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水平是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为提升陕西省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水平,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通过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目前数学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现状,并给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82-0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新课程理念实践中的大量困惑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师不是理论家也难以成为教育家,教学理论研究是教育学专家的事等等,这些看法已逐渐被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所取代。
然而,大多中小学教师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做。许多学校的考核依然只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硬指标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学科研是软任务,缺乏对教师科研业绩的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教师并不是缺乏教育研究的素材与资源,甚至也不缺少科研的动力和热情,而是缺乏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的意识和技术,缺乏教师之间的整体协作,课题负责人唱独角戏,孤军奋战者为数不少,诸如此类的问题集中反映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到位,研究目的不明确,研究方法不清晰,研究体制不健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使得中小学教师科研的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提升,成为制约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历经十余年的课改,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否得以提升?提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没有得到提升的又有哪些?其中成为阻碍教师在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这些问题的现状,从而更有效的形成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的理念引领、途径设计、政策保障。
一、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调查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之以个别访谈。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随机抽样参加国培项目的教师为主要调研对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17份。
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允许自/因变量为各种类型的分类变量,分类回归分析是标准线性回归的扩展,可以量化分类变量,把分类变量作为数值变量进行处理,并且使用非线性转换方法对被分析的变量进行转换,以便获得最佳拟合的模型。
运用SPSS统计软件,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最优尺度回归分析。以X2(教学科研定位)为因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分类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可决系数R2=0.652,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F=4.201,sig.=0,表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表明X5(教学科研的初衷)、X12(教学科研能力变化程度)、X23(发表论文数量)这三个变量均对y(教师教学科研定位)有显著的影响,拟合回归方为:y=0.529x5+0.549x12+0.616x23。X5,X12,X2对y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X23(Importance=40.7%)>X5(Importance=38.7%)>X12(Importance=27.5%)。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在影响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诸多因素中,发表论文数量和做教学研究的初衷是影响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两个首要因素,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及做教学研究的初衷对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高低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课改至今十余年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变化是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次要因素,即教师教学科研定位随着教学研究能力的变化而变化,教学研究能力越强,则其教学科研定位越高。
三、陕西省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提升的思考
1.抓住职前教育阶段思考力的培养。
为了让研究成为教师常态化教学中的一个自然过程,首先,这里所说的职前教育阶段涵盖了基础教育阶段和职前培养阶段。在这一阶段结合课程学习,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琢磨,进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在职前培养阶段,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结合课程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自我建构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理解学习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行为和过程。最后,结合职前培养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2.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提升平台
新上岗的教师一般积极性高、爱学习、爱尝试,时间充裕,因此,应该从一开始就应引导他们进入“研究状态”。对于具备一定经验的教师(特别是中级职称),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可以每学期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他们征集一些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筛选后,确立为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为他们通过解决自身课堂教学问题的平台,并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除了学校给予立项课题的研究之外,在聘任期内可鼓励大家申报更高一级课题的研究,发表更高级的学术期刊,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研究体系化、研究成果推广化。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做教学研究的初衷是影响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两个首要因素之一,而且,做教学研究的初衷对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高低直到关键性的作用。可是,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学研究搞得较好的教师不成体系,更严重的是其研究成果不能为教学服务,为了研究而研究,也导致教师对教学研究兴趣不高。为了让教师教学研究常态化,真正体现教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必须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并使研究成果加以推广,至少在校际层面教学推广,使教师的智慧得以共享,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外在氛围。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数学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张丽萍.对中学教师教研现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05:7-15.
[2]李永生.中学教师教研交流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八所中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3:4-12.
[3]吕兴会.关于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相关问题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7):8-16.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182-0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新课程理念实践中的大量困惑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师不是理论家也难以成为教育家,教学理论研究是教育学专家的事等等,这些看法已逐渐被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所取代。
然而,大多中小学教师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做。许多学校的考核依然只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硬指标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学科研是软任务,缺乏对教师科研业绩的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教师并不是缺乏教育研究的素材与资源,甚至也不缺少科研的动力和热情,而是缺乏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的意识和技术,缺乏教师之间的整体协作,课题负责人唱独角戏,孤军奋战者为数不少,诸如此类的问题集中反映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到位,研究目的不明确,研究方法不清晰,研究体制不健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使得中小学教师科研的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提升,成为制约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历经十余年的课改,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否得以提升?提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没有得到提升的又有哪些?其中成为阻碍教师在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这些问题的现状,从而更有效的形成对陕西省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的理念引领、途径设计、政策保障。
一、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调查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之以个别访谈。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随机抽样参加国培项目的教师为主要调研对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17份。
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允许自/因变量为各种类型的分类变量,分类回归分析是标准线性回归的扩展,可以量化分类变量,把分类变量作为数值变量进行处理,并且使用非线性转换方法对被分析的变量进行转换,以便获得最佳拟合的模型。
运用SPSS统计软件,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最优尺度回归分析。以X2(教学科研定位)为因变量,其余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分类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可决系数R2=0.652,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F=4.201,sig.=0,表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表明X5(教学科研的初衷)、X12(教学科研能力变化程度)、X23(发表论文数量)这三个变量均对y(教师教学科研定位)有显著的影响,拟合回归方为:y=0.529x5+0.549x12+0.616x23。X5,X12,X2对y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X23(Importance=40.7%)>X5(Importance=38.7%)>X12(Importance=27.5%)。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在影响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诸多因素中,发表论文数量和做教学研究的初衷是影响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两个首要因素,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及做教学研究的初衷对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高低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课改至今十余年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变化是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次要因素,即教师教学科研定位随着教学研究能力的变化而变化,教学研究能力越强,则其教学科研定位越高。
三、陕西省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提升的思考
1.抓住职前教育阶段思考力的培养。
为了让研究成为教师常态化教学中的一个自然过程,首先,这里所说的职前教育阶段涵盖了基础教育阶段和职前培养阶段。在这一阶段结合课程学习,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琢磨,进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在职前培养阶段,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结合课程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自我建构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理解学习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行为和过程。最后,结合职前培养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2.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提升平台
新上岗的教师一般积极性高、爱学习、爱尝试,时间充裕,因此,应该从一开始就应引导他们进入“研究状态”。对于具备一定经验的教师(特别是中级职称),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可以每学期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他们征集一些教育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筛选后,确立为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为他们通过解决自身课堂教学问题的平台,并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除了学校给予立项课题的研究之外,在聘任期内可鼓励大家申报更高一级课题的研究,发表更高级的学术期刊,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研究体系化、研究成果推广化。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做教学研究的初衷是影响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两个首要因素之一,而且,做教学研究的初衷对教师教学科研定位的高低直到关键性的作用。可是,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学研究搞得较好的教师不成体系,更严重的是其研究成果不能为教学服务,为了研究而研究,也导致教师对教学研究兴趣不高。为了让教师教学研究常态化,真正体现教学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必须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并使研究成果加以推广,至少在校际层面教学推广,使教师的智慧得以共享,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外在氛围。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数学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张丽萍.对中学教师教研现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05:7-15.
[2]李永生.中学教师教研交流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八所中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3:4-12.
[3]吕兴会.关于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相关问题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