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人们在正式场合下,须采用跪的姿势就坐,臀部放在两脚的脚跟上。如果是两腿伸向前坐着,成为箕坐,是种很不礼貌的坐法,两腿盘起来坐也是不合适的。在三国、晋朝及稍晚一些时期,这种坐姿仍是在正式场合所必须采用的。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古代影视作品中,比如《三国演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上流社会的正式场合中,特别是要对其他在座的人表示尊敬时,一定要采用跪姿坐。
这种跪姿坐,是不够舒服的,而且很不科学,如果青年少经常这样坐,会妨碍腿的正常发育。但是在古代中国,以跪姿坐却是最符合礼仪的,妇女更是必须如此。在日本,这种坐姿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二战前日本女子的腿有点弯,除了有可能是缺钙外,这种坐姿也起了很坏的作用。
为什么要这样坐呢?这与古代人穿的裤子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裤子的记载,但那时的裤子只是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的,可以看做是广义上的开裆裤。穿那种裤子的目的是为了给腿部保暖。那时候,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怕腿部受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
那时的“裤”字写做“袴”,这个字的来源似乎可解释为“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按古人的解释,那时的袴是“胫衣也”,即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较经冻吧。
那时,穷人则可能根本就不穿裤子。《三国志》中明确记载贾逵(曹丕时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轻时因贫穷,连冬天都不穿裤子,夏天就更不用说了。
在穿那种开裆裤子的情况下(更不用说不穿裤子),把两条腿分开伸直的箕坐方式当然是极不礼貌的行为,盘腿坐也是不合适的。虽然跪着坐很累,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当然,对上流社会的女性来说,箕坐更是个绝对要不得的坏毛病。历史上有记载说,刘邦曾在正式场合上箕坐而且骂人,这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除了坐的姿势外,还有一些别的讲究。比如上车时腿不免要抬高翘起,所以上车时必须注意周围有没有尊贵的人,特别是尊贵的女性,否则就是严重失礼。王莽就曾到皇太后(王莽的姑母)那里去告状,说一个叫淳于长的人上车时不避自己的母亲,是为“骄佚”。
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了。这很可能首先是在骑马打仗的军人中流行的,穿开裆裤骑马是很不合适的。东汉时,由西域传入了一种轻便的折叠椅,叫做胡床,也是先在军队中流行起来的。胡床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人们将坐在这种可折叠的椅子上叫做“据”,仍只能用于不须讲求礼节的非正式场合,或在军营中。
其实,当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时,跪姿坐已经没有合理性了,但是,这样不合理的姿势仍延续了很长时间。到了唐代,除了可折叠的胡床外,不能折叠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现了。高脚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画及敦煌壁画中都出现过。唐代以后,人们就再也不以跪姿为坐的正常姿势了。
两条腿下垂着坐在椅子上要比跪着将臀部放在两脚跟上舒服得多,人们当然会选择坐椅子而放弃跪姿了,这样的进步是很自然的。不过,我们也不必对古人穿开档裤和跪在那儿办公、吃喝、聊天、教书和学习而感到奇怪,这都是历史发展所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例如古希腊、古罗马的人们还只是用块布将身子裹起来,还不如我们先进呢。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稍正式的场合以跪姿坐,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现代,在一些表现日本传统的场合上仍采用这种跪的姿势。唐代时,大量的日本学问僧来中国留学,他们一定会看到,椅子在中国已经相当流行了,不会不知道坐在椅子上要比跪在地上更舒服一些,也不会不知道成年人穿裤子以及穿合裆裤是合理的。而且,在那以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和中国人一直都是有交往的,但是,在日本这种不舒服的坐姿却一直保持到了近代。日本人一直被誉为有革新精神,非常善于学习,但这样不舒服的坐姿却被墨守成规地保守了一千多年,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编辑/申冬梅
这种跪姿坐,是不够舒服的,而且很不科学,如果青年少经常这样坐,会妨碍腿的正常发育。但是在古代中国,以跪姿坐却是最符合礼仪的,妇女更是必须如此。在日本,这种坐姿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二战前日本女子的腿有点弯,除了有可能是缺钙外,这种坐姿也起了很坏的作用。
为什么要这样坐呢?这与古代人穿的裤子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裤子的记载,但那时的裤子只是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的,可以看做是广义上的开裆裤。穿那种裤子的目的是为了给腿部保暖。那时候,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怕腿部受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
那时的“裤”字写做“袴”,这个字的来源似乎可解释为“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按古人的解释,那时的袴是“胫衣也”,即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较经冻吧。
那时,穷人则可能根本就不穿裤子。《三国志》中明确记载贾逵(曹丕时任豫州刺史,曾大修水利)年轻时因贫穷,连冬天都不穿裤子,夏天就更不用说了。
在穿那种开裆裤子的情况下(更不用说不穿裤子),把两条腿分开伸直的箕坐方式当然是极不礼貌的行为,盘腿坐也是不合适的。虽然跪着坐很累,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当然,对上流社会的女性来说,箕坐更是个绝对要不得的坏毛病。历史上有记载说,刘邦曾在正式场合上箕坐而且骂人,这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除了坐的姿势外,还有一些别的讲究。比如上车时腿不免要抬高翘起,所以上车时必须注意周围有没有尊贵的人,特别是尊贵的女性,否则就是严重失礼。王莽就曾到皇太后(王莽的姑母)那里去告状,说一个叫淳于长的人上车时不避自己的母亲,是为“骄佚”。
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了。这很可能首先是在骑马打仗的军人中流行的,穿开裆裤骑马是很不合适的。东汉时,由西域传入了一种轻便的折叠椅,叫做胡床,也是先在军队中流行起来的。胡床在魏晋时已开始流行,人们将坐在这种可折叠的椅子上叫做“据”,仍只能用于不须讲求礼节的非正式场合,或在军营中。
其实,当人们开始穿合裆的裤子时,跪姿坐已经没有合理性了,但是,这样不合理的姿势仍延续了很长时间。到了唐代,除了可折叠的胡床外,不能折叠的凳子和椅子也出现了。高脚的椅子和桌子在唐代中原的壁画及敦煌壁画中都出现过。唐代以后,人们就再也不以跪姿为坐的正常姿势了。
两条腿下垂着坐在椅子上要比跪着将臀部放在两脚跟上舒服得多,人们当然会选择坐椅子而放弃跪姿了,这样的进步是很自然的。不过,我们也不必对古人穿开档裤和跪在那儿办公、吃喝、聊天、教书和学习而感到奇怪,这都是历史发展所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例如古希腊、古罗马的人们还只是用块布将身子裹起来,还不如我们先进呢。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稍正式的场合以跪姿坐,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现代,在一些表现日本传统的场合上仍采用这种跪的姿势。唐代时,大量的日本学问僧来中国留学,他们一定会看到,椅子在中国已经相当流行了,不会不知道坐在椅子上要比跪在地上更舒服一些,也不会不知道成年人穿裤子以及穿合裆裤是合理的。而且,在那以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和中国人一直都是有交往的,但是,在日本这种不舒服的坐姿却一直保持到了近代。日本人一直被誉为有革新精神,非常善于学习,但这样不舒服的坐姿却被墨守成规地保守了一千多年,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编辑/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