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地功能的影响与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分娩且在产后42天回院复查的产妇268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对产后复查的产妇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检查内容为产妇基点为与盆底肌肉肌力。
结果:顺产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与剖宫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1)。治疗前顺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与剖宫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治疗1疗程后顺产组平均肌肌电位结果显著改善(P<0.05),与剖宫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肌电位结果显著改善(P<0.05)。
讨论:剖宫产对产妇盆底功能的短期损伤较小,但长期损伤来看与顺产并无明显差异,而存在盆底障碍的产妇经功能康复能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分娩方式 女性盆底功能 损伤 功能康复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45-01
在社会因素与产科医疗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剖宫产比例逐年增高[1]。对于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盆地功能损伤,很多产妇一直存在疑虑,担心自然分娩的影响过大,我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分娩且在产后42天回院复查的产妇268例,选取产妇均为单胎且为足月分娩,排除慢性便秘、慢性咳嗽史,排除盆腔手术史产妇,排除尿失禁家族史与盆腔器官脱垂的产妇。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两组,阴道分娩组产妇187例,择期剖宫产组产妇81例。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产妇产后6~8周开始,每周45~60min,采取卧位、坐位或站立均可以,大腿及腹部肌肉放松,收缩盆底肌(包括肛门、阴道及尿道)维持至少6~8S,然后进行3~4次快速收缩,放松6S,再进行下一次锻炼。对需要进行产后康复训练的产妇进行盆底肌肉康复锻炼:①排尿中断法。在排尿过程中收缩盆底肌肉以中断排尿,重复数次,直至熟悉如何正确收缩盆底肌肉。但注意避免收缩腹部、大腿和臀部肌肉。②手指指示法。将手指放人阴道,围绕手指收缩盆底肌肉。③生物反馈训练。将电极放置在腹部或阴道,检测盆底肌肉收缩肌电活动。④电刺激法。用阴道电极低电压刺激正确肌肉群。
1.3 评价方法。通过对产后复查的产妇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检查内容为产妇基点为与盆底肌肉肌力。盆底肌力测定方法为GRUUG标准会阴肌力测定方法,将产妇肌力共分为6个级别[2]。肌力0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0秒。肌力Ⅰ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1秒且重复1次。肌力Ⅱ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2秒且重复2次。肌力Ⅲ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3秒且重复3次。肌力Ⅳ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4秒且重复4次。肌力Ⅴ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达到或超过5秒且重复5次。同时观察肌电位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顺产组187例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共发生31例,发生率为16.58%;剖宫产组产妇81例,产后尿失禁共发生7例,所占比例为8.64%。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肌力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顺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为2.78μv,剖宫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为4.12μv,顺产组明显较低(P<0.05)。治疗1疗程后顺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为6.76μv,剖宫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为6.14μv,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肌电位结果显著改善(P<0.05)。
3 讨论
随着胎儿的长大和羊水量的增多,子宫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大,到妊娠足月时子宫内容物比非妊娠期增加约数百倍,子宫重量增加近20倍。胎头会直接压迫、牵拉盆底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部分。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肉和神经被极度牵拉,特别是耻骨尾骨肌的中间部分,在分娩过程中,其伸展率(牵拉后组织长度/组织初长度)可以达到3.26,这是非妊娠期妇女骨骼肌最大伸展率(1.5)的217%[3]。肌肉组织极度伸展,甚至发生断裂,造成损伤。在第二产程中,耻骨尾骨肌的中部是肛提肌最容易损伤的部分。急性期的改变可能发生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而慢性期变化可能是妊娠期神经和盆底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和压迫造成的。尽管多项研究表明,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相比,引起尿失禁的危险性增加约3倍。但从长远效果看,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并且研究也发现,多次阴道分娩与多次剖宫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均明显上升,且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失禁的缓解及治疗效果已经得到肯定。系统评价的证据表明,产前及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能有效减轻或治疗产后尿失禁,对已经发生产后尿失禁的妇女,产后盆底肌锻炼具有有效的治疗与缓解效果。卫生保健人员在鼓励产后妇女进行家庭盆底肌锻炼的过程中,对已经发生尿失禁的妇女应当定期评估其尿失禁相关的症状,以确保能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系统评价指出,盆底肌锻炼计划能有效提高妇女进行盆底肌锻炼的频率。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明确,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产后1~2年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盆底肌肉力量。孕产妇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
参考文献
[1] 王燕翔,孙鹏,王小云,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陕西中医,2011,32(7):887-889
[2] 曹庆瑛.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自主收缩肌肉力量的影响及盆底肌力训练作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87-988
