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听某位老师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我感到最大的变化是这位老师的评价语言丰富多了。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师,换上不同的评价语言,课堂焕发了新的活力。我记下了老师评价学生的话,细细地品味着。
“你真是一位情绪激昂的母亲”这一句是一位女学生朗读母亲看了巴迪写的诗说的话后,老师给予的评价。这句话肯定了学生读得有感情,读出了母亲高兴的语气,更重要的是,说她真是一位情绪激昂的母亲,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母亲了,使其他学生也很快进入角色,抢着读母亲说的话、父亲说的话、巴迪说的话。老师又一一给予赞赏,“好一位严厉的父亲”当一位朗读水平不太高的男生读了父亲说的话后,老师说:“我们大家看着他的表情,听他再读一遍,相信他会读得更好。”不负众望,他读得声情并茂,同学们都自发给他鼓掌。
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我觉得应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1)一锤定音,高高在上。在课堂上,教师就像是个法官,学生的“命运”由“法官”来判。“说得还不错”“你的想法是对的”……教师高高在上地评定学生的发言。甚至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手里,学生是动脑筋猜谜。“还有同学是怎么想的”这代表你没猜对,学生继续猜谜。“你说得真好”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如释重负,终于猜对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话”这个概念,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平等的对话”。
(2)感情冷漠,语言生硬。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时,或者回答不上来,或者与教师的意图背道而驰时,常常会激怒教师,你说得一点都不对”“你怎么读得这么差”……这样的话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恶化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犯错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学生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要知道:批评不等于责骂,宽容不等于放纵。
(3)苍白无力,没有内容。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很单调,甚至千篇一律。“读得不错”“好”“真棒”这样的话学生听多了,已激不起他们心里的涟漪。
学生或是自信,或是胆怯地站起来回答问题,陈述观点,他们都期待着教师的认可,在乎着教师的评价,我们更应慎重地给予评价。
1.以生为本,由衷赞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在教师的手里,答案在学生那里。教师应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种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如:“你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很好的。”“你解释得非常精练,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
2.巧妙点拨,春风化雨
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判断评定,还要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启发作用。既要肯定他真努力、有进步的同时,又给他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既要在提醒、批评的同时,又给他指出改进的方法,使其受到教育和启迪。如:“你的感受谈得很好,能不能读得更好一些,带着你的感受去读。”“还有不同见解吗?”
3.转换主体,自评互评
“你觉得你读得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们想对他提建议吗?”教师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学生自己评,加深理解,学生互评,在评判中提高认识。美国教育家R·C·巴罗曾经说过:“我们在对我们的年轻人进行社会化教育时不让他们变得毫无批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培养他们以一种批判、理性和自由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繁衍与教育》)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是培养他们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4.感情真切,语言翔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有人说得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评价学生的出发点是对学生的真心关爱,翔实的评价语言加上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就如一位教师听完一个一年级小朋友朗读后,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竖起大拇指说:“真了不起,你读出了高兴、激动又自责的语气,老师都想读了。”
总之,优质高效的评价性语言,它能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具有调节功能;它能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中把握师生对话的方向,具有导向功能;它能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发言,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具有评定功能;它能在满腔热情的赞誉、鼓励中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具有激励功能。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的评价声中逐步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你真是一位情绪激昂的母亲”这一句是一位女学生朗读母亲看了巴迪写的诗说的话后,老师给予的评价。这句话肯定了学生读得有感情,读出了母亲高兴的语气,更重要的是,说她真是一位情绪激昂的母亲,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母亲了,使其他学生也很快进入角色,抢着读母亲说的话、父亲说的话、巴迪说的话。老师又一一给予赞赏,“好一位严厉的父亲”当一位朗读水平不太高的男生读了父亲说的话后,老师说:“我们大家看着他的表情,听他再读一遍,相信他会读得更好。”不负众望,他读得声情并茂,同学们都自发给他鼓掌。
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我觉得应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1)一锤定音,高高在上。在课堂上,教师就像是个法官,学生的“命运”由“法官”来判。“说得还不错”“你的想法是对的”……教师高高在上地评定学生的发言。甚至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手里,学生是动脑筋猜谜。“还有同学是怎么想的”这代表你没猜对,学生继续猜谜。“你说得真好”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如释重负,终于猜对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话”这个概念,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平等的对话”。
(2)感情冷漠,语言生硬。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时,或者回答不上来,或者与教师的意图背道而驰时,常常会激怒教师,你说得一点都不对”“你怎么读得这么差”……这样的话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恶化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犯错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学生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要知道:批评不等于责骂,宽容不等于放纵。
(3)苍白无力,没有内容。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很单调,甚至千篇一律。“读得不错”“好”“真棒”这样的话学生听多了,已激不起他们心里的涟漪。
学生或是自信,或是胆怯地站起来回答问题,陈述观点,他们都期待着教师的认可,在乎着教师的评价,我们更应慎重地给予评价。
1.以生为本,由衷赞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在教师的手里,答案在学生那里。教师应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种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如:“你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很好的。”“你解释得非常精练,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
2.巧妙点拨,春风化雨
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判断评定,还要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启发作用。既要肯定他真努力、有进步的同时,又给他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既要在提醒、批评的同时,又给他指出改进的方法,使其受到教育和启迪。如:“你的感受谈得很好,能不能读得更好一些,带着你的感受去读。”“还有不同见解吗?”
3.转换主体,自评互评
“你觉得你读得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们想对他提建议吗?”教师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学生自己评,加深理解,学生互评,在评判中提高认识。美国教育家R·C·巴罗曾经说过:“我们在对我们的年轻人进行社会化教育时不让他们变得毫无批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培养他们以一种批判、理性和自由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繁衍与教育》)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是培养他们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4.感情真切,语言翔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有人说得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评价学生的出发点是对学生的真心关爱,翔实的评价语言加上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就如一位教师听完一个一年级小朋友朗读后,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竖起大拇指说:“真了不起,你读出了高兴、激动又自责的语气,老师都想读了。”
总之,优质高效的评价性语言,它能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具有调节功能;它能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中把握师生对话的方向,具有导向功能;它能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发言,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具有评定功能;它能在满腔热情的赞誉、鼓励中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具有激励功能。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的评价声中逐步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