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以哲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批判和解构了现代文化和精神价值取向,成为风靡一时的社会文化思潮,反映在美术领域则颠覆了现代主义美术的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形成以纽约为中心,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的艺术思潮。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原因,阐释后现代主义美术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反叛,在总结后现代主义美术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引发对艺术发展趋势及评判标准的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美术;现代主义美术;反叛;颠覆
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曾把二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成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出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文化思潮,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此后,西方艺术中心由现代主义占主流时的巴黎转到纽约,艺术创作空前活跃。
一、后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
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人们普遍表现出狂躁、忧虑、焦灼不安,甚至表现为对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反感及对都市、机械文明的逃避。二战后,艺术家们利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材料和媒介制造大众能理解的物象,利用电视、报纸、印刷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加以普及,通过艺术与工业、机械文明结合,吸引观众注意,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创造了通俗易懂的后现代主义美术。
波普艺术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美术的起源。1956年,英国画家汉弥顿用拼贴技法创作的作品《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参展,画面上的健美男子右手拿着贴有pop字样(popular的简称)的大棒棒糖,“波普”名称由此而来。20世纪70年代,利用摄影成果做客观逼真描绘的超级写实主义以大众共同的眼睛照相机观察和反映现实,受印象派对光、色探索的启示,描绘了充满光和运动的现代城市,而作品中表现出的冷漠感,正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疏远和淡漠的真实写照。此外,主张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的“极少派”艺术,把艺术家的概念、观念放在创作首位的观念艺术,带有表演和偶发性质的街头行为艺术,带有传统复归色彩的新表现主义,以及具有强烈视觉震撼力的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捆包艺术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重要流派。
二、后现代主义美术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一词没有明确含义,但本质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即反现代主义,如同“后印象主义”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流派。后现代主 义与现代主义是战争和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危机和人们精神异化的缩影,作品多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变革下,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然而两者的审美观念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
(一)内容题材
现代主义美术是对古典主义美术和谐统一、静穆唯美的反叛,然仍属精英艺术范畴,作品打破了“艺术表现生活”的传统理念,突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无功利性,把主体精神和原创性推向极致。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是个唯美主义者,他否定传统思维,提倡自动性、偶然性以及无目的、无理想的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是他对现实生活悲观、失望的宣泄,《L.H.O.O.Q》中蒙娜丽莎的的两撇小胡子、《泉》粗俗的艺术形式,都是作者以嘲讽、戏虐的手段对传统道德和美学观念的批判。未来主义的领导人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告传统艺术死亡及与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未来主义诞生,他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反对一切模仿形式与和谐高雅趣味,意大利民族的自我觉醒、自我奋起,青年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期的彷徨、偏激和痛苦,以及西欧各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一战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在作品中有鲜明的表达。
与现代主义美术不同,后现代主义美术主张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表现多元的生活化题材,“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使作品被更多观众认知和理解。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与杜尚一样追求精致的生活,受电影文化和消费文明的影响,他常把放大的海报或杂志广告,用丝网印的方式印刷在尺幅巨大的画布上,这与以创作者行为作为艺术传播媒介,自由、无目的的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汤罐头是安迪.沃霍尔第一次把同一商业产品经过数次复制后以作品的形式参展,相似却不同的形式表达是他的艺术从被轻视到受重视的转折点。此后,他把可乐瓶,甚至伟人毛泽东,玛丽莲·梦露、“猫王”等明星的头像挪动位置,改变环境,并赋予新的含义,独特的材料呈现和乍眼的色彩搭配使经他处理后的常见形象耳目一新。
(二)表现形式
