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古人用来驱邪的玩具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玩具在被用来玩耍之外,还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含义,比如下面这几种玩具,就不仅被用来玩,还被古人用来驱邪。
  风筝
  据说风筝起源于军事活动。《南史》卷八十记载,公元549年,梁国将领侯景带兵造反,将梁武帝萧衍包围在了台城。梁武帝采纳臣子的建议,造了纸鸦,也就是风筝,然后将敕令藏在里面,趁着刮西北风的时候放飞,以期外面的官兵收到后前来救驾。但稍微想想就知道,用风筝传信是不合理的,因为根本无法保证风筝刚好落到梁武帝的军队驻扎的地方,真要传信的话,还不如飞鸽传书呢。再说了,有哪个将领收到一只风筝带来的消息就敢贸然调动军队呢?如果消息是敌人伪造的怎么办?
  除此以外,还有好几种关于风筝起源的传说,但是都没有说服力。虽然风筝的起源不详,不过从习俗来看,放风筝与驱邪有关。
  明清时,人们喜欢在春秋两季放风筝。北方人主要在春季放风筝,南方由于春季阴雨绵绵,不适合放风筝,所以只能在秋季放。当时人们管放风筝叫“放晦气”,把风筝当成晦气的载体。人们会在放得尽兴的时候主动切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这预示着晦气会跟风筝一起离开。而捡到风筝的人也不能将风筝带回家———据说那样会招来晦气———而应该将风筝撕成碎片。
  春季是一年开始的季节,人们希望接下来的一年家人平安、事事顺利,所以春节前后,会举行各种各样的驱邪仪式。而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这时候人们担心在将农作物收入家中的同时,也会不小心带入一些晦气或妖怪,而且距离春季举办的驱邪仪式已经过了半年,仪式的效力大概已经消退得差不多了,因此有必要再举行一次仪式。放风筝就是这样一种驱邪仪式。
  另外,风筝名称中的“筝”字,表明它其实是一种发声玩具———至今江苏南通还保留着制作发声风筝的传统工艺,在风筝上系上竹哨,风一吹就会发出声响———而发声玩具通常都是用来驱邪的。
  我们知道,旋律单调或者混乱的声音是很令人厌恶的。古人相信,令人类厌恶的事物,通常也会令妖怪产生厌恶,而妖怪一旦碰到厌恶的东西,就会本能地回避,因此那些令人厌恶的事物也就成了人类对付妖怪的法宝了,比如噪音以及可怕的、肮脏的东西等。
  还有一种用来驱逐妖怪的发声玩具就是拨浪鼓,这种玩具一般是给幼儿玩的。人们相信,脆弱的幼儿最容易成为妖魔鬼怪侵害的对象,给幼儿拨浪鼓,他们玩拨浪鼓的时候,拨浪鼓发出的声音就会吓走妖怪。
  花灯
  人们相信,除了声音,还有许多东西也会令妖怪感到厌恶或恐惧,比如火焰。民间传说,古时候每逢过年,“年”兽就会出来吃人,后来,人类想出了在除夕夜放爆竹和点灯笼吓走“年”兽的方法。放爆竹利用的是声音,点灯笼则是利用火焰。放鞭炮和点灯笼都属于春季驱邪活动的一部分,而元宵节则是整个春季驱邪活动的高潮。
  送花灯是元宵节晚上专为孩子们而设的仪式。当晚,全村的孩子们提着点亮的花灯离开家,成群结队按照一定的路线走遍整个村庄,最后到达郊外。孩子们提着花灯从各自的家里出发,就用火将栖息在家里的妖怪逼出了门;接下来孩子们走遍全村,继续驱赶躲在每一处角落里的妖怪,直到把它们通通赶到郊外为止。
  布老虎
  布老虎一般是端午节时大人送给小孩子们的玩具。起初布老虎和端午节并没有关系。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这里提到看守鬼门的神荼、郁垒会将害人的鬼绑起来喂老虎,说明人们认为老虎可以吃鬼,那么可想而知鬼对老虎会有多么害怕。
  后来,老虎逐渐融入了端午节的习俗当中。端午节正值盛夏,是毒虫活动的高峰期,所以人们要在端午节举办种种活动来镇毒虫。其中最厉害的毒虫被称为“五毒”,包括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这“五毒”既是指现实中的动物,同时在古人的想象中,它们又是接近妖怪一类的生物。老虎既然镇得了恶鬼,人们自然认为它同样可以镇“五毒”,遂有了“老虎镇五毒”之说。
  当然,想用老虎镇“五毒”,也不可能真的抓一只老虎過来,这样“五毒”还没被镇住,人就先被老虎吃了。因此古人便用缝制的布老虎来代替真老虎,并且将这种玩具送给小孩子玩。
  旧时,有些家长还会给幼童戴上老虎形状的帽子。这种穿戴不限于端午节,平时也会这样穿,目的也是用老虎镇住可能纠缠幼童的妖怪。要是再给这些孩子加上一个拨浪鼓,恐怕他们便能“虐遍妖怪无敌手”了。
其他文献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菜市场里,果蔬不是按种类,而是按色彩来摆放的:黄瓜的旁边是荔枝;小红辣椒的左邻是香蕉,右舍是桂圆;火龙果和生姜在一起;衬托茄子的深紫的是旁边盒装豌豆的绿,怕压不住,再在豌豆盒下垫一片硕大的卷心菜叶。这样以美为最高原则,让人把对感官享受的期待陡然调高了。  这里的本地感是如此强烈,你绝对不会像在其他欧洲都市那样,某个瞬间以为自己是在另一个国度。比如,中东版肉夹馍kebab就像星巴克
期刊
