中小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有如纵横驰骋在各行各业的轻骑兵,为提升我国的外贸质量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时至今日,却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尴尬?
有专家称,中小企业之痛的产生,是由于受到了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遭遇了资金链断裂等困难。更有专家说,生产成本增加是中小企业遇到的一大难题,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资料、企业用工成本、土地出让价格高企。如今年4月,钢材、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2%,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升5.3%,国内劳动力成本年平均上升8%左右。加上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制造企业,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对中国出口企业施压,导致一些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不得不倒闭。
撇开外围经济环境暂且不说,在众多原因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最为显眼,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在2.2万亿以上,可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受惠于中小企业,只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以浙江为例,今年上半年,企业融资景气指数跌入“不景气”区间,二季度为98.5%,同比下降22点,22.3%的中小企业感到融资困难。管中窥豹,仅此一端,就足以明证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状态!实际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破解类似的难题?几个月前,中国银监会下发“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对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要把对小企业的信贷倾斜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具体措施”。国家发改委也表示,目前正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国家中小企业银行”。税收方面呢,据说也有可能把中小企业纳税规模标准从年纳税额30万元提高到约50万元,提高所得税门槛,如此等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无疑都将起到“镇痛”功效,但打通阻隔,并非一日之功,“设想”成为现实,看来也还需要假以时日,显然,远水救不了近渴,不少中小企业在引颈期盼下一猛药,破除“瓶颈”,采取切实有效的“扶贫帮困”措施,尽快打通和拓宽融资“通道”。
最近以来,利好消息不断,“扶贫帮困”暖风频吹,9月15日,央行4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时隔一月,又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且不说力度之大,令市场人士殊感意外,频率如此之快,更令市场人士惊叹,实际上,这是央行在向社会释放一个信贷松动的政策信号,对中小企业给予明确的信贷支持。
为帮助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上海工商前不久也推出了11条新政,如允许以股权作为出资方式设立公司,支持本地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又如依法快速办结企业动产抵押登记,作为获得贷款的担保等。这些措施,对于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能力、提振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信心,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显然,解除中小企业之痛,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需要群策群力,各方努力。但就中小企业本身而言,痛定思痛,需要思考的问题也不少,如怎样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化,怎样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怎样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企业如何迈开创新发展的步伐,不仅要在市场的夹缝中求得生存,而且更要在诸多困难因素的团团包围中“突围”而出,这也许是一个颇费思量,但又不得不思量的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以相信,曾经书写了经济发展奇迹,曾经为推动我国经济之舟破浪而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我国中小企业,一定会经受住中外市场的“寒冬”考验,迎来新一轮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