现代主义美术注重形式及未完成的美感,在表现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多借助色彩和几何形构图,以荒诞、抽象和隐喻的语言,表达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立体主义依靠理性的观念和思维,把不同视点观察和理解的形诉诸于画面,从而表现时间的持续性。作为立体主义的主将,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件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通过五个赤裸的妓女大胆向世人挑战道德底线,揭露当时社会对人类的压制,人物的排列组合把塞尚的立体美推向顶峰;他以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事件为题材绘制的大幅壁画《格尔尼卡》,用半写实的象征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抗议反动势力洗劫无辜贫民的罪行,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深沉而富有震撼力。主张用纯粹几何形抽象表现纯粹精神的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在作品《百老汇爵士乐》中,将纯黑直线变为彩色断续线表现爵士乐的节奏,繁闹都市中的安宁平静与人之归宿的诉求正如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一书中提到的“诗意的栖居”,那么,与其说抽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表现方式,不如说这千变万化之后的不变是对现实社会的逃离和家园的守望。 相较而言,后现代主义美术在表现方式上的反叛首先体现在材料上。意大利的布利和西班牙的塔比埃斯视材料为独立的语言,他们赋予绘画以理性和诗意,前者用麻布袋、血衣加以拼贴来创造作品,后者将胶、熟石灰和沙土混合,创作色泽深沉稳重又有丰润感的浮雕式绘画,另外,捆包艺术、装置艺术也在材料上有所创新。其次在媒介上也有很大突破。后现代主义美术否定传统审美意趣、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消除了古典美学对艺术合理性、合法性的规定,从传统文化、现代主义美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更为激进的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以史密逊的《螺旋状防波堤》为代表的大地艺术,通过制造生态环保的“整体情境”,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和神秘色彩的行为艺术及具有综合感受的观念艺术也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
三、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影响
古今中外,每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到顶峰,就意味着这个时代艺术的衰退和灭亡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取代和兴起。后现代主义美术在继承现代主义美术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尤其与达达主义否定传统文明、广泛运用拼贴和现成物,以及超现实主义分解、综合、重叠等创作方式一脉相承;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观众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以自由形式准确捕捉大众文化内涵,以感性思维模式表达生活情趣,以通俗性和创新性打破现代主义美术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从而达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效果和非传统手段下的多元化统一。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美术对现代主义美术及传统文化的颠覆是突破性的,它使人的思想彻底解放,对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新奇的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艺术风格。
然而,后现代主义美术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艺术发展趋势和评判标准的思考。在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美国画家,也是观念艺术开创者之一的柯史士的作品《在已知世界边缘的区域》,在脱离商业行为和美术的同时,通过观众的参与,把艺术性的文字、图片融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然而失去形象表现力、赤裸裸的观念陈示也给艺术带来了危机。此外,前卫艺术家克莱因在创作《人体测定ANT-66》时,让身体沾满颜料的裸女在铺于地面的画布上伴着音乐蠕动,并用录像记录下来,以此将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传达给大众;德国艺术家波伊斯的街头行为艺术《如何对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以及将日常用品做成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公共雕塑等,使观众不觉为之震撼,但这样的“艺术”我们应该持何种判断标准呢?这又算不算得上是艺术呢?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认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美术只是一种广泛的情绪,它是对传统文化的挑衅,也是对真理、理性的否定,终将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也将导致泼皮无赖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波及中国,美术作品中出现了对西方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等的模仿,“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作品甚至充斥着色情、暴力、野蛮、刺激等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因素。徐冰作为当代美术的领军人物,作品多采用戏谑和调侃的方式解构中国汉字,其中作品《文化动物》中用印有拉丁字母的公猪与印有汉字的母猪现场交配,来嘲讽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奸”,使观众对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心酸和无语。此外,当代其他艺术家也创作过这类“意识流”作品,如《再生》中,表演者裸体钻进开膛破肚的牛犊腹中,体验“孕生”的滋味;《拥抱》中,民工裸体相拥,以此寻求生理需求被关注。这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甚至令人作呕的“艺术”践踏了人类文化,破坏了社会公德,是对现代文明的亵渎。
