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陇南马铃薯产业在栽培模式、种植规模、科技研究对马铃薯产业的贡献、马铃薯产品加工、转化等6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从自然因素、栽培品种、种植方式、加工、销售等8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对陇南马铃薯产业发展从创新思维模式,建立马铃薯专家系统,加强培训提高从业者的劳动素质,加强与市场内外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合作,及创新经销公司,创新产品结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创建有机食品品牌等10个方面提出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前瞻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成效;问题;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马铃薯以其耐贫瘠、高产稳产、粮菜并用、营养丰富、抗灾减灾、加工链长而做为陇南市首批特色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历经十多年的打造,生产面积稳步增加,种植模式不断完善,加工工艺不断改进,销售网络不断拓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层面的产业格局。为陇南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马铃薯产业取得的重要成效
1.1确立“四大”栽培模式,实现马铃薯周年生产与供应陇南市从南至北跨亚热带、温带两个气候区,受山大沟深、海拔差异等地形、地貌的影响,境内气候呈多样化分布,确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按其播种期确立的“春播早熟栽培模式”2~3月份开始播种,6~7月份收获上市;“春播一作栽培模式”3月下旬至4月中旬开始播种,9~10月份收获;“夏播复种栽培模式”冬小麦收获后复种一季马铃薯,6月下旬~7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冬播早熟栽培模式”11月~12月播种,第2年5月收获上市,成为全省马铃薯生产的独特模式。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9.2万公顷以上,两江一水冬播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0.5万公顷以上。
1.2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1世纪以来“陇南市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体系”,“陇南市抗旱栽培技术体系”,“夏播复种防控技术体系”,“陇南市马铃薯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陇南市马铃薯品种优化布局方案”,“ 宕薯5号、宕薯6号两个地方性优良品种育成” “旱作马铃薯膜际栽培技术”和“马铃薯膜际立体抗旱栽培技术”等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取得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马铃薯生产水平。
1.3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已有加工企业40多家,加工大户2000多户,加工淀粉、粉条、粉丝为主的个体加工厂遍布城乡,涌现出100多个加工专业村,年产初级加工产品5万吨以上,不但解决了部分马铃薯销售问题和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他们的产品打入外地市场,提高了陇南知名度。
1.4政府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多年来陇南市一直把马铃薯栽培作为“富民工程”项目大力支持,并作为特色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每年马铃薯收购季节金融部门提供了近亿元流动资金,几家大型加工企业被列为地方财政支柱企业,有些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部门也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以工代赈”、“退耕还林马铃薯后续产业”、“马铃薯增效工程”、“马铃薯良种补助”等项目的不断实施,使马铃薯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 存在的问题
2.1自然灾害仍然是制约马铃薯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陇南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易引发干旱、冰雹、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为制约马铃薯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2.2优质、高产、抗病的专用型品种仍然缺乏陇南市冬播春播早熟品种以LK99为主,单产较高,但生育期较长,上市较晚,市场价较低。外引早熟品种上市早,但病害严重,抗逆性较差,单产不高,大中薯率、商品率较低,缺乏适应陇南山区栽培的早熟(生育期90天左右)、薯形整齐、芽眼浅、表皮光滑、白皮白肉的地方优良品种。中晚熟品种虽有宕薯5号、6号,但快繁推广困难较大一时很难普及。特殊专用型品种更加缺乏,是造成市场单一,销路不畅的根本原因。
2.3种植方式单一陇南市农业技术部门曾根据各地气候特点总结出了许多栽培模式,但缺乏统一分类指导,没有根据品种、用途、土地条件采用有针对性的栽培方法。如炸片薯要求薯块直径4~8cm,种植密度应大一些;炸条要求薯块整齐个头大,则种植密度应小一些,采用大垄、中耕培厚土;菜用薯要求薯形大而整齐,淀粉含量适中,肥料配施中氮素应稍多;淀粉加工薯要芽眼浅、淀粉含量高,产量高,则要求大垄密度稍小,肥料配施中提高钾肥比例;种薯繁殖要求多结薯、结小薯,则密度宜大,多层培土增加结薯数量。
2.4加工水平低,加工量有限加工企业大都以淀粉为主,大型企业设计规模大,但加工量不足设计量的20%,中小企业虽能满负荷加工,但所产淀粉品质很难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效益不显著,加工链条短,增值空间十分有限。
