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8个城区中面积最大、中小学数量最多的行政区。目前有150所小学、63所中学,共计300多个校址,超过12万在校学生及1万多名一线教师。截止目前,全区已建设校园网287个,教育城域网接入275个。2007年,朝阳教育城域网投入试运行。朝阳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开始着力进行以数字校园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工作,已经建设完成包括全区教育安防监控系统、中高考网上巡查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以及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管理平台在内的一批系统平台。数字校园是最系统、最全面、最高级的校园信息化应用。以数字校园的试点作为带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突破口成为朝阳教育人的选择。
一、区域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现状
我们本着三个原则选取试点学校:学校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到位;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应用素养;学校对数字校园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有一定的应用需求与设想。
目前,朝阳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共涉及5所学校: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北京市第17中学、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其中,2007年实施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数字校园项目、2008年4月开始的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项目、2008年9月开始的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项目目前已经建设完成;2008年底启动的陈经纶中学二期、北京市第17中学、望京实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及朝阳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完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实施过程中。
陈经纶中学一期数字校园项目是朝阳区第一所数字校园试点项目,总投资560万元。其中,硬件基础环境建设约占总投资的60%,软件研发与各项应用建设约占总投资的40%。一期项目中除了在学校原有校园网基础上完善了基础环境建设外,还主要实现了网络教学观摩,包括考勤、图书借阅、门禁、计算机房管理、食堂售餐等在内的一卡通全面应用,实现了基于门户网站的成绩统计分析、课程管理、排监考、公告与通知发布、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应用,同时建成了具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应用门户和统一数据中心的数字校园系统软件基础平台,实现了以CMIS为人员基础数据库、以中小学生IC卡为应用介质的数字校园应用环境。陈经纶中学数字校园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目标是建设全面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包括从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基础环境,到全面一卡通应用,再到各类教育教学应用,涉及面较广,资金投入也较大。项目总体效果较好,基本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在项目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方案设计主要是研究利用学生卡开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原有行政班级被打破后的教学管理与学生评价,将学生卡应用从原有的一般生活应用延伸至课堂,增强学校对于“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与评价的掌握程度,确保和提升教学质量。
朝阳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48.5万元。建设方向以软件研发为主,其中软硬件基础环境投入占总投资的31.5%,软件应用研发投资占总量的68.5%。项目建设旨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学生在校情况记录与分析系统,结合网络题库所具有的教学效果检查与分析功能,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数字学校运转情况实时分析,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品德表现情况,利用学校门户站反馈给家长。目前已经完成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学生考勤、课程与课下德育表现记录、校本题库与在线测试、学生作业情况记录与错题本、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系统、与手机联动的学校自动化办公OA系统、招生考试与学生电子档案自我维护系统。目前,学校将数字校园使用情况与教师的工资待遇挂钩,督促并激励教师利用数字校园系统完成对在校学生情况的全方位记录,进一步完善数字校园使用激励机制。
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数字校园项目总投资189.2万元,其中硬件基础环境投资占总量的66%,软件与应用研发部分约占总量的34%。项目主要任务是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基础架构平台上,紧密围绕“保护学生在校安全、让学生感受数字校园应用氛围”为核心,以马芯兰校长教学思想的宣传为对外辐射通道,构建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数字校园。项目主要应用包括校园门户网站、校园文化应用系统建设、专家工作室和住宿学生管理四个主要部分。
二、数字校园与区域教育应用建设的关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字校园的建设应当避免一次性过大投入,同时投入方向应当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工作,从而让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于学校工作。否则,一次性过大的投入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习惯,使得各项建设应用的实际效率偏低,从而最终导致资金投入的效益不高。
数字校园作为信息化应用在学校的集成整合,与区域教育应用系统之间相互支撑,统一不可分割。数字校园应在区域教育应用平台的技术框架内,相对独立地进行建设。从应用及其数据性质上基本上可分为学校共性数据、学校个性数据和区级公共数据三类。
学校共性数据是全区层面按照学校类型分析完成的公共数据,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学生的学业成绩、操行评定、基本信息等内容。这类数据由学校负责提供,并在区校两级进行存储、分析与使用。应用项目将按照区级应用整合后的标准,在数字校园的体系架构内,由区级层面进行统一建设与改进。
学校个性数据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特色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数字校园的体系框架内进行建设,并面向区级整合平台提供结果类公共数据交换的接口,其内容可包括干部教师考评方式与结果、学校管理体制信息化等。
区级公共数据设计是教委各主管(职能)科室所需要的全区公共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这些数据原则上来自于学校,但其应用部分的建设工作由职能科室在区级整合平台框架标准下进行,包括试题库和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信息库以及公共卫生与安全信息库等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信息化应用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对于数字校园含义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硬件采购和基础建设上,缺乏对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切实需求。因此,需要对数字校园试点学校的有关经验进行推广,同时辅助进行必要的专项培训,让更多的学校了解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目的与作用,深化落实各类信息化应用需求,使得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同学校教育教学核心工作紧密结合。