后现代主义美术较传统美术和现代主义美术的确更新潮和前卫,它通过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反叛和颠覆,来反映西方工业社会下人性的压抑、对抗、变态和扭曲,然而在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后现代主义美术已然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杂货铺,亦或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个人泄愤体验,它已不能代表当代世界美术的主流,更不会左右人类文明的去向。正所谓,艺术永远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之精华,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抛弃传统而一味的推陈出新,只能使艺术走向极端,最终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 阿纳森.西方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4]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美术;现代主义美术;反叛;颠覆
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曾把二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成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出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文化思潮,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此后,西方艺术中心由现代主义占主流时的巴黎转到纽约,艺术创作空前活跃。
一、后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
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人们普遍表现出狂躁、忧虑、焦灼不安,甚至表现为对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反感及对都市、机械文明的逃避。二战后,艺术家们利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材料和媒介制造大众能理解的物象,利用电视、报纸、印刷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加以普及,通过艺术与工业、机械文明结合,吸引观众注意,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创造了通俗易懂的后现代主义美术。
波普艺术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美术的起源。1956年,英国画家汉弥顿用拼贴技法创作的作品《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参展,画面上的健美男子右手拿着贴有pop字样(popular的简称)的大棒棒糖,“波普”名称由此而来。20世纪70年代,利用摄影成果做客观逼真描绘的超级写实主义以大众共同的眼睛照相机观察和反映现实,受印象派对光、色探索的启示,描绘了充满光和运动的现代城市,而作品中表现出的冷漠感,正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疏远和淡漠的真实写照。此外,主张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的“极少派”艺术,把艺术家的概念、观念放在创作首位的观念艺术,带有表演和偶发性质的街头行为艺术,带有传统复归色彩的新表现主义,以及具有强烈视觉震撼力的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捆包艺术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重要流派。
二、后现代主义美术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一词没有明确含义,但本质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即反现代主义,如同“后印象主义”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流派。后现代主 义与现代主义是战争和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危机和人们精神异化的缩影,作品多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变革下,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然而两者的审美观念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
(一)内容题材
现代主义美术是对古典主义美术和谐统一、静穆唯美的反叛,然仍属精英艺术范畴,作品打破了“艺术表现生活”的传统理念,突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无功利性,把主体精神和原创性推向极致。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是个唯美主义者,他否定传统思维,提倡自动性、偶然性以及无目的、无理想的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是他对现实生活悲观、失望的宣泄,《L.H.O.O.Q》中蒙娜丽莎的的两撇小胡子、《泉》粗俗的艺术形式,都是作者以嘲讽、戏虐的手段对传统道德和美学观念的批判。未来主义的领导人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告传统艺术死亡及与新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未来主义诞生,他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反对一切模仿形式与和谐高雅趣味,意大利民族的自我觉醒、自我奋起,青年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期的彷徨、偏激和痛苦,以及西欧各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一战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在作品中有鲜明的表达。
与现代主义美术不同,后现代主义美术主张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表现多元的生活化题材,“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使作品被更多观众认知和理解。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与杜尚一样追求精致的生活,受电影文化和消费文明的影响,他常把放大的海报或杂志广告,用丝网印的方式印刷在尺幅巨大的画布上,这与以创作者行为作为艺术传播媒介,自由、无目的的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汤罐头是安迪.沃霍尔第一次把同一商业产品经过数次复制后以作品的形式参展,相似却不同的形式表达是他的艺术从被轻视到受重视的转折点。此后,他把可乐瓶,甚至伟人毛泽东,玛丽莲·梦露、“猫王”等明星的头像挪动位置,改变环境,并赋予新的含义,独特的材料呈现和乍眼的色彩搭配使经他处理后的常见形象耳目一新。
(二)表现形式