3 实现马铃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创新思维模式,提高认识水平马铃薯产业是陇南市首先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历经15年的培育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已经具备。通过专家系统将成果收集整理完善,分区指导。首先应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是个较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科技创新成本较高,代价昂贵,尤其是没有项目支持而必须进行的试验研究,创新成果代价更高,如宕昌县马铃薯开发中心宕薯5号、6号两个品种,历经12年,从选组合到走完育种程序,育种者个人投资16万多元,成果鉴定还要花费上万元,旱作技术创新成果“旱作马铃薯膜际栽培技术”、“马铃薯膜际立体抗旱栽培技术”历经3年,创新试验研究者个人投资2万多元,才完成成果鉴定。一项创新成果应得到 广泛应用,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从业者可能受益最少。故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应有高度充分的认识,创新机制,激励和支持产业开展创新研究,尤其支持基础性研究和无项目支持的创新研究,形成开展创新研究的长效机制,为产业开发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产业永葆活力。
3.2建立马铃薯产业专家系统利用北京农林科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提供的农林专家开发平台paid4.0,进行二次开发后设计建立陇南市马铃薯产业开发专家系统,建立种薯、栽培、加工、市场运作等典型示范应用基点和集成体系,与产业区乡镇村计算机联网,从业人员可直接通过专家系统选择优化方案、技术体系、栽培品种、病虫防治、运销渠道、市场信息、工艺流程、产品结构等等,也可根据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家系统的网络咨询,专家在线答疑,找出解决方案与办法,经过生产实践验证的实际有效方案与管理经验,再充实和完善专家系统。
3.3创新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甘肃省宕昌县马铃薯开发中心针对马铃薯相对药材比较效益低的现实,设计试研取得的“马铃薯膜际立体抗旱栽培技术”成果,是在膜际栽培的基础上引入固氮养地作物蚕豆,建立马铃薯蚕豆立体栽培模式。据试验表明,在667m2产鲜薯2500kg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增收200kg蚕豆,667m2平均增收800元,马铃薯蚕豆立体栽培667m2纯收益突破2000元,与黄芪、当归、大黄等药材作物纯收益相当,投工投劳较少、市场平稳,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并且建立了薯药轮作倒茬的长效耕作制度,有利于薯药均衡增产。不难看出陇南山区马铃薯深度开发首先是高效栽培模式的创新开发,立体栽培模式将引领马铃薯产业开发潮流。
3.4促进加工企业创新产品结构,延长加工链条加工使企业受益、种植户受益、消费者得益。马铃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石油、纺织等工业生产之中。加工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终端淀粉产品,如变性淀粉、预糊化淀粉、胶连淀粉、解支淀粉;生产马铃薯全粉,以全粉为原料开发营养全面的挂面、方便面、方便粉丝等产品,实现多级加工多级增值,产业利润最大化。引导企业建基地,形成“企业 基地 农户”稳定的联合体,把农民大田生产变成企业的第一车间,增加农民受益。
3.5创建“有机食品”品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陇南马铃薯产业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创建品牌与国内国际接轨,实现陇南马铃薯产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成效;问题;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马铃薯以其耐贫瘠、高产稳产、粮菜并用、营养丰富、抗灾减灾、加工链长而做为陇南市首批特色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历经十多年的打造,生产面积稳步增加,种植模式不断完善,加工工艺不断改进,销售网络不断拓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层面的产业格局。为陇南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马铃薯产业取得的重要成效
1.1确立“四大”栽培模式,实现马铃薯周年生产与供应陇南市从南至北跨亚热带、温带两个气候区,受山大沟深、海拔差异等地形、地貌的影响,境内气候呈多样化分布,确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按其播种期确立的“春播早熟栽培模式”2~3月份开始播种,6~7月份收获上市;“春播一作栽培模式”3月下旬至4月中旬开始播种,9~10月份收获;“夏播复种栽培模式”冬小麦收获后复种一季马铃薯,6月下旬~7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冬播早熟栽培模式”11月~12月播种,第2年5月收获上市,成为全省马铃薯生产的独特模式。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9.2万公顷以上,两江一水冬播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0.5万公顷以上。
1.2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1世纪以来“陇南市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体系”,“陇南市抗旱栽培技术体系”,“夏播复种防控技术体系”,“陇南市马铃薯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陇南市马铃薯品种优化布局方案”,“ 宕薯5号、宕薯6号两个地方性优良品种育成” “旱作马铃薯膜际栽培技术”和“马铃薯膜际立体抗旱栽培技术”等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取得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马铃薯生产水平。
1.3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已有加工企业40多家,加工大户2000多户,加工淀粉、粉条、粉丝为主的个体加工厂遍布城乡,涌现出100多个加工专业村,年产初级加工产品5万吨以上,不但解决了部分马铃薯销售问题和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他们的产品打入外地市场,提高了陇南知名度。
