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但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变革和进步受益于“开放”,而且,中国未来30年实现民族复兴的努力也须臾离不开“开放”这个关键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7日在出席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APEC组织峰会时提出,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推动形成亚太地区政策协调、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发展格局。恰好一个月前,他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近期,中外瞩目的上海浦东自由贸易区,正式名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在上海浦东正式挂牌。与之相呼应,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岛等开放试点工作也在协调推进。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从西到东,从领导人的主旨讲话到实验区的出台,人们发现,引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一轮升级版的开放格局已呈轮廓。
回顾中国过往30多年的进步历程,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变革和进步的两个主旋律、关键词。对于“改革”,政、商、学界精英和社会一直关注有加。而对于另一个关键词“开放”,我们更应给予同样的关注和鼓呼。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今天取得的天翻地覆的变革和进步当然源自“改革”——对旧的、僵化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生产关系的改革。同样,也受益与30年前我们的前辈充满自信、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对外开放。没有开放,我们今天的进步和成就,举凡经济的、社会的、思想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是中国走向开放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末,邓小平主导了中国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前苏联实现了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他们一辈人的努力,让我们受益至今。
回顾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凡是执政党、人民能以一个自信、开放的心态对待外部世界,我们的发展就比较稳定、健康。反之,我们就会固步自封、僵化、甚至走向倒退。上个世纪的60年代,当我们既与美国西欧又与苏联东欧等国际社会进入全面对抗的时候,国内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政治、社会的扭曲、疯狂,甚至走向了濒临崩溃边缘的文革十年浩劫。历史发展的逻辑就是这样的冷峻无情。
197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是在“西学东渐”之后国人再一次“睁眼看世界”,并且汲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在当时的世界格局里,中国显然是特殊的,但中国的发展所遵循的开放原则却是普世的。通过开放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后迫使国企进行改革,接着市场竞争导入优胜劣汰,中国经济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30多年过去,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一个新起点来体味“开放”这个关键词,背景、内涵都和过去有着很大的变化和不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人群撕裂以及国际合作之外的竞争和制衡,使得一些人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加复杂的分析和看法。部分持极端民族主义观点的精英中,对外交往中的“阴谋论”解读更主导了他们的思考。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是“老子天下第二”了,没必要向国际社会学习了,倒是他们应该来“朝觐天朝”了。无论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观点还是固步自封的无厘头自满,虽然在当今中国只在少部分人中拥有市场,但是,任其滥觞,必然会成为未来中国进步的思想和文化障碍,破坏实现民族复兴的努力。
相信,“开放”这个关键词对当今和未来中国的重要性,执政党和社会主流有着更加理性的认知和共识。初露端倪的中国新一轮的变革,正是以“开放”为突破口,拉动、倒逼中国经济整体的改革。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但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变革和进步受益于“开放”,而且,中国未来30年实现民族复兴的努力也须臾离不开“开放”这个关键词。
这个“开放”,就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学习、合作。这个“开放”,就是有心胸、有气魄,拥抱、学习全人类先进的经济、文化、思想财富。这个“开放”,就是要在互利共赢的格局下,融入国际社会,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健康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
未来的改革何处去?这是中国面临的大问题。尽管围绕这个问题争议甚多,但进一步开放是必然的方向。一方面,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可能会有更多的地方争取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这样的地方竞争有可能会带来新的改革动力;另一方面,自贸区与世界更紧密和自由的联系,也有助于中国的企业进一步走出去和外国企业走进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能促使企业提高效率。
进一步开放,需要继续躬身自问克服封闭心态。中国改革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开放原则是必须坚持的。
改革尚未功成,开放更需坚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7日在出席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APEC组织峰会时提出,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推动形成亚太地区政策协调、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发展格局。恰好一个月前,他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近期,中外瞩目的上海浦东自由贸易区,正式名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在上海浦东正式挂牌。与之相呼应,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岛等开放试点工作也在协调推进。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从西到东,从领导人的主旨讲话到实验区的出台,人们发现,引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一轮升级版的开放格局已呈轮廓。
回顾中国过往30多年的进步历程,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变革和进步的两个主旋律、关键词。对于“改革”,政、商、学界精英和社会一直关注有加。而对于另一个关键词“开放”,我们更应给予同样的关注和鼓呼。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今天取得的天翻地覆的变革和进步当然源自“改革”——对旧的、僵化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生产关系的改革。同样,也受益与30年前我们的前辈充满自信、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对外开放。没有开放,我们今天的进步和成就,举凡经济的、社会的、思想的、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是中国走向开放的思考者和践行者。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末,邓小平主导了中国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前苏联实现了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他们一辈人的努力,让我们受益至今。
回顾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凡是执政党、人民能以一个自信、开放的心态对待外部世界,我们的发展就比较稳定、健康。反之,我们就会固步自封、僵化、甚至走向倒退。上个世纪的60年代,当我们既与美国西欧又与苏联东欧等国际社会进入全面对抗的时候,国内随之而来的就是经济、政治、社会的扭曲、疯狂,甚至走向了濒临崩溃边缘的文革十年浩劫。历史发展的逻辑就是这样的冷峻无情。
1978年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是在“西学东渐”之后国人再一次“睁眼看世界”,并且汲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在当时的世界格局里,中国显然是特殊的,但中国的发展所遵循的开放原则却是普世的。通过开放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后迫使国企进行改革,接着市场竞争导入优胜劣汰,中国经济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30多年过去,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一个新起点来体味“开放”这个关键词,背景、内涵都和过去有着很大的变化和不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人群撕裂以及国际合作之外的竞争和制衡,使得一些人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加复杂的分析和看法。部分持极端民族主义观点的精英中,对外交往中的“阴谋论”解读更主导了他们的思考。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是“老子天下第二”了,没必要向国际社会学习了,倒是他们应该来“朝觐天朝”了。无论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观点还是固步自封的无厘头自满,虽然在当今中国只在少部分人中拥有市场,但是,任其滥觞,必然会成为未来中国进步的思想和文化障碍,破坏实现民族复兴的努力。
相信,“开放”这个关键词对当今和未来中国的重要性,执政党和社会主流有着更加理性的认知和共识。初露端倪的中国新一轮的变革,正是以“开放”为突破口,拉动、倒逼中国经济整体的改革。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但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变革和进步受益于“开放”,而且,中国未来30年实现民族复兴的努力也须臾离不开“开放”这个关键词。
这个“开放”,就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学习、合作。这个“开放”,就是有心胸、有气魄,拥抱、学习全人类先进的经济、文化、思想财富。这个“开放”,就是要在互利共赢的格局下,融入国际社会,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健康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
未来的改革何处去?这是中国面临的大问题。尽管围绕这个问题争议甚多,但进一步开放是必然的方向。一方面,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可能会有更多的地方争取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这样的地方竞争有可能会带来新的改革动力;另一方面,自贸区与世界更紧密和自由的联系,也有助于中国的企业进一步走出去和外国企业走进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能促使企业提高效率。
进一步开放,需要继续躬身自问克服封闭心态。中国改革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开放原则是必须坚持的。
改革尚未功成,开放更需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