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截至2020年7月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已导致全球超过1700万人感染,但其传播途径仍存在争议.呼吸道是病毒飞沫的重要来源,研究飞沫在呼吸道的沉积规
【机 构】
: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杭州310027;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91;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杭州310058;树兰(杭州)医院,杭州310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20年7月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已导致全球超过1700万人感染,但其传播途径仍存在争议.呼吸道是病毒飞沫的重要来源,研究飞沫在呼吸道的沉积规律有助于明确它们的产生位置及不同粒径飞沫在新冠传播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构建了人体呼吸道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的方法研究了30 L/min(正常呼吸)、60 L/min(说话)和180 L/min(咳嗽)等稳态呼气工况下,由咽、喉和气管等病灶位置释放的飞沫的沉积规律.结果表明,咽、喉连接部位释放并能逃逸到体外的飞沫最大粒径是20 μm(30 L/min)或10 μm(60~180 L/rmin),声带或气管底部对应的临界粒径都是7μm(30 L/min)、5μm(60 L/min)或3μm(180 L/min);由于喉部射流的存在,喉部和咽、喉连接部位是最重要的飞沫沉积位置,鼻腔对小粒径飞沫的沉积也有重要作用.口腔可产生直径数百微米的飞沫,但口腔并非病灶,这些飞沫携带病原体量很少,新冠肺炎患者发病前期有上呼吸道症状时,由病灶释放并能逃逸到体外的病毒飞沫临界粒径是20 μm;当上呼吸道症状消失、以下呼吸道症状为主时,临界粒径降为7 μm.需进一步研究真实呼气瞬态工况下的飞沫沉积规律,以明确携带病毒的呼吸飞沫的临界粒径.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社会性恐慌导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和有类似症状的患者涌向医院,尤其是发热门诊.此外,还有部分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到医院其他科室就诊.疫情初期,由于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物资储备不足及防护意识不到位,部分医护人员被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医院内环境,减少医院内近距离人际接触频率,防止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本研究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为例,基于二氧
迄今为止,银河系内发现的约20颗恒星级黑洞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物质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若黑洞的X射线辐射低于望远镜探测极限,人们仍可以通过监测伴星的视向运动来发现黑
人类互动的神经生理本质是个体脑与脑之间的相互关联,脑-脑耦合及脑间同步正是这种相互关联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超扫描能够揭示以往单脑研究无法揭示的信息,在
水生漂浮植物浮萍隶属于天南星科,共5个属,36个种,其中的芜萍属是世界上最小的开花植物.浮萍个体微小(大小约0.5 mm~1.5 cm)、结构简单(仅由叶状体和假根组成)、无性繁殖快(约
作为一种新型的超短极紫外/软X射线相干光源,阿秒脉冲推动了物质科学的新发展.它使得人们可以深入物质内部,对各种原子尺度的微观过程,以电子运动的自然时间尺度(1 as~10-18s)
随着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缺的日益加剧,新型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成为了全人类的迫切需求.水蒸发诱导发电是最近发现的从环境热能驱动的水蒸发过程中捕获能量的新方式,由于其吸
玛姆象科是象型类两个基本分支之一.然而由于发现材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欧亚大陆玛姆象类的解剖学特征及系统演化所知甚少.来自甘肃临夏盆地老沟地点的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
硝酸锂(LiNO3)作为锂硫(Li-S)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对其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新的实验方案,对LiNO3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新的理解.该实验方案
宇宙时空的加速膨胀是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探索其背后的物理机制是当前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关键科学任务.在此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1)如何从海量观测数据
银河系至少是目前唯一能够获得单个恒星三维空间和运动信息的星系,这使得它成为我们得以详细研究的最重要的星系.更好地了解银河系的组成及其演化在星系天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