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课程优势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pingdu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转变观念是达到关注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语文教育;课程优势;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如何着眼于时代要求,主动发挥语文课程优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加强课堂实验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可以看出,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大大注重了人文教育,致力于培养人格完善的学生。
  著名小说家峻青曾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尽管很漫长,但紧要之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在他年轻的时候。”
  可见,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这方面的发展呢?在讲授《陈情表》这篇文章时,我就陷入了这样的思考之中。
  《陈情表》是篇感人至深的古文。为了实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教学目标,我决定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先找来朱自清的《背影》与之进行比较,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思想主题的理解。接着,我请学生轮流讲述自己和亲人之间最难忘的一件事。刚开始,他们还比较轻松愉悦,但慢慢地,气氛凝重了起来——他们已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深震动了,很多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趁势给学生每人分发一张彩纸,让他们写下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完后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信封封好。我告诉他们,将在家长会上送给家长,我想他们的父母定会因为子女的理解而深深感动!
  这篇课文,我放弃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讲出了心中对家人的美好情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浓浓的亲情已经深深植根在他们的心中,更重要的是,感恩的情感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间,能有效“促进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改变教材思想内容评价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确定了语文课的文化性质。文化本身是具有包容和多向的特点的,我们对文化现象本身的解读以及对文化载体教育功能的利用,都要与文化本身的功能特点相适应。但我们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犯价值观视域狭小的毛病,并直接影响了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比如,传统教学对“人”本身重视不够,关怀不够。平时,谈到“见义勇为与珍惜热爱生命”、“提倡奉献精神与提高生活质量”等话题时,我们往往毫不犹豫地肯定前者,而对后者表示谨慎的态度,还经常把它们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后者是错误的。
  又如,只要读外国的和古代的作品,老师就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暴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鞭笞了什么”之类,缺乏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胆略和习惯,缺乏文化层面价值观的关照、鉴别和认同。
  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人文胸怀,就必须改变那种强烈的排他思维,而代之以宽容、理解和尊重。
  讲授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时,我想起了旧教材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同样是对死亡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家“思考死亡的目的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地促进自身的生活”。但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这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对生死泰然处之,“恬于生而静于死”。这与托尔斯泰的生死观截然不同。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明的影响,他崇尚的是死后进入一个极乐世界,获得永恒的幸福;受俄国知识分子崇尚土地、回归自然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
  于是,这堂课我上成讨论课,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讨论这两篇文章。课堂上,我没有提及道家的“明哲保身”的避世思想,也没有提及托尔斯泰的“极乐世界”是封建迷信思想或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等等,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发觉,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完全跳出了“暴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鞭笞了什么”之类的圈圈。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一步步地深入,通过作者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了解了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了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精华。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的能力,培养了人文素养,有了“和而不同”的胸襟气度。
  
  三、设置选修课、活动课
  
  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实践和实验的比重,必然要求课程的设置要有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形式。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要求课程的设置要与之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与要求相适应。
  1.设置选修课。
  为了较好地实现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双重目标,我们参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设了几个选修课程。比如,我们开设了《现代散文名家代表作赏析》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两个选修课程;同时,为了既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能力发展的需要,又能充分突出本地、本校的课程特色,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我们开设了《泉州戏曲》、《自由写作》两个选修课程。
  这样,通过几个选修课程,既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加深,起到了积极的辅助补充作用,又给学生提供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舞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设置活动课。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观念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教学评价上忽视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形成和运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充分利用活动课程的实践性性质,结合教材资源,适时开展语文活动课,为学生提供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如讲授《胡同文化》时,我想到,我们福建泉州文化底蕴深厚,也有很多的文化瑰宝,如“石雕”、“惠女服饰”、“闽南古建筑”、“南音”、“木偶戏”、“梨园戏”等等,何不发动学生课余时间,深入现实生活中寻找“泉州文化”?于是,我立即在所任教班级开展“寻找泉州文化”的图片征集活动。学生踊跃参加,一周内,我收集到了近百张图片,在校内办起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泉州文化图片展”。
  这次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提高,通过“寻找泉州文化”,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了更深的感情,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顺应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潮,深入学习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动发挥语文课程优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开发为核心,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有用人才。
其他文献
通过调研分析日照市“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结合日照市情,提出了下一步加快推进日照市“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的建议,对市情相似地区“互联网+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研究,对提高陕西农村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构建陕西农村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问
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读背练习,下一番“死记硬背”的功夫,强化记忆训练,才能为语文的阅读理解、作文以及将来的做事和做人准备好应有的“本钱”,才能透彻地理解社会这部大书中的玄
推荐系统的协同过滤算法[1]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协同过滤算法在Netflix推荐系统比赛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无疑又增加了它的知名度。矩阵因子分解技术已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多年来形成的重在通过教师指导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现状必须改变。我们应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知识海洋里猎
要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就要走出教学误区,明确教学目的,改变教学方法。
古代诗句往往借淡化语法、拗置语序、巧构时空以及“一”以美之的技巧.求得诗语的纯化与活化的审美效果。笔者试图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倾力于课堂的优化设计,从而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收复语文失地,使语文学科重新成为广大学生所喜爱的学科。
“天空灰得像哭过,离开你以后,并没有更自由。酸酸的空气,嗅出我们的距离,一幕锥心的结局,像呼吸般无法停息……”这首歌从一开始就用一个“哭”字奠定了整首歌的基调,笼罩着淡淡的忧伤。  说到“哭”,相信谁都不会感到陌生。所有人都是以哭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思想,又还不会说话,除了吃和睡,就只能哭了。  渐渐长大后,我们开始有选择地哭。当我们失意或是悲伤时,才会放声大哭或是悄悄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