为了保障财政投资,避免重复、盲目建设,我们要求辖区内各校在数字校园设计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数据结构与应用架构设计原则。在数字校园设计时,应明确以北京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CMIS)作为惟一的人员基础数据库,以中小学学生IC卡作为惟一的校园应用介质。在数据结构设计上,应以CMIS中的类似数据结构对象为参考,避免数据结构可能存在的冲突与不一致。在应用架构设计上,应以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和统一的应用门户为原则,避免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出现多个新的应用系统,并适当考虑对原有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在设计中还应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服务、应用支撑系统、管理维护系统与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等5个子系统。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一、区域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现状
我们本着三个原则选取试点学校:学校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到位;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应用素养;学校对数字校园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有一定的应用需求与设想。
目前,朝阳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共涉及5所学校: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北京市第17中学、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其中,2007年实施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数字校园项目、2008年4月开始的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项目、2008年9月开始的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项目目前已经建设完成;2008年底启动的陈经纶中学二期、北京市第17中学、望京实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及朝阳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完善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实施过程中。
陈经纶中学一期数字校园项目是朝阳区第一所数字校园试点项目,总投资560万元。其中,硬件基础环境建设约占总投资的60%,软件研发与各项应用建设约占总投资的40%。一期项目中除了在学校原有校园网基础上完善了基础环境建设外,还主要实现了网络教学观摩,包括考勤、图书借阅、门禁、计算机房管理、食堂售餐等在内的一卡通全面应用,实现了基于门户网站的成绩统计分析、课程管理、排监考、公告与通知发布、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应用,同时建成了具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应用门户和统一数据中心的数字校园系统软件基础平台,实现了以CMIS为人员基础数据库、以中小学生IC卡为应用介质的数字校园应用环境。陈经纶中学数字校园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目标是建设全面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包括从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基础环境,到全面一卡通应用,再到各类教育教学应用,涉及面较广,资金投入也较大。项目总体效果较好,基本完成了项目预期目标。在项目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方案设计主要是研究利用学生卡开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原有行政班级被打破后的教学管理与学生评价,将学生卡应用从原有的一般生活应用延伸至课堂,增强学校对于“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与评价的掌握程度,确保和提升教学质量。
朝阳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48.5万元。建设方向以软件研发为主,其中软硬件基础环境投入占总投资的31.5%,软件应用研发投资占总量的68.5%。项目建设旨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学生在校情况记录与分析系统,结合网络题库所具有的教学效果检查与分析功能,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全面的数字学校运转情况实时分析,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品德表现情况,利用学校门户站反馈给家长。目前已经完成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学生考勤、课程与课下德育表现记录、校本题库与在线测试、学生作业情况记录与错题本、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系统、与手机联动的学校自动化办公OA系统、招生考试与学生电子档案自我维护系统。目前,学校将数字校园使用情况与教师的工资待遇挂钩,督促并激励教师利用数字校园系统完成对在校学生情况的全方位记录,进一步完善数字校园使用激励机制。
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数字校园项目总投资189.2万元,其中硬件基础环境投资占总量的66%,软件与应用研发部分约占总量的34%。项目主要任务是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基础架构平台上,紧密围绕“保护学生在校安全、让学生感受数字校园应用氛围”为核心,以马芯兰校长教学思想的宣传为对外辐射通道,构建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数字校园。项目主要应用包括校园门户网站、校园文化应用系统建设、专家工作室和住宿学生管理四个主要部分。
二、数字校园与区域教育应用建设的关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字校园的建设应当避免一次性过大投入,同时投入方向应当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工作,从而让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于学校工作。否则,一次性过大的投入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习惯,使得各项建设应用的实际效率偏低,从而最终导致资金投入的效益不高。
数字校园作为信息化应用在学校的集成整合,与区域教育应用系统之间相互支撑,统一不可分割。数字校园应在区域教育应用平台的技术框架内,相对独立地进行建设。从应用及其数据性质上基本上可分为学校共性数据、学校个性数据和区级公共数据三类。
学校共性数据是全区层面按照学校类型分析完成的公共数据,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学生的学业成绩、操行评定、基本信息等内容。这类数据由学校负责提供,并在区校两级进行存储、分析与使用。应用项目将按照区级应用整合后的标准,在数字校园的体系架构内,由区级层面进行统一建设与改进。
学校个性数据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特色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数字校园的体系框架内进行建设,并面向区级整合平台提供结果类公共数据交换的接口,其内容可包括干部教师考评方式与结果、学校管理体制信息化等。
区级公共数据设计是教委各主管(职能)科室所需要的全区公共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这些数据原则上来自于学校,但其应用部分的建设工作由职能科室在区级整合平台框架标准下进行,包括试题库和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信息库以及公共卫生与安全信息库等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信息化应用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对于数字校园含义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硬件采购和基础建设上,缺乏对信息化应用建设的切实需求。因此,需要对数字校园试点学校的有关经验进行推广,同时辅助进行必要的专项培训,让更多的学校了解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目的与作用,深化落实各类信息化应用需求,使得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同学校教育教学核心工作紧密结合。
为了保障财政投资,避免重复、盲目建设,我们要求辖区内各校在数字校园设计过程中,遵循统一的数据结构与应用架构设计原则。在数字校园设计时,应明确以北京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CMIS)作为惟一的人员基础数据库,以中小学学生IC卡作为惟一的校园应用介质。在数据结构设计上,应以CMIS中的类似数据结构对象为参考,避免数据结构可能存在的冲突与不一致。在应用架构设计上,应以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和统一的应用门户为原则,避免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出现多个新的应用系统,并适当考虑对原有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在设计中还应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服务、应用支撑系统、管理维护系统与教育教学应用系统等5个子系统。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