1942年4月,26岁的拉莱·索科洛夫在捷克斯洛伐克被押上纳粹德国的货车车厢。车门被木条牢牢封死,途中不提供任何食物。“重见天日”时,拉莱已经被运到了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随后,他被纳粹分子强行在左臂上用蓝色的不灭墨水刺下一个冷冰冰的编码:32407。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每个被囚禁的人都拥有一个这样的编号,纳粹分子就像对牲口一样对待他们。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有两种囚徒—有价值的和没有
期刊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别的文物———一块黏土板,上面刻满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已知人类最古老的文字,古代苏美尔人日常生活中习惯用楔形文字在黏土板上记录重要文件和信息)。语言学家将这块黏土板上的古老文字翻译过来后,发现竟然是一份怒气冲冲的“差评”。  从黏土板上的文字内容可以知道,当时有一个叫南尼的人,买了一个叫伊萨的商人的铜锭,然而銅锭的质量非常不好。气愤之余,南尼托人带给了伊
期刊
夏天穿广告衫,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赠送广告衫的厂商虽说花了点本钱,但还是十分合算的,因为身穿广告衫的人等于在为厂商做广告;另一方面,穿广告衫的人也得到了实惠—穿衣服不花钱,何乐而不为呢?不过,说来你不一定相信,近几年风起云涌的广告衫,实际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它的出现与医药行业的发展有关。  说到这件事,先得介绍一下胡庆余堂。  清代被列为“杭州十八景”之一的杭州吴山有一座很出名的城隍庙,所
期刊
相声行内有句行话,叫“越了”。舞台监督在后台发现台上的演员要演的节目或要抖的包袱前场的演员已经演过了,便马上对台上喊一句“越了”。台上的演员听见后,就得马上换节目或换包袱。而这一句“越了”即便前排观众听见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也是行话的一个积极作用。如果没有这个行话,舞台监督一掀幕帘喊:“别说了,你这段前边演过了!”台下观众非得退票不可。  过去计时收费时,相声场子从下午1点开始,一直演到
期刊
包浆是古玩界的术语。历时久远的传世器物,表面会形成一种柔和、朦胧的光泽,即包浆。与之相反的是火气—器物上浮躁、刺眼之光,行家称之为“贼光”。包浆真切者乃旧物,多火气者乃新仿。一把老农用久了的锄头,锄柄上也会有包浆。  人到了中老年,也应当活出人生的“包浆”—那是上了一定年纪后,因人生阅历和修为而形成的风度和心态,如从容、淡定的气象,和蔼、温润的态度,宽厚、大度的胸襟。器物的包浆是在流逝的光阴中经历
期刊
袁世凯笃信风水、阴阳、堪舆之术,这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袁世凯晚年每次去宫中奏对回来,总会有好几天感到气息虚弱、身体不适。后来有个风水先生告诉他,宫中召对的那个殿堂方位正好和他的命相相克,应该尽量少去。袁世凯依此行事,后来果然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因为有此一说,所以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甚至当皇帝的时候,都没有要清室腾出故宫来让自己“坐龙庭”,而是搬到中南海去住。  袁世凯有一个非常珍贵的慈禧
期刊
来访的历史学家跟大师辩论。  “难道人类的努力没有改变历史的进程吗?”历史学家问。  “当然改变了。”大师说。  “难道人类的劳作没有改变地球吗?”  “当然改变了。”大师说。  “那么你为什么教弟子说人力的作用微乎其微?”  大師说:“因为风虽止,叶仍落。”
期刊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但为什么我们常用“五彩缤纷”来泛指各种颜色,而不说“三彩”缤纷呢?原来,我国古代并没有三原色的理论,我们说的“五彩”指的是青、白、赤、黑、黄五种颜色。“五彩”和我國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里的木、金、火、水、土是一一对应的,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
期刊
抗战期间,有一次为了筹款办了个晚会,节目有皮黄、洋歌、杂耍,少不了也要有一段相声。后台老板瞧中了老舍和我,因为我们俩平素有点儿贫嘴薄舌,说话就有一点儿像说相声。焦德海、草上飞我们也都瞻仰过,别的玩艺儿不会,相声总还可以凑合。  老舍的那一口北平话真是地道,又干脆、又圆润、又沉重,而且土音土语不折不扣。我的北平话稍差一点儿,真正的北平人认为我还行,外省人而自以为会说官话的就认为我说得不大纯粹。老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