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首访“汗血宝马”故乡土库曼斯坦。此前土库曼斯坦曾向江泽民、胡锦涛两位中国领导人赠送过两匹汗血宝马。这种以礼物形式赠送本国珍贵动物的外交行为被形象地称为“动物外交”,目前已经成为各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外交“新宠”。
“动物外交”的地域特色
开展“动物外交”,具体选择赠送哪种动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这些动物或是比较珍稀少见,或是在文化上拥有特殊寓意,或是受到本民族的尊重和喜爱。当然了,受赠国喜欢与否也是需要考虑的。由于赠送国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动物类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赠与行为本身也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土库曼斯坦送给江泽民、胡锦涛的两匹汗血宝马无疑最具有地域特色。
2000年,江泽民出访土库曼斯坦,成为首位访问该国的中国国家元首。为表示感谢,时任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将一匹名为阿赫达什(意为白石)的公马赠予江泽民。阿赫达什四肢与脖颈修长,全身黑亮,只在额头有白色“广流星”纹。
2006年,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來访中国,其间赠送胡锦涛一匹名为阿尔客达葛的汗血宝马。阿尔客达葛也是一匹三蹄踏雪的黑马,额头有一颗像钻石一样的白星。阿尔客达葛在速度赛跑方面技艺超群,是土库曼斯坦优秀的健将级运动马。
作为世界珍稀的物种,汗血宝马只生存于辽阔的亚洲内陆草原。汗血宝马象征着草原民族自由奔放的性格和坚韧刚强的意志,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
大象在东南亚、南亚很多国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而大象也给人们多种帮助,尤其是在重体力劳动方面。1953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赠送给中国一头15岁的雌性亚洲象,取名“阿萨”。这也是第一只落户北京动物园的“礼品动物”。
同年,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赠送给毛主席一对亚洲象。这对大象曾参加过越法战争。据介绍,当时正值雨季,道路十分泥泞,士兵们行走困难,而大象发挥了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出色地完成了运送物资的任务。
与东南亚、南亚习惯赠送大象不同,在欧洲国家的“动物外交”中,狗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历史上,狗是保护欧洲人家人和羊群安全的“勇士”,是欧洲人在冰天雪地中拉雪橇的主要动物。进入工业社会后,狗成为欧洲人普遍喜爱的家养宠物。
冷战时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了缓和苏美关系,曾送给美国总统肯尼迪一条名叫“绒毛”的狗。虽然小狗很可爱,可是肯尼迪不敢大意,对狗进行了严密检查,以防其身上有窃听器或定时炸弹。
2010年,在保加利亚与俄罗斯两国就天然气运输管道项目进行高层会晤时,保加利亚总理送给普京一条卡拉卡查恩犬。东欧的卡拉卡查恩犬生来骄傲、霸气,性格坚韧,能在和狼、熊的战斗中毫不犹豫地保护主人和财产。
在这些可爱的动物之外,狮子、老虎等象征力量、勇敢的大型动物也常常成为“外交明星”。
早在19世纪20年代,法国将军拉法耶特侯爵送给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一只宠物鳄鱼。这只鳄鱼曾生活在白宫的一个浴缸里。印尼总统送过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一只科莫多巨蜥,名叫“纳伽”(Naga)。科莫多巨蜥凶猛,是已知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纳伽与“第一狗”相处得不好,被迫移居辛辛那提动物园,共养育了32个后代。
2010年,伊朗送给普京一头波斯豹。波斯豹属于濒危物种,在野外几乎已经绝迹,全球的动物园中也仅有200只左右。普京常以硬汉形象亮相外界,伊朗政府或许是“投其所好”吧。
从古代朝贡到现代“熊猫外交”
“动物外交”并非在现代社会才出现。在古代,“动物外交”一般体现为朝贡。朝贡,特指古代藩属国或外国使臣向中央王朝入朝,贡献方物,其中尤以东亚地区为典型。“方物”一般是当地的珍贵物品,其中,大象、狮子等动物是藩属国和外国使臣向中央王朝上贡的“重磅大礼”。中央王朝则报之以丰厚的赏赐,并赐予封号以示承认其合法性。
朝贡具有浓厚的政治和文化意味。其理论依据是“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选择朝贡意味着承认中央王朝的宗主权,向中央王朝请求册封以获取政治合法性,进行贸易交流和文化输入以融入中央王朝塑造的“天下”体系。
朝贡贸易占据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地位。在交易中,朝贡贸易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在王朝鼎盛时期,朝贡是一件“锦上添花”的太平盛举,而在王朝走向衰落后,朝贡即成为压在中央王朝身上的一个沉重包袱。随着历史走向近代,朝贡体制在西方冲击下也走向终结。
随着主权国家体系在全世界逐渐建立,“动物外交”上暗含的不平等意味也成为历史。“动物外交”成为国家之间平等和尊重的象征。这些可爱的动物充当起了特殊的外交使者,在不同国家人民之间传递友谊。“动物外交”也见证了中国外交的现代转型,成为1949年后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
中国领导人“动物外交”中最“受宠”的当属大熊猫。大熊猫作为中国“国宝”级珍稀动物,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成为中国领导人表示友好时赠送礼物的不二之选。
