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学贯中西水墨画价值连城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lige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江山无限—李可染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这位国画大师从1943年至1989年创作的山水画100余幅,写生稿60余幅,部分作品还是第一次展出。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1907年3月生。自幼酷爱书画、戏曲,1923年入上海私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回乡任小学图画教师。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研究部,师从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油画,同年参加青年美术团体“一八艺社”。1931年有作品参加该社在上海举办的美术习作展览,翌年返回徐州,在私立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38年到武汉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三厅的工作,后到重庆(三厅迁重庆后,改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和巨幅壁画。1942年住金刚坡下的农家里,致力于中国画研究,创作了许多写意画作品。1946年到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十年之久,画艺益进。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后先后十次赴各地写生,行程数十万里,画稿数百幅,画风大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57年应邀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艺术科学院为其与关良举办两人画展。195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李可染山水写生画展览”,1977年有作品刊入日本出版《世界美术全集》的《中国名画集》,多件作品先后为中国美术馆和欧、美、日本等国的博物馆收藏。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李可染画集》等。
  李可染山水画创作善于疏流导源,古为今用,融会中西,尤其是把西画中的明暗处理引进中国画,使之和谐地融化在浓厚的传统笔墨和传统的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作品意境开阔,笔墨浑厚,气韵生动,格调浓重、质朴、凝炼,融文学性、音乐性和造型美于一炉。代表作有《杏花春雨江南》、《鲁迅故居绍兴城》、《山城朝霧》、《巫峡百步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牧牛图》、《雨后青山半入云》、《娄山关夕照》、《漓江风光图》、《阳朔》、《黄山人字瀑》等。李可染还精于美术理论,专著有《谈山水画》、《谈艺术实践的苦功》、《漫谈山水画》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山水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62年李可染先生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从而成功创作了《万山红遍》。
  李可染的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末价值仅百十来块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可染的作品90年代末荣宝拍卖公司的拍卖价格达700多万,2004年又拍卖到1400多万,在短短的时间上升了70000倍,直到140000倍。
其他文献
10年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非流通股也蠢蠢欲动,日益产生了流动性需求,这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合理诉求,也是全流通制度的内在动因。事实上,自股权分置以来,非流通股流通的冲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1999年国有股配售试点    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国有股流
重复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目前在有些部门和行业有泛滥之势。在工业化水平不高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阶段,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必须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压缩重复建设的生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劳动力总量过大,二是低技能、低素质劳动力比例过高。因此,要实现城乡劳动力
利用Wedderburn-Artin定理给出半单代数上的模的刻划.
2005年初,中国商务部出人意外地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到2007年12月31日止,我国对全球出口的外衣、裙子、衬衫、裤子、睡衣、内衣等7大类纺织品,采取加征出口关税的过渡性临时措施。消息一出,引来国内外相关人士极大关注,从出口退税到加征出口关税,为什么中国政府让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国内纺织企业遭受如此突如其来的打击呢?  对部分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有人认为,目的在2005年纺织品实现
网格是一种新兴的基础设施,网格计算在实现资源、计算和服务的共享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很多方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网格主要有3种结构:五层沙漏结构、开放式网格服
中国法的起源有其特殊性,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孕育了古代刑法特殊的伦理品格,对中国古代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就新诗的主体观、新诗的创作观念、新诗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卓有成效的见解,这些见解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前中国诗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