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皮肤病,以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堤状角质嵴围绕的皮损为特征,最近我们首次定位了弥漫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基因。
【机 构】
:
中南大学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皮肤病,以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堤状角质嵴围绕的皮损为特征,最近我们首次定位了弥漫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基因。
其他文献
特应性皮炎(AD)与遗传相关,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为遗传、免疫、屏障机能障碍和精神生理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采用药物、光疗或气候疗法。在死海的DMZ诊所,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AD患者采取气候疗法,成功率超过90%,因此着手对这一疗法进行人口统计学和费用-效果评价。材料和方法:共1718例患者,其中成人(>16岁)1548例,儿童(2~
为了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的白介素-10(IL-10)是否下调抗原提呈功能,作者检测了在有或无抗IL-10抗体存在、有或无IL-12存在时SLE患者PBMC对同种抗原的反应,并与健康对照者对同种抗原的反应进行比较.患者与方法:14例SLE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其病情活动性积分(SLEDAI)均≥1.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取得对照者和SLE患者PBM
在系统性药物光敏反应的诊断中,光斑贴试验很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其原因可能是斑贴药物不易透入表皮,因而有作者提出可采用光抓痕试验进行辅助诊断。该研究在系统性药物光变态反应患者中同时进行了光斑贴试验和光抓痕试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15例患者(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63岁)被明确诊断为系统性药物光敏反应,通过最近用药史分析可疑致敏药物,将药物片剂或胶囊内容物碾碎,用水稀释至浓度为20%.在患者背部未受
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急性带状疱疹后的并发症,属于慢性神经性痛.其发病机理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有关,如初级传入伤害感受神经元的异常冲动,周围神经干炎症、中枢突触再生、中枢致敏.由于临床治疗困难,已受到临床较多的关注.
许多皮肤病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关,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CV)、迟发型皮肤卟啉症(PCT)和扁平苔藓(LP)。HCV属于RNA病毒,其基因序列具有多样性,导致全世界范围内HCV慢性感染一的发病率很高。
羟脲(hydroxyurea)是一种治疗顽固性银屑病安全而有效的药物。现报告1例长期使用羟脲而出现皮肌炎样发疹和下肢溃疡的患者。患者为81岁女性,患有严重的慢性斑块型银屑病,对常规外用药和口服阿维A及MTX均反应不佳,于1992年12月给予羟脲治疗。入院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开始用量为500mg,每日2次,逐渐增至500mg,每日3次,共4个月,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并维持在500mg,每日2次或3次
匐行疹是一种皮肤寄生虫病,特征为皮肤的匐行损害,好发于热带和亚热带等湿热地区.由于国际间旅行和商业的频繁往来,其它地区发病明显增多.诊断匐行疹主要靠病史,活检极难查到虫体,血液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及IgE增高.匐行疹常在1~6个月自行消失,但对其剧烈瘙痒、幼虫移行的不适感及可能并发症如感染、变态反应、劳尔弗勒综合征等仍需治疗以缩短病程.传统疗法有冷冻治疗,局部外用噻苯达唑、2%666霜、25%驱蛔灵
入选的26例LE患者(光敏性SLE和SCLE各7例、非光敏性SLE5例和DLE7例)诊断均依据临床、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标准。患者3周内未接受系统治疗,每例取2份标本:1份取自暴露部位(手背);另1份为非暴露部位(臀部),其中有4例患者的2份标本取自不同的时间。
趋化因子可分为4个亚家族,不同的趋化因子作用的靶细胞各不相同.趋化因子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与趋化因子共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介素-8、α-生长相关癌基因、γ-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因子、γ-干扰素诱导蛋白、活化后可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并可能分泌的因子的表达均与正常人不同,它们趋化各种炎性细胞、T细胞至皮损局部,白介素-8、α-生长相关癌基因还作用于角质形
曾经认为在弥漫性硬皮病的患者中,内脏器官系统受累与病程呈线性关系.然而,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该研究检测具弥漫性皮肤硬化的系统性硬皮病,其发生严重器官受损的时间及自然病程.选择1972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期间在匹茨堡大学就诊的弥漫性硬皮病患者,观察器官严重受损的程度.器官严重受累的判断标准:①肾脏:恶性动脉高压和(或)急进性肾衰和(或)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新出现的高血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