中国政府向外赠送大熊猫始于民国。1941年,为了感谢美国救济中国难民,“第一夫人”宋美龄向美国赠送了一对大熊猫潘迪和潘达。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向外国输出活体大熊猫。
1949年后,由于“冷战”对垒,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从中国获得大熊猫。直到1970年代,中国恢复了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大熊猫作为礼物重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
公开资料显示,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大熊猫黎黎和燕燕落户巴黎;1974年,两只大熊猫佳佳和晶晶抵达英国伦敦;1980年,西德总理施密特甚至亲自来北京迎接大熊猫宝宝和天天。
当然,最轰动的是1972年尼克松夫妇访华后,中国政府送给美国的一对大熊猫。当它们抵美时,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前往迎接。它们初次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与美国观众见面时,动物园前交通阻塞。
进入80年代,随着熊猫生存环境的恶化,数量本已非常有限的大熊猫日渐减少。我国逐渐减少了向外纯政治性的赠送,大熊猫出国更多的以“访问”方式进行。
直到今天,向外国赠送大熊猫和大熊猫“出访”成为中国政府向对方表示友好的一种象征,“熊猫外交”也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动物外交”的效力
然而,在动物们在国际舞台上尽显其风采的时候,其外交效力也常常被人质疑。
2012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主权问题一度恶化,日本八木山动物公园引进大熊猫的项目也被迫暂停。该项目曾经中日两国首脑亲自敲定。当时日本仙台市议会一议员称,“正是因为大熊猫太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不敢冒此风险。”
事实上,早在1958年美国反共热潮正酣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就拒绝了毛泽东政府提供的一只大熊猫。当时美国没有一家动物园拥有熊猫,不少园长都恳请豁免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禁令。
而在2005年,中国大陆提出送一对熊猫给台湾,陈水扁当局选择了拒绝。当时有评论称,“熊猫是可爱,不过它们是用来瓦解台湾的心理防线的”。
直到2008年台湾大选后马英九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大熊猫“团团”和“圆圆”才从四川成都抵达台北。《纽约时报》报道称,“熊猫抵台一事已运作了三年多,它们的到来标志着台湾海峡两岸的新气象”。
乒乓球撬开了中美关系转折的历史巨轮,动物们也在外交舞台上扮演者“和平使命”的角色。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竞争中,政治大背景决定了动物外交效力的极限。对和平的追求不能只靠动物,还需要各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动物外交”的地域特色
开展“动物外交”,具体选择赠送哪种动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这些动物或是比较珍稀少见,或是在文化上拥有特殊寓意,或是受到本民族的尊重和喜爱。当然了,受赠国喜欢与否也是需要考虑的。由于赠送国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动物类型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赠与行为本身也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土库曼斯坦送给江泽民、胡锦涛的两匹汗血宝马无疑最具有地域特色。
2000年,江泽民出访土库曼斯坦,成为首位访问该国的中国国家元首。为表示感谢,时任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将一匹名为阿赫达什(意为白石)的公马赠予江泽民。阿赫达什四肢与脖颈修长,全身黑亮,只在额头有白色“广流星”纹。
2006年,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來访中国,其间赠送胡锦涛一匹名为阿尔客达葛的汗血宝马。阿尔客达葛也是一匹三蹄踏雪的黑马,额头有一颗像钻石一样的白星。阿尔客达葛在速度赛跑方面技艺超群,是土库曼斯坦优秀的健将级运动马。
作为世界珍稀的物种,汗血宝马只生存于辽阔的亚洲内陆草原。汗血宝马象征着草原民族自由奔放的性格和坚韧刚强的意志,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
大象在东南亚、南亚很多国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而大象也给人们多种帮助,尤其是在重体力劳动方面。1953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赠送给中国一头15岁的雌性亚洲象,取名“阿萨”。这也是第一只落户北京动物园的“礼品动物”。
同年,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赠送给毛主席一对亚洲象。这对大象曾参加过越法战争。据介绍,当时正值雨季,道路十分泥泞,士兵们行走困难,而大象发挥了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出色地完成了运送物资的任务。
与东南亚、南亚习惯赠送大象不同,在欧洲国家的“动物外交”中,狗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历史上,狗是保护欧洲人家人和羊群安全的“勇士”,是欧洲人在冰天雪地中拉雪橇的主要动物。进入工业社会后,狗成为欧洲人普遍喜爱的家养宠物。
冷战时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为了缓和苏美关系,曾送给美国总统肯尼迪一条名叫“绒毛”的狗。虽然小狗很可爱,可是肯尼迪不敢大意,对狗进行了严密检查,以防其身上有窃听器或定时炸弹。
