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则言顺,述准则文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k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议论文写作中,“名”可以理解为文章的核心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文章说理的起点。我们的思维、认识离不开概念,如果文章有一个确切的、精彩的界定,就能保证立论的准确与深刻,同时也为自己下文的铺展定下一个明确的基调。那么,何谓“概念界定”?按照一般解释,就是指为某个确切的概念下定义,为某个概念定量地划分定义范围。在议论文写作中,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大多比较概括、抽象,所以写作时对核心词语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解释”。解释就是选择角度,就是缩小范围,就是明确内涵,就是阐述剖析。
  一、内涵直接揭示法
  直接揭示概念内涵,首先思考概念厘定的向度:如表层义与深层义、具象义与抽象义、常规义与别解义、模糊义与具体义、词典义与语境义、本义与引申义。然后,从概念的性质、特征、成因、功用或组成等角度诠释,写出自己对概念独特理解的厘定方式。如:
  “人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关系也许不可证明,但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却是意义重大”,周国平口中这个“更高的自我”便可理解为“自我价值的探求”,是成长的要义所在。是的,所谓的成长确乎不独指肉体的伸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成长的关键词从来都在于思维的开拓、内涵的提升、精神的丰沛、能力的增强,而绝不只是年龄的增长。
  例段核心概念是“成长”,成长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长大、长大成人,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分析了“成长”不独指浅层的肉体的生长,更在于“思维的开拓、内涵的提升、精神的丰沛、能力的增强”这一深刻内涵。我们可以比对“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长大,更要在心智上成长,走向成熟”的表达,这句的表达较空泛,而例段中的界定方式,表达出“心智成长”的具体内容,把“成长”的年龄的增长的表层义和精神层面的深层义表达出来,点出了基本特征,点明了论述的范围及作用,寥寥二三十字,直截了当,清楚醒目,写明了自己对“成长”的认识,也为后文的论证明确了方向。
  二、意义拆分诠释法
  拆分阐释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拆成单个的字,再将拆开的字分别组成新的词语,从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当今时代,“追星”、“拜金”等词仿佛呈现出崇拜这一概念,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然而,当你冷静地置身事外,却悲哀地发现看似“崇拜”的假面下是荒芜的广漠——崇拜之风似乎已悄然偏离了。在我看来,崇拜,是崇尚与奉拜,崇尚一种巍然风气、至高理念,奉拜一位能人异士、才俊伟人……
  拆解分析“崇”与“拜”这两个字,崇拜理解为崇尚与奉拜。“拜”,古时表恭敬的礼节,又叫拜手,《礼记》有言:“拜,服也。”因而带有崇敬、心悦诚服之意。这样的拆分清晰明确地指出崇拜的本质,这种方法能较鲜明地突出核心词的特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内涵揭示法”。紧接着对崇拜的对象进行诠释:“崇尚一种巍然风气、至高理念,奉拜一位能人异士、才俊伟人。”使得核心词有领属范围,使得下文的论述更有针对性。
  三、辨析比较深挖法
  意义辨析阐释法是把核心概念与其相似概念进行区分,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如:
  崇拜,不是缺少了一丝亲近的崇敬,也并非加上了狂热的膜拜,它应是心向往之,更尽力为之的一种身体力行,是一种行动上的积极向上,奋力靠拢。就像远古时期对神的崇拜引导了神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近现代对于宇宙的崇拜引导了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一样。当今的崇拜,理应引导的是信仰的建立与人生的规划。
  作者认为崇拜就是一种懂理性、有思想的行动文化,是行为上的积极向上,找到值得“崇拜”之处,因为“拜”,所以,心有所往并身体力行。运用“不是……而是……”这种整齐的句式,能壮气势、广文义,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议论文写作中,有时候单一地解说一个概念,不太容易充分展示其内涵与外延,而如果借助相反或相近的概念,通过比较辨析,让其优劣毕现、差别尽显,不仅能有效展开议论说理,而且能使论证更具有思辨色彩。
  四、生动事例阐释法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毕竟不同于严谨的学术论文,除了理性之外,还需要些文学性,如若文章中运用令人信服的事例,化虚为实,将核心词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起点,恰若幼鹰学飞的悬崖,若总在崖边踌躇而不迈进,则无所谓出发。起点之所以为起点,其终极意义便在于“出发”二字。茹科夫斯基曾规劝普希金,先仿前人文字以求稳妥,普希金却断然拒绝,回答:“我要艰难地走自己的路。”从一无所知的起点开始,烈于展风格,忠于坚守风格,终于如他所愿,立于俄国文学之巅。若普希金尾随前人陈调,惰于为自己寻找一个起点,恐怕世上便少了一位天才,而又多了一只饿死于崖邊的鹰。
  茹科夫斯基被公认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评价:“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也就没有普希金。”但茹科夫斯基由于脱离现实社会,沉浸于内心世界,其浪漫主义倾向带有保守性质。而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让大家看到了真实的社会,普希金就是站在悬崖上的那只鹰,这个例子具体地阐释出了“起点”的深层义。
  五、形象比喻阐释法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事物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巧喻而理至”。如:
  仰视那以悬崖为起点的幼鹰,展翅盘旋,优游似云,不禁惊叹:“这是出发!”起点,恰若幼鹰学飞的悬崖,若总在崖边踌躇而不迈进,则无所谓出发。起点之所以为起点,其终极意义便在于“出发”二字。其实,生命的起点并不止于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正如繁复优美的奏鸣曲,只有不断寻找起点,不断地推自己一把,生命的乐章才能如菡萏之绽,层层吐蕊,境境精彩。
  我们常常害怕站在新的起点,因为新起点意味着把之前的清零,意味着未来不可知。文章以悬崖为起点的幼鹰为喻,只有站在新的起点上才能在高空展翅,才能重塑此身。而奏鸣曲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的生命如若像奏鸣曲那样呈现多种可能性,才有新的盼望。这篇文章用比喻把“起点又意味着新的出发”的意思阐释得具体可感。
  议论文的核心概念阐释总体上分为理性阐释与形象阐释,具体地说,理性阐释可分为内涵阐释法、拆字阐释法、辨析阐释法;形象阐释可分为事例阐释法、比喻阐释法等。在基本掌握这几种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与思考,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名正言顺,述准文畅,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你的新意与深刻。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226500)
其他文献
