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读懂学生”是最重要的能力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世界教育峰会对645位世界各国教育专家进行了调查——“2030年的学校”,为教育界提供了他们对未来教育的认知,比如:2030年,个人能力将备受推崇;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课程内容将变得个性化以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而每一条认知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性的关键词:个性化学习。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读懂学生”必然成为未来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能力,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和发展规律,为每个孩子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
  读懂学生,就需要开展科学的研究,了解学生认知、思维、身心等发展的现状和规律,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育。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策略去读懂学生呢?
  定点观课更容易引领教师由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体
  实践中发现,引导教师做研究,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展开深入的研究,是帮助教师读懂学生的切入口。
  如何真实地了解学生?老师们尝试使用定点观课表进行教研。定点观课表使教师观课议课的视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具体地关注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点观课表谁来设计?有什么内容?怎样使用?从下面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启发:
  有一位老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实践时,在连续几次的开放日上,有学生家长反映“请老师关注不上课不发言的孩子”。这位老师没有急于去解决问题,而是很理性地选择了先走进孩子的世界,去了解情况。她很想知道,看起来热闹的课堂,究竟是哪些孩子不发言?而发言的那些孩子,他们的状况又是怎样的?于是,老师自己设计了定点观课表,邀请了11位同事,走近她班上的11个小组,记录孩子们发言的次数及内容。统计结果又一次让大家震惊:把所有孩子在组内以及班上发言的次数全部加起来,一节课竟然有300多次,而发言次数最多的小组有40多次。参与研究的十一位老师和家长们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没想到,小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的发言机会竟然如此可观。
  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每组的2号发言人都是发言最少的,几乎被边缘化了,正是家长们口中的“不发言的孩子”。2号发言人其实是能力仅次于组长的同学,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发言呢?经过分析老师们发现,原来是不合理的发言机制造成的。找到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再来解决它就不是难题了。
  从故事中我们看出,定点观课具有这样几个要素:一定有明确的目的,因此观课表由授课教师自己设计;一定是基于孩子的,因此具体到关注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位组员;一定是客观的,因此要求观课者做详细的记录,再通过数据汇总,从中发现问题,而不是任由观课者主动随意地发表感受。
  定点观课改变的不仅是老师们观课的习惯,更促使老师们的研究视角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关于发言的这次研究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段时间阅读老师们写的文章,出现了很多关于发言的话题,包括《孩子为什么害怕发言?》《从发言看学习》《关于规则的两点思考》等。我们发现,原来研究孩子其实是老师的天性,是老师们本就很感兴趣的事情,只不过学校需要营造一种场域,使老师们能够走进研究孩子的这扇大门里。
  通过“追问”可促进教师养成寻找真问题的习惯
  教师要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意识,和善于追问、思考的良好习惯,其中追问是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尝试把“追问”设置为教研活动的核心环节。希望老师们关注的点能够越来越小,每次能够聚焦孩子学习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研究。比如,当遇到了“部分孩子不参与合作”这个难题,学校便引导老师们运用十字因果图这个思维工具,从老师、自己、同伴、家长等多方面去反思孩子为什么不参与合作,也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情绪、学习方法这样的维度去反思,寻找背后的原因。通过深入反思,仅关于“孩子为什么不参与合作”这一个问题,老师们就反思出了几十种原因,接下来再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找到相对应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
  老师们一旦养成了追问的习惯,面对孩子们的问题,他一定不再被表面现象所惑,而是会走进孩子寻找背后的真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孩子们改善学习过程。时间越长,读懂孩子的能力就越强。
  墨墨同学进入四年级后连续几次小测试的成绩都不理想,家长很生气:“肯定是你学习不认真……”孩子很委屈。进行过“追问练习”的语文老师没有简单地“想当然”,而是通过反复跟孩子聊天、观察孩子作业情况,并请她跟同水平的同学一起使用計时器做抄写测试,最终发现,原来,墨墨考不好是因为书写速度太慢,导致每次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而她之所以速度慢,是因为她过于追求完美,字写得稍微不好看就会擦掉;而孩子过于追求完美的性格,可能跟家长对她过于严格的要求有关。找到了原因,老师帮孩子一起制定了一系列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同时也跟家长进行了沟通。一个多月后,孩子的书写速度明显上升,成绩也提上来了,墨墨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看,以家长的逻辑,考不好学不好,肯定是因为不认真。但真的是这样吗?考不好,除了不认真,可能还会有很多原因,而导致墨墨考不好的原因,是我们谁都没想到的“书写速度”,这是一个看起来太小的点,小到我们会忽略它。墨墨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懂得追问的老师,遇到了一个愿意走近她,了解她和真正帮助她的老师。
  当老师们慢慢获得读懂孩子的能力,他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去反思背后的原因,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变化,慢慢就会拥有更下位更敏感的儿童视角,变得“眼中有人”。
  通过“情境体验”能使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看问题
  情境体验是一种很棒的研究方式——为了感同身受地了解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正在研究合作学习的老师们,将一整个学期例会的“研究在线”环节,变成模拟的课堂,把自己作为学生,体验从分组、建组到合作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怎样的解决方式才是真正对孩子们有用的”……这些过程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在玩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孩子,把会议室当成教室,把会议的过程当成模拟的课堂,一学期下来,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老师们都体验到了,也感受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作用于真实的课堂当中,最终受益的是孩子。   “课堂切片研究”及时帮助教师修正对儿童的认知
  为了更深入、更真实地走进孩子,老师们也进行课堂切片的研究。科研处或是研究项目组,会带着摄像机、手机到课堂,录下孩子們学习中最真实的片段。在全校例会时,主持人抛出话题,让老师们先猜测孩子们可能出现的行为,可能发生的状况,然后再将真实的镜头回放给大家,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孩子们的世界,这样老师们就能获得“修正自己对孩子们的认知”的机会。