2010年,在保加利亚与俄罗斯两国就天然气运输管道项目进行高层会晤时,保加利亚总理送给普京一条卡拉卡查恩犬。东欧的卡拉卡查恩犬生来骄傲、霸气,性格坚韧,能在和狼、熊的战斗中毫不犹豫地保护主人和财产。
在这些可爱的动物之外,狮子、老虎等象征力量、勇敢的大型动物也常常成为“外交明星”。
早在19世纪20年代,法国将军拉法耶特侯爵送给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一只宠物鳄鱼。这只鳄鱼曾生活在白宫的一个浴缸里。印尼总统送过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一只科莫多巨蜥,名叫“纳伽”(Naga)。科莫多巨蜥凶猛,是已知存在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纳伽与“第一狗”相处得不好,被迫移居辛辛那提动物园,共养育了32个后代。
2010年,伊朗送给普京一头波斯豹。波斯豹属于濒危物种,在野外几乎已经绝迹,全球的动物园中也仅有200只左右。普京常以硬汉形象亮相外界,伊朗政府或许是“投其所好”吧。
从古代朝贡到现代“熊猫外交”
“动物外交”并非在现代社会才出现。在古代,“动物外交”一般体现为朝贡。朝贡,特指古代藩属国或外国使臣向中央王朝入朝,贡献方物,其中尤以东亚地区为典型。“方物”一般是当地的珍贵物品,其中,大象、狮子等动物是藩属国和外国使臣向中央王朝上贡的“重磅大礼”。中央王朝则报之以丰厚的赏赐,并赐予封号以示承认其合法性。
朝贡具有浓厚的政治和文化意味。其理论依据是“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选择朝贡意味着承认中央王朝的宗主权,向中央王朝请求册封以获取政治合法性,进行贸易交流和文化输入以融入中央王朝塑造的“天下”体系。
朝贡贸易占据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地位。在交易中,朝贡贸易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在王朝鼎盛时期,朝贡是一件“锦上添花”的太平盛举,而在王朝走向衰落后,朝贡即成为压在中央王朝身上的一个沉重包袱。随着历史走向近代,朝贡体制在西方冲击下也走向终结。
随着主权国家体系在全世界逐渐建立,“动物外交”上暗含的不平等意味也成为历史。“动物外交”成为国家之间平等和尊重的象征。这些可爱的动物充当起了特殊的外交使者,在不同国家人民之间传递友谊。“动物外交”也见证了中国外交的现代转型,成为1949年后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
中国领导人“动物外交”中最“受宠”的当属大熊猫。大熊猫作为中国“国宝”级珍稀动物,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成为中国领导人表示友好时赠送礼物的不二之选。
中国政府向外赠送大熊猫始于民国。1941年,为了感谢美国救济中国难民,“第一夫人”宋美龄向美国赠送了一对大熊猫潘迪和潘达。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向外国输出活体大熊猫。
1949年后,由于“冷战”对垒,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从中国获得大熊猫。直到1970年代,中国恢复了和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大熊猫作为礼物重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
公开资料显示,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大熊猫黎黎和燕燕落户巴黎;1974年,两只大熊猫佳佳和晶晶抵达英国伦敦;1980年,西德总理施密特甚至亲自来北京迎接大熊猫宝宝和天天。
当然,最轰动的是1972年尼克松夫妇访华后,中国政府送给美国的一对大熊猫。当它们抵美时,8000名美国民众冒雨前往迎接。它们初次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与美国观众见面时,动物园前交通阻塞。
进入80年代,随着熊猫生存环境的恶化,数量本已非常有限的大熊猫日渐减少。我国逐渐减少了向外纯政治性的赠送,大熊猫出国更多的以“访问”方式进行。
直到今天,向外国赠送大熊猫和大熊猫“出访”成为中国政府向对方表示友好的一种象征,“熊猫外交”也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动物外交”的效力
然而,在动物们在国际舞台上尽显其风采的时候,其外交效力也常常被人质疑。
2012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主权问题一度恶化,日本八木山动物公园引进大熊猫的项目也被迫暂停。该项目曾经中日两国首脑亲自敲定。当时日本仙台市议会一议员称,“正是因为大熊猫太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不敢冒此风险。”
事实上,早在1958年美国反共热潮正酣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就拒绝了毛泽东政府提供的一只大熊猫。当时美国没有一家动物园拥有熊猫,不少园长都恳请豁免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禁令。
而在2005年,中国大陆提出送一对熊猫给台湾,陈水扁当局选择了拒绝。当时有评论称,“熊猫是可爱,不过它们是用来瓦解台湾的心理防线的”。
直到2008年台湾大选后马英九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大熊猫“团团”和“圆圆”才从四川成都抵达台北。《纽约时报》报道称,“熊猫抵台一事已运作了三年多,它们的到来标志着台湾海峡两岸的新气象”。
乒乓球撬开了中美关系转折的历史巨轮,动物们也在外交舞台上扮演者“和平使命”的角色。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竞争中,政治大背景决定了动物外交效力的极限。对和平的追求不能只靠动物,还需要各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