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柯 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北京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在现在和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就能掌握先进制造技术,从而掌握市场,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自主创新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之源。要达到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首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和引领首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腾飞。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制造业面前的重要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技术引进和模仿。通过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我国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有力结合,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但是,这种产业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一方面,造成了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养成了惰性,对国外技术有严重的依赖性,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大量出口,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猛增。据2005年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仅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装备、70%的数控机床、95%医疗装备都依赖进口。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而我国却在50%以上。但是,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和相应的政治格局调攫使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遇到多种困难和限制。要想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4%(1980—2006年)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2005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迅速成长,其中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出口贸易中,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的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我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产权积累有限,再加上缺乏核心技术,从而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积累起一批适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同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所以,自主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重大的科技需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自主创新不仅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首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
当前,在北京市各行业中,制造业仍然对北京的整体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势头非常好。但距离中央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人员投入不均衡,汽车制造业明显偏低。在北京市的制造业中,各行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分布很不均衡,其中以汽车制造业科技人员投入偏低最为明显。由于北京汽车制造业在近年来始终延续着依赖技术引进的发展道路,多数企业为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吉普、北京现代,合作方式多以“外方出技术、中方出资金”为主,而在合资企业内部,核心技术的控制权都掌握在外方手中,中方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可言另一方面,北京本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十分匮乏,这就进一步导致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赖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车制造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2、科技经费投入有一定规模,但强度不高。北京市制造业各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有一定规模,但投资与经济规模相比较,企业投资能力均不强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实验发展上,不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企业自筹经费能力较强,其他渠道经费的筹集能力有待提高。
3、各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差异较大。以北京市微电子行业为例,与其他制造业企业相比,微电子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机构的外部支出,有数据显示,北京微电子企业用于对国外机构的支出比重已经超过了75%,这既反映出北京微电子业企业不仅仅是在生产销售环节与国外企业合作,在技术开发上也越来越多地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实现了对国外技术资源的利用。相比之下,北京汽车制造业企业在科技活动经费上的支出就显得较为欠缺,整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在2005年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只占制造业全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31%,无论是对国外机构的科技经费支出,还是对国内科研机构的研发支出,都无法与北京市制造业其他各主要行业相比,这与汽车制造业对国外技术依赖性过强有相当的关系,同时,企业自身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也需要不断加强,这又在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北京汽车制造业急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观点。
4、高技术发明专利有待提高。当前,国际上一般以专利和高技术贸易作为基本评价体系,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专利统计数据是国际间进行科技实力评价、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和评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而言,分析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据尤为必要。某一高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是反映该领域技术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越多,说明这个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越活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北京要发展现代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在现在和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谁就能掌握先进制造技术,从而掌握市场,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自主创新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之源。要达到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首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和引领首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腾飞。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制造业面前的重要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技术引进和模仿。通过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我国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有力结合,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但是,这种产业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一方面,造成了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养成了惰性,对国外技术有严重的依赖性,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大量出口,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猛增。据2005年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仅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装备、70%的数控机床、95%医疗装备都依赖进口。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而我国却在50%以上。但是,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和相应的政治格局调攫使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遇到多种困难和限制。要想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4%(1980—2006年)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2005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迅速成长,其中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出口贸易中,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的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我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产权积累有限,再加上缺乏核心技术,从而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积累起一批适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同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的重点就是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所以,自主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
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重大的科技需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自主创新不仅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首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
当前,在北京市各行业中,制造业仍然对北京的整体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势头非常好。但距离中央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人员投入不均衡,汽车制造业明显偏低。在北京市的制造业中,各行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分布很不均衡,其中以汽车制造业科技人员投入偏低最为明显。由于北京汽车制造业在近年来始终延续着依赖技术引进的发展道路,多数企业为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吉普、北京现代,合作方式多以“外方出技术、中方出资金”为主,而在合资企业内部,核心技术的控制权都掌握在外方手中,中方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可言另一方面,北京本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十分匮乏,这就进一步导致企业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赖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车制造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2、科技经费投入有一定规模,但强度不高。北京市制造业各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有一定规模,但投资与经济规模相比较,企业投资能力均不强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实验发展上,不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企业自筹经费能力较强,其他渠道经费的筹集能力有待提高。
3、各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差异较大。以北京市微电子行业为例,与其他制造业企业相比,微电子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机构的外部支出,有数据显示,北京微电子企业用于对国外机构的支出比重已经超过了75%,这既反映出北京微电子业企业不仅仅是在生产销售环节与国外企业合作,在技术开发上也越来越多地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实现了对国外技术资源的利用。相比之下,北京汽车制造业企业在科技活动经费上的支出就显得较为欠缺,整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在2005年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只占制造业全行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31%,无论是对国外机构的科技经费支出,还是对国内科研机构的研发支出,都无法与北京市制造业其他各主要行业相比,这与汽车制造业对国外技术依赖性过强有相当的关系,同时,企业自身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也需要不断加强,这又在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北京汽车制造业急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观点。
4、高技术发明专利有待提高。当前,国际上一般以专利和高技术贸易作为基本评价体系,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专利统计数据是国际间进行科技实力评价、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和评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而言,分析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据尤为必要。某一高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是反映该领域技术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越多,说明这个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