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曾说:“作文时必须自己先想到种种人家要驳我的话,用难者曰一类的话一一驳去,能有几要点被我驳倒便好了……说一句话,即总须预备驳难,这叫做应敌。”这句话告诫学生,在分析推理中要有应敌意识。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与灵魂。而学会应敌与辩驳,是说理的至高要求。  那么,“敌”从何而来?结合下面语段,试述之。  做人一定要有个性,这样才会有自我的风格,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
期刊
“纲目”一词,“纲”指的是概要总则,“目”则指的是细则,这一词汇在生物学范围中最为常用,而笔者此时将其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关联在一起,并非是真的要对学生需要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门别类,而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再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会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中需要具备的整体意识,从而引导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提升他们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  一、关注体裁,透析文学作品的架构 
期刊
“阅读”和“研究”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又有区别:阅读首先关注的是个人体验,在共鸣中逐步触摸到文本的价值;研究则是按科学程序尽量排除非常个人化的情绪体验,提取具有共通性的要素,形成模式化的认知。语文特级教师倪江认为,没有阅读的研究不是真研究,没有研究的阅读也不是真阅读。诚然,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确实是“戴着镣铐起舞”,既要兼顾高考成绩的优劣,又得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正有所收获,在二者之间寻找
期刊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展开,在小说阅读教学和考查过程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题型已经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初露锋芒了。如: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鲁迅的经典小说《理水》,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为:“《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18年全国高考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阿城的小说《赵一曼女士》,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是:“小说中历史与现
期刊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说:“现代文学基本是个人的事,它要不是真实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就毫无价值。”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词条,即“个人的事”“真实表达”。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条联系在一起,不仅现代文学的写作变得明朗起来,现代文学文本阅读也变得明朗起来。可以说,只有从自身出发所谈及的事情才真正可靠,其思想情感才表现出一种经验性。而这些经验恰恰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情感思想的知觉。所以,
期刊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发布,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有利于突破单篇教学的狭小格局,进入广阔的全景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从整体阅读、深度阅读、鉴赏阅读、创造阅读四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谈一点体会。  一、整体阅读知人物  整体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课标》指出:“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
期刊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改变将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习惯,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与学习方法,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针对不同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可采取的方法则不必强求一致。比如对于《秋水》一文而言,教师应当注意到该文特点,采取可行性更高的自主思维启示策略。  《秋水》节选于《庄子》,整篇文章以设喻的形式试图讲明一个比较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易于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把本文等同于普通散
期刊
阅读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从头到尾地读,这种读法在面对大篇幅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失灵”。有效的阅读要找准“点”,所谓“点”即指阅读文章时所选择的切入点。有效的切入点,便是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最有力的支点,学生可围绕这一支点进行有方向性的阅读,这使学生消除了大篇幅文章閱读带来的迷茫。另外,找到阅读支点之后,学生能够从与文章相关某一问题切入,很快进入到文章的内核。教师可以从写作背景切入,认清文章内容的大致方向,还
期刊
论述类文本是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板块,它观点鲜明独到,结构严谨,体现出很强的缜密性,语言表达准确而富有逻辑性,能够有效引领学生辨析是非、美丑,是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有效资源,也是引领学生思维成长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的中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肤浅层面,教师机械地围绕文本结构、中心思想等传统要素进行文本解读,没有充分挖掘论述类文本资源,违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阅读教
期刊
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以批判性思维为特征、以认知结构对接为手段,促进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实现知识在新构情境中应用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单篇教学形式为主,碎片化知识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处于浅层学习阶段,不利于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正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一种突破,它将单元文本整合起来,以主题为抓手,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在单元文本之间建立起关联性,从而深度挖掘教材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