现代主义美术注重形式及未完成的美感,在表现社会、人、自然和自我的关系上多借助色彩和几何形构图,以荒诞、抽象和隐喻的语言,表达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立体主义依靠理性的观念和思维,把不同视点观察和理解的形诉诸于画面,从而表现时间的持续性。作为立体主义的主将,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件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通过五个赤裸的妓女大胆向世人挑战道德底线,揭露当时社会对人类的压制,人物的排列组合把塞尚的立体美推向顶峰;他以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事件为题材绘制的大幅壁画《格尔尼卡》,用半写实的象征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抗议反动势力洗劫无辜贫民的罪行,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深沉而富有震撼力。主张用纯粹几何形抽象表现纯粹精神的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在作品《百老汇爵士乐》中,将纯黑直线变为彩色断续线表现爵士乐的节奏,繁闹都市中的安宁平静与人之归宿的诉求正如海德格尔《诗·语言·思》一书中提到的“诗意的栖居”,那么,与其说抽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表现方式,不如说这千变万化之后的不变是对现实社会的逃离和家园的守望。 相较而言,后现代主义美术在表现方式上的反叛首先体现在材料上。意大利的布利和西班牙的塔比埃斯视材料为独立的语言,他们赋予绘画以理性和诗意,前者用麻布袋、血衣加以拼贴来创造作品,后者将胶、熟石灰和沙土混合,创作色泽深沉稳重又有丰润感的浮雕式绘画,另外,捆包艺术、装置艺术也在材料上有所创新。其次在媒介上也有很大突破。后现代主义美术否定传统审美意趣、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消除了古典美学对艺术合理性、合法性的规定,从传统文化、现代主义美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更为激进的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以史密逊的《螺旋状防波堤》为代表的大地艺术,通过制造生态环保的“整体情境”,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和神秘色彩的行为艺术及具有综合感受的观念艺术也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
三、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影响
古今中外,每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到顶峰,就意味着这个时代艺术的衰退和灭亡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取代和兴起。后现代主义美术在继承现代主义美术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尤其与达达主义否定传统文明、广泛运用拼贴和现成物,以及超现实主义分解、综合、重叠等创作方式一脉相承;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观众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以自由形式准确捕捉大众文化内涵,以感性思维模式表达生活情趣,以通俗性和创新性打破现代主义美术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从而达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效果和非传统手段下的多元化统一。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美术对现代主义美术及传统文化的颠覆是突破性的,它使人的思想彻底解放,对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新奇的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艺术风格。
然而,后现代主义美术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艺术发展趋势和评判标准的思考。在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美国画家,也是观念艺术开创者之一的柯史士的作品《在已知世界边缘的区域》,在脱离商业行为和美术的同时,通过观众的参与,把艺术性的文字、图片融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然而失去形象表现力、赤裸裸的观念陈示也给艺术带来了危机。此外,前卫艺术家克莱因在创作《人体测定ANT-66》时,让身体沾满颜料的裸女在铺于地面的画布上伴着音乐蠕动,并用录像记录下来,以此将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传达给大众;德国艺术家波伊斯的街头行为艺术《如何对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以及将日常用品做成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公共雕塑等,使观众不觉为之震撼,但这样的“艺术”我们应该持何种判断标准呢?这又算不算得上是艺术呢?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认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美术只是一种广泛的情绪,它是对传统文化的挑衅,也是对真理、理性的否定,终将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也将导致泼皮无赖式的玩世不恭、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波及中国,美术作品中出现了对西方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等的模仿,“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作品甚至充斥着色情、暴力、野蛮、刺激等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因素。徐冰作为当代美术的领军人物,作品多采用戏谑和调侃的方式解构中国汉字,其中作品《文化动物》中用印有拉丁字母的公猪与印有汉字的母猪现场交配,来嘲讽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奸”,使观众对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心酸和无语。此外,当代其他艺术家也创作过这类“意识流”作品,如《再生》中,表演者裸体钻进开膛破肚的牛犊腹中,体验“孕生”的滋味;《拥抱》中,民工裸体相拥,以此寻求生理需求被关注。这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甚至令人作呕的“艺术”践踏了人类文化,破坏了社会公德,是对现代文明的亵渎。
后现代主义美术较传统美术和现代主义美术的确更新潮和前卫,它通过对现代主义美术的反叛和颠覆,来反映西方工业社会下人性的压抑、对抗、变态和扭曲,然而在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后现代主义美术已然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杂货铺,亦或是一种哗众取宠的个人泄愤体验,它已不能代表当代世界美术的主流,更不会左右人类文明的去向。正所谓,艺术永远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之精华,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抛弃传统而一味的推陈出新,只能使艺术走向极端,最终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 阿纳森.西方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4]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