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并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以及现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教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构建现代教育理念,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打造全面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地理知识是当今教学主流,也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地理知识来源于自然及生产生活,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高中教学应充分运用社会生活实例,使地理教学更生活化,更接地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获益者。
一、密切联系家乡实际,促进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密切联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家乡生活实际,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所学内容终身受用,加深对家乡的认知,树立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为一体。
例如,我在教学城市功能分区中如何合理地布局各功能区时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如果我们想购买房子,我们会考虑哪些内容呢?我让学生调查访问邻居、家长并结合自己的想法等,学生给出的答案基本上考虑了价格高低、交通便捷程度、环境、教育设施,卫生状况、安全、大小、格局、朝向、小区环境及离上班地距离远近、周围的配套等诸多方面。明确影响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距市中心的远近与交通的便捷程度, 如价格深受离市中心远近与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如此让学生既掌握书上的重要地理核心知识,又能明确其原理所在,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的目的。紧接着进行教学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落实所学知识,了解如何合理地布局各功能区,尤其是掌握影响各功能区区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又以厦门为例设置问题:
为何改革开放后厦门有不少工业往岛外迁移?为何2004年PX石化工业初定在海沧区却遭遇到厦门多数市民与厦门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最后不得不改址到漳州市的古雷镇?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何现在又重新选址到大小嶝之间?
这样的地理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离不开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能唤醒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树立起为家乡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学以致用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进行教学,使内容更加实用,更利于学生对地理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方法运用,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学以致用,多少年来“高分低能儿”遭受着世人的唾弃, 学习多年的知识进入社会后无实用,或与社会脱节,为此“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教育遭受严重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教师能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供学生进行研究, 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思、理论联系实际,感受终身受用的知识,那将是受教育者最大的收获,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例如当前旅游已成为许多人假期休闲的主要方式,高山峡谷景观无疑是许多人首要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注意观察:如河流的不同河段、山区河谷地区、淤积物颗粒大小、峡谷形状;平原地区淤积物、主要淤积点、凹凸岸流速快慢、泥沙主要淤积地在哪等, 并借此思考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分布规律,延伸知识如要修建港口要建在哪岸,要建房子又建在哪边可有效避免地基掏空所的危险。这样学生既能在玩中学到知识,又能从中构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地理知识体系,得出建房子为了避免地基掏空必须建在凸岸处;而修港口,为了顺利地通航,必须建在凹岸处,这样可以避免因泥沙淤积而影响通航等。这样既能巩固地理知识体系,又能很好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及地理核心素养。
三、充分联系自然生活,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人与自然协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环境观、正确资源观、生态观已日渐被世人所重视,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前景,而地理这门与自然、环境、资源、生态密切相关的学科更是承载让学生形成正确环境观与资源观的责任与使命。汤国荣老师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科本质的东西,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学科固有的特性,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地理知识、地理技能、满足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养。
1.联系自然
和谐社会倡导构建科学发展观,联系自然的方法就是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地理实际进行有效的讲解。如讲人地协调发展时引用案例: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对比,尽管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比1954年少,但洪水位和流量却普遍高于1954年, 有360千米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其原因是中上游植被破坏导致中下游泥沙淤积, 河床变浅,以及人们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才造成了1998年高水位与高流量的灾情,给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明确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为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环境问题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赋予了地理教育新的方向与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人地协调观,始终牢记珍惜和合理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2.联系生活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多方位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活动,充分挖掘家乡生产和生活实际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他们的地理发散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夯实地理知识;有效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感受学习的真谛及意义,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季风环流时,我设计了如下活动:厦门地区大部分房子的朝向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厦门中山路一带的古建筑为何普遍留骑楼廊道?通过让学生调查访问,不仅让学生明确理解了冬夏季风风向特点,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冬夏季风的特点趋利避害,房子朝南既满足冬暖夏凉的宜居条件,同时冬季也能得到更多的光照,这样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得出冬夏季风的特点,也能对前面所学阳光直射点的移动及位置有更深的认识。同时敬重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爱乡情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人地协调。如房子朝南——是由于冬季风是偏北风,这样房屋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而夏季风却是偏南风,这样夏季风易吹向室内,确保冬暖夏凉的宜居环境;同时,朝南能够保证冬季室内的光照条件等。
贴近生活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丰富的体验积累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学生的认知、生活经历为契机,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學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改善生活的能力,成为学好地理终身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张彩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2):76-78.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构建现代教育理念,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打造全面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地理知识是当今教学主流,也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地理知识来源于自然及生产生活,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高中教学应充分运用社会生活实例,使地理教学更生活化,更接地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获益者。
一、密切联系家乡实际,促进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密切联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家乡生活实际,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受所学内容终身受用,加深对家乡的认知,树立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为一体。
例如,我在教学城市功能分区中如何合理地布局各功能区时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如果我们想购买房子,我们会考虑哪些内容呢?我让学生调查访问邻居、家长并结合自己的想法等,学生给出的答案基本上考虑了价格高低、交通便捷程度、环境、教育设施,卫生状况、安全、大小、格局、朝向、小区环境及离上班地距离远近、周围的配套等诸多方面。明确影响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距市中心的远近与交通的便捷程度, 如价格深受离市中心远近与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如此让学生既掌握书上的重要地理核心知识,又能明确其原理所在,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的目的。紧接着进行教学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落实所学知识,了解如何合理地布局各功能区,尤其是掌握影响各功能区区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又以厦门为例设置问题:
为何改革开放后厦门有不少工业往岛外迁移?为何2004年PX石化工业初定在海沧区却遭遇到厦门多数市民与厦门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最后不得不改址到漳州市的古雷镇?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何现在又重新选址到大小嶝之间?