1.4政府重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多年来陇南市一直把马铃薯栽培作为“富民工程”项目大力支持,并作为特色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每年马铃薯收购季节金融部门提供了近亿元流动资金,几家大型加工企业被列为地方财政支柱企业,有些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部门也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以工代赈”、“退耕还林马铃薯后续产业”、“马铃薯增效工程”、“马铃薯良种补助”等项目的不断实施,使马铃薯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 存在的问题
2.1自然灾害仍然是制约马铃薯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陇南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易引发干旱、冰雹、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为制约马铃薯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2.2优质、高产、抗病的专用型品种仍然缺乏陇南市冬播春播早熟品种以LK99为主,单产较高,但生育期较长,上市较晚,市场价较低。外引早熟品种上市早,但病害严重,抗逆性较差,单产不高,大中薯率、商品率较低,缺乏适应陇南山区栽培的早熟(生育期90天左右)、薯形整齐、芽眼浅、表皮光滑、白皮白肉的地方优良品种。中晚熟品种虽有宕薯5号、6号,但快繁推广困难较大一时很难普及。特殊专用型品种更加缺乏,是造成市场单一,销路不畅的根本原因。
2.3种植方式单一陇南市农业技术部门曾根据各地气候特点总结出了许多栽培模式,但缺乏统一分类指导,没有根据品种、用途、土地条件采用有针对性的栽培方法。如炸片薯要求薯块直径4~8cm,种植密度应大一些;炸条要求薯块整齐个头大,则种植密度应小一些,采用大垄、中耕培厚土;菜用薯要求薯形大而整齐,淀粉含量适中,肥料配施中氮素应稍多;淀粉加工薯要芽眼浅、淀粉含量高,产量高,则要求大垄密度稍小,肥料配施中提高钾肥比例;种薯繁殖要求多结薯、结小薯,则密度宜大,多层培土增加结薯数量。
2.4加工水平低,加工量有限加工企业大都以淀粉为主,大型企业设计规模大,但加工量不足设计量的20%,中小企业虽能满负荷加工,但所产淀粉品质很难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效益不显著,加工链条短,增值空间十分有限。
3 实现马铃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创新思维模式,提高认识水平马铃薯产业是陇南市首先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历经15年的培育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已经具备。通过专家系统将成果收集整理完善,分区指导。首先应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是个较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科技创新成本较高,代价昂贵,尤其是没有项目支持而必须进行的试验研究,创新成果代价更高,如宕昌县马铃薯开发中心宕薯5号、6号两个品种,历经12年,从选组合到走完育种程序,育种者个人投资16万多元,成果鉴定还要花费上万元,旱作技术创新成果“旱作马铃薯膜际栽培技术”、“马铃薯膜际立体抗旱栽培技术”历经3年,创新试验研究者个人投资2万多元,才完成成果鉴定。一项创新成果应得到 广泛应用,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从业者可能受益最少。故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应有高度充分的认识,创新机制,激励和支持产业开展创新研究,尤其支持基础性研究和无项目支持的创新研究,形成开展创新研究的长效机制,为产业开发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产业永葆活力。
3.2建立马铃薯产业专家系统利用北京农林科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提供的农林专家开发平台paid4.0,进行二次开发后设计建立陇南市马铃薯产业开发专家系统,建立种薯、栽培、加工、市场运作等典型示范应用基点和集成体系,与产业区乡镇村计算机联网,从业人员可直接通过专家系统选择优化方案、技术体系、栽培品种、病虫防治、运销渠道、市场信息、工艺流程、产品结构等等,也可根据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家系统的网络咨询,专家在线答疑,找出解决方案与办法,经过生产实践验证的实际有效方案与管理经验,再充实和完善专家系统。
3.3创新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甘肃省宕昌县马铃薯开发中心针对马铃薯相对药材比较效益低的现实,设计试研取得的“马铃薯膜际立体抗旱栽培技术”成果,是在膜际栽培的基础上引入固氮养地作物蚕豆,建立马铃薯蚕豆立体栽培模式。据试验表明,在667m2产鲜薯2500kg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增收200kg蚕豆,667m2平均增收800元,马铃薯蚕豆立体栽培667m2纯收益突破2000元,与黄芪、当归、大黄等药材作物纯收益相当,投工投劳较少、市场平稳,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并且建立了薯药轮作倒茬的长效耕作制度,有利于薯药均衡增产。不难看出陇南山区马铃薯深度开发首先是高效栽培模式的创新开发,立体栽培模式将引领马铃薯产业开发潮流。
3.4促进加工企业创新产品结构,延长加工链条加工使企业受益、种植户受益、消费者得益。马铃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石油、纺织等工业生产之中。加工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终端淀粉产品,如变性淀粉、预糊化淀粉、胶连淀粉、解支淀粉;生产马铃薯全粉,以全粉为原料开发营养全面的挂面、方便面、方便粉丝等产品,实现多级加工多级增值,产业利润最大化。引导企业建基地,形成“企业 基地 农户”稳定的联合体,把农民大田生产变成企业的第一车间,增加农民受益。
3.5创建“有机食品”品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陇南马铃薯产业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创建品牌与国内国际接轨,实现陇南马铃薯产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