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集聚地,其共同承担着高校文化的育人作用。通过馆文化的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研究,将其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育人为先的作用。作为航空性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航空文化是行业文化的重要代表,凝聚着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加强三位一体高校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时代接班人。
关键词:馆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馆文化的教育内涵
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生活方式的凝结,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引领生活的变化。大学有著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航空文化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三位一体的馆文化育人教育机制能够更好地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
校史馆是呈现高等学校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他能够清楚地记载、展现、传承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校史馆的存在有其特殊的价值,对大学开设的学科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承与延续作用,而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培育人才的作用。高校博物馆对大学生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做是课堂教育的延伸。高校博物馆往往是大学文化的历史表现,能够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同时又肩负着思想教育的重要使命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大学的图书馆具有培育专业人才的特殊教育使命,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各类书籍,同时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义务。
二、高校馆文化德育机制的教育方向
高校馆文化承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重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
首先,理想信念的导向。“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事业的成败。”[1]理想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大学生活是新的人生起点,告别高中时代,跨入大学校门,人生的理想将在此放飞。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难免产生恐慌与不适。大学学习最重要的是时间的灵活性,除了学习专业课以外,航空文化博物馆、校史馆能够让学生感受老一辈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这些鲜活的事迹能够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其次,大学精神的传承。不同类型的大学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他们的精神品质代代传承。作为航空院校,航空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精神品质。德能日新的校训成为我校大学生代代传承的重要品质。大学生通过馆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在深层次上体会大学精神,领悟大学使命,传递大学精神。
最后,爱校爱国的塑造。近代中国高校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的变化过程。大学发展的经过都是在困境中奋勇拼搏而形成的。高校的校史馆、文化博物馆、图书馆中记载着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正是这些先辈们奋勇拼搏才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需要我们带带相传。通过馆文化的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母校的怀念之谊。
三、拓展高校馆文化三位一体德育机制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拓展高校馆文化建设
高校的重要使命是人才培养,能否培养适合中国需要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决定未来的社会发展。大学除了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因此,高校馆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发挥高校三位一体的馆文化的育人作用,可以进一步丰富航空文化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的教育育人机制的途径,增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航空文化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2、有利于校史、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馆文化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有利于浓郁大学的文化氛围,增强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大学完善其文明办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大学的内涵发展。通过对校史文化的发掘,能够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增进,寻找出更多的新的契机,为学校增添新的文化因素。以校史文化与大学生的育人作用的实现路径的探讨,将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3、有利于培育具有航空精神素养的当代大学生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航空院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具有航空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航空文化成为航空院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通过近代航空人物的先进事迹及其浓厚的爱国精神,不断地激发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大胆创新的实践精神品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好接班人,使广大青年人以一种强大而充满长久活力的精神为基础,不断完善自身,为我国由航空大国转变为航空强国提供保障。”[2]高校航空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与完善,借助文化博物馆的教育影响,对航空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具有航空的文化认同,培养航空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修订版,第19页。
[2] 谢萌萌、黄凯、王钊硕.江西航空精神及其现实价值[J]《决策探索》,2016年12期。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XGH17179)
作者简介:吴亮(1987- ),陕西西安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馆文化,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馆文化的教育内涵
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生活方式的凝结,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引领生活的变化。大学有著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航空文化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三位一体的馆文化育人教育机制能够更好地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
校史馆是呈现高等学校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他能够清楚地记载、展现、传承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校史馆的存在有其特殊的价值,对大学开设的学科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承与延续作用,而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培育人才的作用。高校博物馆对大学生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做是课堂教育的延伸。高校博物馆往往是大学文化的历史表现,能够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同时又肩负着思想教育的重要使命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大学的图书馆具有培育专业人才的特殊教育使命,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各类书籍,同时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义务。
二、高校馆文化德育机制的教育方向
高校馆文化承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重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
首先,理想信念的导向。“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事业的成败。”[1]理想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大学生活是新的人生起点,告别高中时代,跨入大学校门,人生的理想将在此放飞。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难免产生恐慌与不适。大学学习最重要的是时间的灵活性,除了学习专业课以外,航空文化博物馆、校史馆能够让学生感受老一辈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这些鲜活的事迹能够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其次,大学精神的传承。不同类型的大学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他们的精神品质代代传承。作为航空院校,航空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精神品质。德能日新的校训成为我校大学生代代传承的重要品质。大学生通过馆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在深层次上体会大学精神,领悟大学使命,传递大学精神。
最后,爱校爱国的塑造。近代中国高校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的变化过程。大学发展的经过都是在困境中奋勇拼搏而形成的。高校的校史馆、文化博物馆、图书馆中记载着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正是这些先辈们奋勇拼搏才有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需要我们带带相传。通过馆文化的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母校的怀念之谊。
三、拓展高校馆文化三位一体德育机制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拓展高校馆文化建设
高校的重要使命是人才培养,能否培养适合中国需要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决定未来的社会发展。大学除了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因此,高校馆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发挥高校三位一体的馆文化的育人作用,可以进一步丰富航空文化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的教育育人机制的途径,增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航空文化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2、有利于校史、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馆文化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有利于浓郁大学的文化氛围,增强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大学完善其文明办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大学的内涵发展。通过对校史文化的发掘,能够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增进,寻找出更多的新的契机,为学校增添新的文化因素。以校史文化与大学生的育人作用的实现路径的探讨,将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3、有利于培育具有航空精神素养的当代大学生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航空院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具有航空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航空文化成为航空院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通过近代航空人物的先进事迹及其浓厚的爱国精神,不断地激发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大胆创新的实践精神品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好接班人,使广大青年人以一种强大而充满长久活力的精神为基础,不断完善自身,为我国由航空大国转变为航空强国提供保障。”[2]高校航空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与完善,借助文化博物馆的教育影响,对航空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具有航空的文化认同,培养航空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修订版,第19页。
[2] 谢萌萌、黄凯、王钊硕.江西航空精神及其现实价值[J]《决策探索》,2016年12期。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XGH17179)
作者简介:吴亮(1987- ),陕西西安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