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更加追求教学本色的回归,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语文的独特魅力,获得深刻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深入体验语文学习的本真滋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构建真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回归本真;语文味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追求课堂活动的热闹,这样的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的原滋味,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正确的教学课堂形式应该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独特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语文学科的独特韵味,让整个课堂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真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目标,从而构建真学语文课堂。
一、诵读体验,感悟音韵之美
回归本真的真学课堂,离不开课堂多元诵读的安排。在众多语文学习的形式中,诵读是最能体现语文本色,让学生体会语文味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音韵之美,体会到语文之精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元诵读文本,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采用了指导学生多元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之美,最终实现对文本内容以及情感的深刻体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为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海燕》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高尔基,这篇课文属于散文诗,这种体裁介于散文和诗之间,这样的文体非常适合诵读。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诵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文本,体会一下这首散文诗在诵读时应该把握的关键词以及情感,然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读一读这首散文诗,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这样的过程之后,让学生们进行品评和讨论,大家一起探究应该怎样把握文本诵读的节奏以及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录音资料,让学生听一听朗读录音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学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感性认识,对于文本的把握更加到位。于是教师为学生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语言之美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在深情朗读的同时体会到文本中作者渗透的坚定信念以及强烈的战斗激情。
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而多元诵读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味、体会文本音韵美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诵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的语言之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实现语感的积淀以及情感的提升。
二、大道至简,解读文本之深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追求本真课堂的构建,就要注重遵循“简单学语文”的原则,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精简上,还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艺术化处理上。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前后勾连的内容进行解读,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
例如鲁迅的名篇《社戏》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在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又一次写到罗汉豆,作者的感觉是罗汉豆的味道一般。在解读这段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这篇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在写到罗汉豆的时候都是感觉非常好吃的,为什么结尾却说味道一般呢?是罗汉豆不同了吗?还是小朋友煮罗汉豆的技术更好?”学生们提出疑问的时候,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见解,罗汉豆显然是一样的,小孩子的手艺也肯定比不上大人,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前面的内容仔细体会,让学生认识到罗汉豆的滋味不同了,是因为环境改变了,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的美好心境不在了,豆子的滋味自然就没有以前好了。在这样的解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社戏》表现的人性美,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文本疑惑。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却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语文学科的人性美,让学生对于语文的独特魅力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三、实践活动,强化表达之真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本真的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就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本位回归,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空间里建立语言表达的信心,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为学生搭建展示语言能力的舞台,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文本中深沉的父子之情感动了吧?那么,在文本中,实际上作者有很多话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角色互换,模拟一下当时的场景,看一看你是如何处理的?”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文本情感有了深刻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首先要凸显语言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立足于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语感能力。
总而言之,回归语文本真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学习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组织课堂活动,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吕婷婷.语文课堂与“语文味”[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
(8).
[2]叶萌.让语文课堂溢满“语文味”的芳香[J].中学语文,2014(34).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回归本真;语文味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追求课堂活动的热闹,这样的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的原滋味,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正确的教学课堂形式应该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独特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语文学科的独特韵味,让整个课堂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真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目标,从而构建真学语文课堂。
一、诵读体验,感悟音韵之美
回归本真的真学课堂,离不开课堂多元诵读的安排。在众多语文学习的形式中,诵读是最能体现语文本色,让学生体会语文味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音韵之美,体会到语文之精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诵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元诵读文本,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采用了指导学生多元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之美,最终实现对文本内容以及情感的深刻体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为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海燕》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高尔基,这篇课文属于散文诗,这种体裁介于散文和诗之间,这样的文体非常适合诵读。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诵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文本,体会一下这首散文诗在诵读时应该把握的关键词以及情感,然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读一读这首散文诗,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这样的过程之后,让学生们进行品评和讨论,大家一起探究应该怎样把握文本诵读的节奏以及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录音资料,让学生听一听朗读录音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学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感性认识,对于文本的把握更加到位。于是教师为学生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语言之美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在深情朗读的同时体会到文本中作者渗透的坚定信念以及强烈的战斗激情。
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必然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而多元诵读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味、体会文本音韵美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诵读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的语言之美,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实现语感的积淀以及情感的提升。
二、大道至简,解读文本之深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追求本真课堂的构建,就要注重遵循“简单学语文”的原则,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精简上,还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艺术化处理上。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前后勾连的内容进行解读,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
例如鲁迅的名篇《社戏》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在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又一次写到罗汉豆,作者的感觉是罗汉豆的味道一般。在解读这段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这篇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在写到罗汉豆的时候都是感觉非常好吃的,为什么结尾却说味道一般呢?是罗汉豆不同了吗?还是小朋友煮罗汉豆的技术更好?”学生们提出疑问的时候,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见解,罗汉豆显然是一样的,小孩子的手艺也肯定比不上大人,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前面的内容仔细体会,让学生认识到罗汉豆的滋味不同了,是因为环境改变了,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的美好心境不在了,豆子的滋味自然就没有以前好了。在这样的解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社戏》表现的人性美,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文本疑惑。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却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语文学科的人性美,让学生对于语文的独特魅力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三、实践活动,强化表达之真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本真的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就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本位回归,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空间里建立语言表达的信心,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为学生搭建展示语言能力的舞台,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文本中深沉的父子之情感动了吧?那么,在文本中,实际上作者有很多话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向父亲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角色互换,模拟一下当时的场景,看一看你是如何处理的?”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文本情感有了深刻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首先要凸显语言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立足于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语感能力。
总而言之,回归语文本真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学习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组织课堂活动,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吕婷婷.语文课堂与“语文味”[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
(8).
[2]叶萌.让语文课堂溢满“语文味”的芳香[J].中学语文,2014(3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