  我们在镜头对准课堂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小组组长管理能力特别强,她能够带领自己的组员很深入地展开学习。课下,我们对她进行了采访,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三年级孩子,竟然说出了十多种培养组长的方法,包括角色互换、定点培训、每周反思……每一种方法都有效,都是她自己摸索出来的。不仅如此,她还有帮助组员提高学习绩效的12种方法。当这个视频在例会上播出后,老师们都惊呆了:一直以为孩子只是孩子,什么都要老师教她才会,可是没想到,孩子身上有那么大的能量和智慧。说实话,她的这些管理方法,是很多老师们都没有想到的。
  这个孩子的表现,让老师们感到汗颜。他们意识到,自己太不了解孩子们了,太小看孩子们了。于是有更多的老师们,更多的研究小组,带着手机走进课堂,走进小组,走进孩子。老师们果然发现孩子们有很多好的管理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他们帮孩子们把这些方法梳理出来,分享给更多人,孩子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学习的氛围也越来越浓,效果越来越好。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但是内驱力怎么来?我们认为,只有教师变得更专业,他才会有持续生长的动力。然而,怎样才能变得更专业?有专家指出:研究儿童才是老师的第一专业。这句话我们非常认同,能读懂孩子的老师,才是真正专业的老师。
  实践证明,当老师们学着去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时候,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课堂上孩子们不再被“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有更丰富多元的学习方式出现在教室里,应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是面向群体的大一统,而更多转向每一个重要的个体;孩子对自我的悦纳感越来越强,因为他们正被老师“看见”并获得真正的帮助;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正在突飞猛进,学校整体的学业成绩不断上升,师生的成就感、幸福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教师正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生长力——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对教育本身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每一点状况越来越敏感。
  我们认为,走进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换位体验、课堂回放等过程,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学习现状和身心发展规律,了解每个孩子学习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找到成长过程中真正的痛点和节点,才是教师走向专业最重要的过程,更是教师帮助孩子适应未来发展的首要职责。因此,“读懂学生”,是未来教师最重要的能力!
  (作者系王昌胜“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骨干)
其他文献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坚持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支点和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突破口,提出“在活动中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思路,提炼出“体验—探究—实践”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模式,使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道德观念,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养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行为习惯,为创建绿水青山新武汉做出积极贡献。  体验生态,树立绿色生态的意识  生态文明教育仅靠说教显然无法让学
期刊
在我蹒跚学步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嘹亮吹响.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我,回望这段峥嵘岁月,不知不觉间,竟是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当阳教育的沧桑巨变.rn村办小学“散学”记rn1984
期刊
教师、教材、教具统称为“教育中的三大基本条件”。黑板是最基本的教具,在我38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历了木制黑板、水泥黑板、毛玻璃黑板、电子白板、液晶触摸式一体机智能式黑板。黑板伴随我的教育生涯,见证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和教育的巨变。也见证着教师教育理念转变。  1981年9月,我当上了一名教师,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任教,当时的黑板是请木工将几块木板拼装在一起,上竹销,刨平,在左右两边各安一个木腿,木板上刷
期刊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主体与动力源泉。在推进区域教育走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构区域教师发展“3T”模式,在助推区域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教师发展的“3T”模式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师发展“3T”模式是在全局发展视域下,针对两个片区(武汉开发区片区和汉南片区)师资队伍建设的痛点及难点问题,集
期刊
十堰市张湾区通过补充数量、培养能力、保障待遇,补齐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短板,实现了乡村教育质量的大提高,为张湾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乡村教师供给“足”起来。教师招聘补充新鲜血液。根据“退一补一,空岗补齐”政策,建立起乡村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近三年,张湾区招聘教师共计 160人。按照张湾区“新招聘教师原则上应当先安排到乡镇学校工作一个聘期(3-5年)”的要求,新聘教师全部分配到乡村学校任
期刊
如今,农村学校面临着一些问题。在新时代,如何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姚集小学在不断思考中前行。  新时代需新的育人理念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农村教育质量转型的关键。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认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让学生真正个性化地发展。  让“育人”教育引导教学。学科教育指向的核心应是“育人”。在这一点上,学科之间没有差别,学科教师之间应通力合作,共同为帮助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适合
期刊
浙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但融资渠道相较于其他性质的企业较少,对银行的贷款、民间融资依存度高,互保、联保贷款曾被认为是企业融资的创新之举,在保持银行一定的信贷风险水平下,解决了
桃李三千树,春风六十年.rn1958年,坐落在老虎头山下、青山湖畔的黄石市第七中学在一片牛棚和烂泥塘中起步,教室仅8间,教职工6人,招收初一新生2个班共83人.2018年9月1日,这所
期刊
韩国自1992年4月第一家孵化器诞生以来,其孵化器发展历经13年,数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289家孵化器,4020家孵化企业,2万多名孵化企业员工.
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数字网络和计算设备促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arry&Fulmer,2004)。相比于面对面交流,电脑为中介的沟通方式(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具有更多的优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性地使用电脑或手机上各式各样的电子应用软件,使之适应自己的需求,并利用先进技术来促进沟通并寻求相互影响(Barry&Fulmer,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