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估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并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运用价值。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估算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还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一、培养估算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数学能力,还要有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进行估算,加强数据的认知过程,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当然,良好的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为数据的提取。例如:学校开展了给贫困学校捐书的活动,我们班有5个小组,1组捐书28本,2组捐书27本,3组捐书18本,4组捐书33本,5组捐书19本,全班大约捐书多少本?同学们可以根据“四舍五人”法,估算出大约捐130本。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而且渗透了估算最基本的方法。
二、合理运用估算,培养判断能力
要想合理地运用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是基础。常用的方法就是“四舍五人”取近似值估算。例如,乘法估算,先取被乘数和乘数的近似值(乘数是一位数的除外)使其成为整十整百的数,然后两数相乘。除法估算,除数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近似能被整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不能被整除,就省略被除数前两位的尾数。
掌握最基本的方法,才能合理利用,这是算的根本。例如有这样一个题,某学校组织夏令营,男生去了175人,女生去了150人,来到湖边准备坐快艇游玩。每艘快艇乘坐8人,请你算一算,学校至少租多少条快艇才能使所有的同学上艇游玩?这道题等于40余5,余下的5人也要租一艘快艇。的确,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真正看到了估算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
三、激发估算兴趣,养成估算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估算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生活中的许多经验和常识有利于我们进行估算。例如:学校的音乐教室有22排,每排有19个座位,这个教室能坐多少人?每班按50个人计算,能坐几个班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学知识进行估算,得出这个教室能坐8个班的学生。又如,正则小学四年级共有49位师生去游乐园参观游玩,游乐园优惠门票每张9元,请你估计一下带500元钱去够吗?如果够,还应找回多少元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估算。每张游乐园票约10元,现在约有50人,按每张票10元50人可以估算得:10×50=500(元),把票价和人数都多看了,所以500元钱够了。第二问应找回多少元? 可以计算9×50=450(元),500-450=50(元),约应找回50元。实际的结果是:9×49=441(元),应找回:500-441=59(元)。生活中还会有许多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生活的经验提供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养成估算的习惯。
四、加强估算训练,实现准确计算
估算的结果是一个近似数,但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可以通过估算预见计算结果的数值范围,提高计算的准確性。例如,在应用题的解答和检验过程中,加强估算训练,可以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预测或检验题目中的最终计算结果。例如:学校图书室要买一批新书,每包24本,每本4元,500元买5包够吗?每包不足100元,可以知道500元够了。还如,4753乘以62,结果是多少,可以先估算再计算,得出一个大致数值的范围,随时检查纠正计算结果,这样不容易出错。
五、通过估算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思维的创新性,是智力在独立活动时的创造水平。学生有时可以利用估算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寻求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
例如,下面是正则小学四年级5名同学一天捡矿泉水瓶统计表,请根据表格,计算平均每人一天捡多少个。
按正常的解题方法,就是先列竖式再连加。如果利用估算,先让学生看一下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直接用口算就能求出平均数。这样比列竖式要简单得多,尤其是在求一个大的集体的平均数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再如,家庭生活中的节水问题,有这样一个题:李利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改用了节水水箱以后,每月可节约2吨水,原来一年的用水量,现在可多用多长时间?正常的解答为10×12÷(10-2)-12。如果用估算,改进水箱后一个月少用2吨,一年少用24吨,原来的用水量,现在可多用3个月。在估算过程中,由于学生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往往会出现新的解决方法。以上这种思维方式比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简单多了,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和估算得出来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过估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计算水平和速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加强估算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计算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一、培养估算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数学能力,还要有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进行估算,加强数据的认知过程,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当然,良好的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为数据的提取。例如:学校开展了给贫困学校捐书的活动,我们班有5个小组,1组捐书28本,2组捐书27本,3组捐书18本,4组捐书33本,5组捐书19本,全班大约捐书多少本?同学们可以根据“四舍五人”法,估算出大约捐130本。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而且渗透了估算最基本的方法。
二、合理运用估算,培养判断能力
要想合理地运用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是基础。常用的方法就是“四舍五人”取近似值估算。例如,乘法估算,先取被乘数和乘数的近似值(乘数是一位数的除外)使其成为整十整百的数,然后两数相乘。除法估算,除数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近似能被整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不能被整除,就省略被除数前两位的尾数。
掌握最基本的方法,才能合理利用,这是算的根本。例如有这样一个题,某学校组织夏令营,男生去了175人,女生去了150人,来到湖边准备坐快艇游玩。每艘快艇乘坐8人,请你算一算,学校至少租多少条快艇才能使所有的同学上艇游玩?这道题等于40余5,余下的5人也要租一艘快艇。的确,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真正看到了估算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
三、激发估算兴趣,养成估算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估算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生活中的许多经验和常识有利于我们进行估算。例如:学校的音乐教室有22排,每排有19个座位,这个教室能坐多少人?每班按50个人计算,能坐几个班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学知识进行估算,得出这个教室能坐8个班的学生。又如,正则小学四年级共有49位师生去游乐园参观游玩,游乐园优惠门票每张9元,请你估计一下带500元钱去够吗?如果够,还应找回多少元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估算。每张游乐园票约10元,现在约有50人,按每张票10元50人可以估算得:10×50=500(元),把票价和人数都多看了,所以500元钱够了。第二问应找回多少元? 可以计算9×50=450(元),500-450=50(元),约应找回50元。实际的结果是:9×49=441(元),应找回:500-441=59(元)。生活中还会有许多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生活的经验提供熟悉的生活场景,来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养成估算的习惯。
四、加强估算训练,实现准确计算
估算的结果是一个近似数,但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可以通过估算预见计算结果的数值范围,提高计算的准確性。例如,在应用题的解答和检验过程中,加强估算训练,可以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间的关系,预测或检验题目中的最终计算结果。例如:学校图书室要买一批新书,每包24本,每本4元,500元买5包够吗?每包不足100元,可以知道500元够了。还如,4753乘以62,结果是多少,可以先估算再计算,得出一个大致数值的范围,随时检查纠正计算结果,这样不容易出错。
五、通过估算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思维的创新性,是智力在独立活动时的创造水平。学生有时可以利用估算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寻求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
例如,下面是正则小学四年级5名同学一天捡矿泉水瓶统计表,请根据表格,计算平均每人一天捡多少个。
按正常的解题方法,就是先列竖式再连加。如果利用估算,先让学生看一下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直接用口算就能求出平均数。这样比列竖式要简单得多,尤其是在求一个大的集体的平均数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再如,家庭生活中的节水问题,有这样一个题:李利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改用了节水水箱以后,每月可节约2吨水,原来一年的用水量,现在可多用多长时间?正常的解答为10×12÷(10-2)-12。如果用估算,改进水箱后一个月少用2吨,一年少用24吨,原来的用水量,现在可多用3个月。在估算过程中,由于学生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往往会出现新的解决方法。以上这种思维方式比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简单多了,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和估算得出来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通过估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高计算水平和速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加强估算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计算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