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使得数学活动经验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相比,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也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是动态的、隐性的和个人化的。但是,从整体意义上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合理运用数学技能,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载体,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有益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与过程性目标建立联系,认识基本活动经验的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过程性目标的形成。就数学学科而言,过程性目标更多地指向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过程性目标和内容实现的主要标志就是学生形成活动经验。学生在经历相关的数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探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过程性目标的体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有效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和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逐步积累。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数学课堂上的“拼一拼”“做一做”等动手实践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经验只是教学的起点,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究、同学交流等过程中反思、抽象、概括等,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数学活动,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二、依靠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促进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
数学活动是指伴随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而设计的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数据搜集与处理、问题反思与建构等。数学知识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而是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产生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创设好的情境,提供好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的设计与相应的知识技能有关,但其目的不只是为了完成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数学素养与活动经验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多方面的数学活动,积累活动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可以设计低年级学生参与的购物活动,让学生算算同一件商品不同购买方法所需的费用。可以设计让中年段学生参与的旅行计划制定活动,根据旅游目的地和时间、如何租车船等问题,展开认真调查、计算不同方案所需的费用,制订合理的旅游计划。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测、验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认识相关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且积累了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研究的经验,而这些就是数学素养的形成和积累。
除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数学知识的探索、数学建模的设计与组织、数学探究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教不会的,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在实践中感悟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形成并积累起来 。
三、持续不断地参与探究,促进基本活动经验的数学化
数学活动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数学活动经验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是具有数学目标的学习活动的结果。只有思维的深度介入,才使其具有数学意义。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小学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在上小学之前,他们已经遇到许多数学,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但由于孩子们的这些经验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之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例如“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教学中,很多教学教师会设计“摸球游戏”。摸球游戏前的预测尤为必要,不少学生认为:球的个数相等,游戏规则公平,游戏的结果摸到两种球的个数也应该是相等的。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认识到:公平只是可能性相同,机会均等,摸球的结果并不一定每次都一样多。活动之后对于数据的分析既关注各组数据内部的比较,又得提示学生可以从各组数据汇总的角度去分析,这是一种分析方法上的引领,这些对于提升思维含量,使得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连续性地参与探究更有助于学生基本经验的数学化,有益于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二、三学段分别用了3个相似的例子说明如何设计和组织有关的活动。第一学段活动要求是,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第二学段是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第三学段则是比较自己班级与别的班级同学的身高狀况。这几个例子的设计,一方面让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内容的深入,用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例子,使学生体会数据搜集整理的过程;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获得数学信息、整理与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到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主要是从现实的问题中产生的,具有现实意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积淀。西方一位教育学者说过:“教育是所有东西都遗忘了后留下来的。”学生在经历了中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后,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可能是留给他们最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这是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沈阳市皇姑区童晖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
一、与过程性目标建立联系,认识基本活动经验的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过程性目标的形成。就数学学科而言,过程性目标更多地指向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过程性目标和内容实现的主要标志就是学生形成活动经验。学生在经历相关的数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探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是过程性目标的体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有效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和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逐步积累。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数学课堂上的“拼一拼”“做一做”等动手实践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经验只是教学的起点,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究、同学交流等过程中反思、抽象、概括等,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数学活动,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二、依靠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促进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
数学活动是指伴随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而设计的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数据搜集与处理、问题反思与建构等。数学知识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而是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产生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核心是创设好的情境,提供好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的设计与相应的知识技能有关,但其目的不只是为了完成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数学素养与活动经验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多方面的数学活动,积累活动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可以设计低年级学生参与的购物活动,让学生算算同一件商品不同购买方法所需的费用。可以设计让中年段学生参与的旅行计划制定活动,根据旅游目的地和时间、如何租车船等问题,展开认真调查、计算不同方案所需的费用,制订合理的旅游计划。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测、验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认识相关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且积累了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研究的经验,而这些就是数学素养的形成和积累。
除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数学知识的探索、数学建模的设计与组织、数学探究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教不会的,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在实践中感悟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晶,只有在不断的“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形成并积累起来 。
三、持续不断地参与探究,促进基本活动经验的数学化
数学活动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数学活动经验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是具有数学目标的学习活动的结果。只有思维的深度介入,才使其具有数学意义。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小学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在上小学之前,他们已经遇到许多数学,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但由于孩子们的这些经验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之数学化,进行经验提升,以生成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例如“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教学中,很多教学教师会设计“摸球游戏”。摸球游戏前的预测尤为必要,不少学生认为:球的个数相等,游戏规则公平,游戏的结果摸到两种球的个数也应该是相等的。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认识到:公平只是可能性相同,机会均等,摸球的结果并不一定每次都一样多。活动之后对于数据的分析既关注各组数据内部的比较,又得提示学生可以从各组数据汇总的角度去分析,这是一种分析方法上的引领,这些对于提升思维含量,使得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连续性地参与探究更有助于学生基本经验的数学化,有益于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二、三学段分别用了3个相似的例子说明如何设计和组织有关的活动。第一学段活动要求是,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第二学段是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第三学段则是比较自己班级与别的班级同学的身高狀况。这几个例子的设计,一方面让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内容的深入,用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例子,使学生体会数据搜集整理的过程;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获得数学信息、整理与分析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到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主要是从现实的问题中产生的,具有现实意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积淀。西方一位教育学者说过:“教育是所有东西都遗忘了后留下来的。”学生在经历了中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后,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可能是留给他们最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这是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沈阳市皇姑区童晖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