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數学教学过程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文章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简单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必要性,然后主要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措施提出了几点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体;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初中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教学。这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教师讲些什么,学生就记些什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完全由教师支配,没有自主参与、思考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灌输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学生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而且其对学习的主观体验、主观感悟非常低,对知识形成不了深刻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受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即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和需求,重视学生的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拓展学生的自主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兴趣依然是其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教学中的主体,使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因为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影响极大,只要学生能够在课堂导入环节产生学习兴趣,后续的教学工作都将更易开展。
2.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多数参考的是教学资料和自身的认知与经验,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主要是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的是同一标准、要求进行教学,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进步永远得不到体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有差异,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对他们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一部分数学基础知识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首先要求他们掌握关于勾股定理基本的概念、内容,能够将其复述出来,并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即可;而对一部分基础知识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要求他们应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对勾股定理进行灵活利用。在这样层次性的教学标准要求之下,所有学生的进步便都能够得到体现,有利于学生进入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有兴趣和动力的良性循环。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己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和控制,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主观的学习体验,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介绍,然后再让学生以4~6个人为一小组,结合教材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等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在一旁加强观察、指导和点拨即可,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探究,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主体性,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点教学措施,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多肯定和表扬学生,满足他们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以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具有信心和动力。
[1]金文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137-138.
[2]王 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15-119.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体;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初中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教学。这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教师讲些什么,学生就记些什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完全由教师支配,没有自主参与、思考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灌输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学生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而且其对学习的主观体验、主观感悟非常低,对知识形成不了深刻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受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即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和需求,重视学生的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拓展学生的自主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从初中学生的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兴趣依然是其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教学中的主体,使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提高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因为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影响极大,只要学生能够在课堂导入环节产生学习兴趣,后续的教学工作都将更易开展。
2.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多数参考的是教学资料和自身的认知与经验,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主要是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的是同一标准、要求进行教学,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进步永远得不到体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有差异,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对他们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一部分数学基础知识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首先要求他们掌握关于勾股定理基本的概念、内容,能够将其复述出来,并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即可;而对一部分基础知识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要求他们应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对勾股定理进行灵活利用。在这样层次性的教学标准要求之下,所有学生的进步便都能够得到体现,有利于学生进入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有兴趣和动力的良性循环。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己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和控制,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主观的学习体验,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介绍,然后再让学生以4~6个人为一小组,结合教材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等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在一旁加强观察、指导和点拨即可,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探究,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三、结语
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主体性,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点教学措施,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多肯定和表扬学生,满足他们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以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具有信心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金文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137-138.
[2]王 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