这样的地理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离不开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能唤醒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树立起为家乡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二、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学以致用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进行教学,使内容更加实用,更利于学生对地理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方法运用,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学以致用,多少年来“高分低能儿”遭受着世人的唾弃, 学习多年的知识进入社会后无实用,或与社会脱节,为此“读书无用论”的盛行,使教育遭受严重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教师能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供学生进行研究, 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思、理论联系实际,感受终身受用的知识,那将是受教育者最大的收获,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例如当前旅游已成为许多人假期休闲的主要方式,高山峡谷景观无疑是许多人首要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注意观察:如河流的不同河段、山区河谷地区、淤积物颗粒大小、峡谷形状;平原地区淤积物、主要淤积点、凹凸岸流速快慢、泥沙主要淤积地在哪等, 并借此思考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分布规律,延伸知识如要修建港口要建在哪岸,要建房子又建在哪边可有效避免地基掏空所的危险。这样学生既能在玩中学到知识,又能从中构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地理知识体系,得出建房子为了避免地基掏空必须建在凸岸处;而修港口,为了顺利地通航,必须建在凹岸处,这样可以避免因泥沙淤积而影响通航等。这样既能巩固地理知识体系,又能很好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及地理核心素养。
三、充分联系自然生活,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人与自然协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环境观、正确资源观、生态观已日渐被世人所重视,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前景,而地理这门与自然、环境、资源、生态密切相关的学科更是承载让学生形成正确环境观与资源观的责任与使命。汤国荣老师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科本质的东西,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学科固有的特性,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地理知识、地理技能、满足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养。
1.联系自然
和谐社会倡导构建科学发展观,联系自然的方法就是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地理实际进行有效的讲解。如讲人地协调发展时引用案例: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对比,尽管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比1954年少,但洪水位和流量却普遍高于1954年, 有360千米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其原因是中上游植被破坏导致中下游泥沙淤积, 河床变浅,以及人们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才造成了1998年高水位与高流量的灾情,给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明确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为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环境问题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赋予了地理教育新的方向与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人地协调观,始终牢记珍惜和合理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2.联系生活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多方位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活动,充分挖掘家乡生产和生活实际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他们的地理发散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夯实地理知识;有效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感受学习的真谛及意义,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季风环流时,我设计了如下活动:厦门地区大部分房子的朝向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厦门中山路一带的古建筑为何普遍留骑楼廊道?通过让学生调查访问,不仅让学生明确理解了冬夏季风风向特点,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冬夏季风的特点趋利避害,房子朝南既满足冬暖夏凉的宜居条件,同时冬季也能得到更多的光照,这样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得出冬夏季风的特点,也能对前面所学阳光直射点的移动及位置有更深的认识。同时敬重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爱乡情感,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人地协调。如房子朝南——是由于冬季风是偏北风,这样房屋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小,而夏季风却是偏南风,这样夏季风易吹向室内,确保冬暖夏凉的宜居环境;同时,朝南能够保证冬季室内的光照条件等。
贴近生活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丰富的体验积累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学生的认知、生活经历为契机,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學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改善生活的能力,成为学好地理终身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张彩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