[3] 麦秀莲,曹丽,龙丽珊,等.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0,21(21):44-45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分娩且在产后42天回院复查的产妇268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对产后复查的产妇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检查内容为产妇基点为与盆底肌肉肌力。
结果:顺产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与剖宫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1)。治疗前顺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与剖宫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治疗1疗程后顺产组平均肌肌电位结果显著改善(P<0.05),与剖宫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肌电位结果显著改善(P<0.05)。
讨论:剖宫产对产妇盆底功能的短期损伤较小,但长期损伤来看与顺产并无明显差异,而存在盆底障碍的产妇经功能康复能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分娩方式 女性盆底功能 损伤 功能康复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45-01
在社会因素与产科医疗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剖宫产比例逐年增高[1]。对于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对盆地功能损伤,很多产妇一直存在疑虑,担心自然分娩的影响过大,我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分娩且在产后42天回院复查的产妇268例,选取产妇均为单胎且为足月分娩,排除慢性便秘、慢性咳嗽史,排除盆腔手术史产妇,排除尿失禁家族史与盆腔器官脱垂的产妇。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两组,阴道分娩组产妇187例,择期剖宫产组产妇81例。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产妇产后6~8周开始,每周45~60min,采取卧位、坐位或站立均可以,大腿及腹部肌肉放松,收缩盆底肌(包括肛门、阴道及尿道)维持至少6~8S,然后进行3~4次快速收缩,放松6S,再进行下一次锻炼。对需要进行产后康复训练的产妇进行盆底肌肉康复锻炼:①排尿中断法。在排尿过程中收缩盆底肌肉以中断排尿,重复数次,直至熟悉如何正确收缩盆底肌肉。但注意避免收缩腹部、大腿和臀部肌肉。②手指指示法。将手指放人阴道,围绕手指收缩盆底肌肉。③生物反馈训练。将电极放置在腹部或阴道,检测盆底肌肉收缩肌电活动。④电刺激法。用阴道电极低电压刺激正确肌肉群。
1.3 评价方法。通过对产后复查的产妇进行盆底功能检查,检查内容为产妇基点为与盆底肌肉肌力。盆底肌力测定方法为GRUUG标准会阴肌力测定方法,将产妇肌力共分为6个级别[2]。肌力0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0秒。肌力Ⅰ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1秒且重复1次。肌力Ⅱ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2秒且重复2次。肌力Ⅲ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3秒且重复3次。肌力Ⅳ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为4秒且重复4次。肌力Ⅴ级:产妇引导肌肉收缩持续时间达到或超过5秒且重复5次。同时观察肌电位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顺产组187例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共发生31例,发生率为16.58%;剖宫产组产妇81例,产后尿失禁共发生7例,所占比例为8.64%。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肌力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顺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为2.78μv,剖宫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为4.12μv,顺产组明显较低(P<0.05)。治疗1疗程后顺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为6.76μv,剖宫产组平均肌电位检测结果为6.14μv,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肌电位结果显著改善(P<0.05)。
3 讨论
随着胎儿的长大和羊水量的增多,子宫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大,到妊娠足月时子宫内容物比非妊娠期增加约数百倍,子宫重量增加近20倍。胎头会直接压迫、牵拉盆底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部分。阴道分娩时,盆底肌肉和神经被极度牵拉,特别是耻骨尾骨肌的中间部分,在分娩过程中,其伸展率(牵拉后组织长度/组织初长度)可以达到3.26,这是非妊娠期妇女骨骼肌最大伸展率(1.5)的217%[3]。肌肉组织极度伸展,甚至发生断裂,造成损伤。在第二产程中,耻骨尾骨肌的中部是肛提肌最容易损伤的部分。急性期的改变可能发生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而慢性期变化可能是妊娠期神经和盆底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和压迫造成的。尽管多项研究表明,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相比,引起尿失禁的危险性增加约3倍。但从长远效果看,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并且研究也发现,多次阴道分娩与多次剖宫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均明显上升,且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失禁的缓解及治疗效果已经得到肯定。系统评价的证据表明,产前及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能有效减轻或治疗产后尿失禁,对已经发生产后尿失禁的妇女,产后盆底肌锻炼具有有效的治疗与缓解效果。卫生保健人员在鼓励产后妇女进行家庭盆底肌锻炼的过程中,对已经发生尿失禁的妇女应当定期评估其尿失禁相关的症状,以确保能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系统评价指出,盆底肌锻炼计划能有效提高妇女进行盆底肌锻炼的频率。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明确,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产后1~2年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盆底肌肉力量。孕产妇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
参考文献
[1] 王燕翔,孙鹏,王小云,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陕西中医,2011,32(7):887-889
[2] 曹庆瑛.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自主收缩肌肉力量的影响及盆底肌力训练作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0):987-988
[3] 麦秀莲,曹丽,龙丽珊,等.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0,21(2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