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魁阁"社会学家史国衡1940年代在美访学期间的一部未刊稿《个旧矿城》进行了梳理与讨论.史国衡的个旧研究呈现了一个将产业、民情与治理相结合的综合进路,通过对个旧锡业兴衰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传统"东方经济"模式的独特特征以及决定中国乡村工业化成败的社会学机制,同时也以个旧经验对现代化理论、人际关系学派等当时美国社会科学主流范式提出了反思.《个旧矿城》与另一部更为人所熟知的著作《昆厂劳工》共同构成了史国衡关于中国工业化研究的姊妹篇,"工业化的社会基础"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线索.对史国衡个旧矿城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基金项目】
:
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魁阁"社会学家史国衡1940年代在美访学期间的一部未刊稿《个旧矿城》进行了梳理与讨论.史国衡的个旧研究呈现了一个将产业、民情与治理相结合的综合进路,通过对个旧锡业兴衰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传统"东方经济"模式的独特特征以及决定中国乡村工业化成败的社会学机制,同时也以个旧经验对现代化理论、人际关系学派等当时美国社会科学主流范式提出了反思.《个旧矿城》与另一部更为人所熟知的著作《昆厂劳工》共同构成了史国衡关于中国工业化研究的姊妹篇,"工业化的社会基础"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线索.对史国衡个旧矿城研究的"再发现",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工业研究传统,同时也提示我们,当下的乡村工业化乃至乡村振兴仍然需要重视产业的社会基础,处理好经济转型与社会重组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他文献
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科学、良知、自然各自的推崇者之间既有论争,又彼此吸取,相互塑造,使得三者的意义不断丰富,形成了新的科学观念、良知观念和自然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派的中国哲学领域的学者透过良知、自然看科学,使科学不断良知化、自然化;良知则在与科学的论争中逐渐与之和解,而共同压制自然;自然在科学、良知的压制之下,亦不断与二者和解,进而被理解为人道出入之所由.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是"古今中西"之争的具体表现,三者之间的张力也源源不断地拓展与丰富着中国哲学的内涵.三者之争的结果,使可信者可爱,
数字技术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连接-挖掘-优化、管控-增效",其作用机制分别是改变价值创造方式、提高价值创造效率、拓展价值创造载体和增强价值获取能力.具体而言,数字技术使用户以多种形式参与从研发到生产等价值创造过程,改变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数字技术用数据逻辑强化了企业对生产、运营的管控,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信息在产业链中的集成和流动,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价值网,拓展了价值创造的载体;数字技术弱化了产业边界,催生出"跨界"等新型商业
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起定量分析的逻辑框架和方法.以要素投入产出关系为视角,观测体制扭曲下的资源和要素闲置、浪费和低利用率,界定和测算其体制剩余规模,通过体制二元转轨,也即资源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使剩余得以充分利用,这也就是改革形成的增长潜能.体制剩余是转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城乡由于户籍等体制扭曲,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体制性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因土地计划配置形成了土地的巨额体制剩余.未来十五年中,二元市场与计划并存的体制需要向一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轨,通过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使规模较
代际流动性是测度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指标,区域发展不平衡则是中国的客观现实.运用人口普查数据和中国城市年鉴,可发现中国现阶段代际流动性的三个特征:(1)全国层面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673.(2)代际流动性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及城市差异,沿海、北方的代际流动性明显高于内陆及南方.代际收入弹性最低的省会城市是天津(0.107),最高的是江西南昌(0.686);地级市分别是山东莱芜(0.124)和云南丽江(0.76).(3)具有以下特征的地区具有更高的代际流动性: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更多、中小学教育投入更多的地区,
"协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政治底色和治理规律之一,是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有必要进行本源性透视和实践性探赜."协同治理"在中国有着丰富的理论和思想资源,其必要性从根本上讲是对国家治理趋势的把握、对国家治理经验的归纳和对国家治理困境的回应.动力、结构、制度是最大程度激活协同治理效能的要素和保证,这关系到协同治理的稳定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能够摆脱就"治理"论"协同"的传统桎梏.事物在时空当中的运动轨迹终会呈现出结构化特征,并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探究"优势协同
古今中外刑事法制均会同时关注犯罪的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自西方的现代刑法学强调判断犯罪应遵循"先客观后主观"的顺序,清代的盗律及实践亦大致如此,罪责及刑罚的有无及大小,首先由行为造成的客观侵害(或可能侵害)的有无及大小决定,再根据行为人主观恶性的有无及大小最终确定.只是相较而言,清律更加重视主观恶性因素,良善动机之下行盗可成为免除刑罚的条件,缺乏期待可能性亦即被迫行盗是阻却或减轻罪责的理由,而体现出较大主观恶性的盗行为则是重点打击、加重处罚的对象."律贵诛心",盗律条文及实践对主观恶性的关注,是为
世界正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不仅各国政府正在尽其所能改善国内公共卫生管理,而且国际社会也迫切需要改善全球治理.然而,面对这场全球性危机,世界没有应有的团结.相反,美国推进对抗性竞争战略以维护世界霸权,其政客试图将预防和控制政治化,破坏全球协调机制.这使得全球治理的缺陷进一步暴露,碎片化趋势进一步呈现,大国竞争及权势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进程更有可能采用区域形式.适应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中等强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多重作用空间显著扩大,多数选择平衡外交政策,力主践行多边主义
炽盛光信仰是伴随星命推算的传播而兴起的唐代密教信仰,主要通过置立道场、诵念炽盛光陀罗尼等形式禳除灾星恶曜对个人及国家带来的影响.晚唐以后,该信仰广泛传播于整个东亚地区,并趋于世俗化,人们崇信炽盛光佛不仅因为其为统摄一切星曜的密教主尊,更因其在传播过程中强化、衍生出来与世俗联系紧密的消灾、荐亡等功能.新发现的汉、西夏、回鹘文炽盛光经咒表明,此类经典在传至河西地区以后,不断地在这一地区融摄源自印度、西藏等地的佛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一种兼具时代与地域特色的新经典,生动体现了当时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1980年代初的许多文学争论,都与《时代的报告》有着密切关联.该刊在1980-1982年间曾因批评某些作品,以及关于"写本质"与"写真实"、如何开展文学批评、如何看待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关系及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如何评价新时期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等问题,频繁地在文坛掀起波澜,引发《文艺报》《安徽文学》《福建文学》《芒种》《上海文学》《北京科技报》等大量报刊的尖锐批评.梳理研究相关争论与各文学刊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1980年代初新旧文学规范调整与转换的过程及其复杂性.
现有研究对信息隐私规范的关注集中于有关信息收集和信息披露行为的规制要求.但隐私规范中包含另一类内容,即要求已获取甚至披露他人私密信息的知情人积极投入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掩饰其对特定信息的占有或使用状态.这种可被称为"看破不说破"的要求是一种基础隐私规范,信息隐私制度关涉的各类社会价值都需借助甚至依赖这种规范才能实现.但这种规范的实际行为约束力和适用范围也存在局限和边界.在包括消费者保护、数据监控在内的重要当代信息法治议题中,"看破不说破"均已在制度和实践中有所体现,并为思考信息隐私制度的演化、走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