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创新,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实施路径。本研究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深度融合,实施“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和优化,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分工协作的结构化师资团队,建设精品在线教学资源,促进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产业行业发展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的制度试点工作”[1]。2019 年 4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启动实施了该项工作。截至2020年底,先后共实施了四批472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完成了三批试点院校遴选,上千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几百所企业评价组织都积极参与了该项工作,参与试点学生超过300万人,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各院校积极对接1 + X 证书制度,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与评价模式改革。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培养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本研究基于1+X制度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 “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 + X” 证书制度从形式上来讲是指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能拿到1张毕业证书和多项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但其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达到基本专业能力即学校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具有多项职业技能能力即社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而不是等到学生顶岗、实习或工作的时候进行岗位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及时将产业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和新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3]。“1+X”证书制度中的1毕业证书是基础,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补充、强化和拓展,二者在实施过程中相互补充、融入、衔接转换,体现了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融合,即“书证融通”。毕业证书的组织评价方是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组织评价方是企业,从人才培养主体的角度实现了校企合作。
3 “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有助于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的领域还停留在项目支持、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帮助建设实训基地或提供合作设施等方面,很少涉及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1+X”证书制度下,充分调动了企业社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职业人,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实施路径。“1+X”证书制度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职业工作任务进行深度融合,无论是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还是“三教”改革都可以基于“1+X”证书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多职业技能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提高产业对人才链的高质量供给。改变了企业参与范围窄、积极主动性不高的问题。
3.2有利于丰富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建设
“1+X”证书制度下,基于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标准,按照“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的思路,将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工作领域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中,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顺序,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任务,抓取技能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校企共同开发在线精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涵盖了岗位工作技能点,满足在校生、职业培训对象等不同层次在校和社会学习者、教育者对资源的需求。并根据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及时更新学习资源,能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3 有利于推动三教改革
“1+X”证书制度是“三教”改革的助推器。在“1+X”的引领下,推进了教师技能的提升,实现了校企教师的分工協作的模块化教学,推动了教材内容的更新,实现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形态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推进了考核结果的刚性化,实现了以学生学习物化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改革[4]。
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 构建“四方联动、五元共融”的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1+X”Web前端开发初、中级证书,政府、学校、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四方联动,构建“职场型专业、模块化课程、精品化资源、结构化团队、过程性评价”五元共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通过政府监督培训评价组织、引导企业、调控学校,校、企、培训评价组织的深度合作,实现“岗证对接、课证融合、工学结合、教培一体、多元评价”的“书证融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依据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增加实验(实训)、实践课时的比例,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校企协同中心项目、技能大赛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将“1+X”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中级)所需要的技能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学期融入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证书的基本技能点,第二学期融入初级证书职业核心技能点,第三年学期融入中级证书职业核心技能点,第四年学期进行企业项目实战,第五年学期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试和顶岗实习,第六学期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如图2所示。 4.2 构建“书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按照“一条主线”,“二个岗位”、“三个等级”“、四种能力”的“1234”思路进行整合序化。“一条主线”是指以Web前端开发行业为核心,在课程体系中融入“1+X”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知识技能考核体系,突出证书对应Web前端开发工程师、Web服务器开发工程师两个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三个等级”体现证书初级、中级、高级的三个层次。其中,证书初级对应校外3+2贯通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中级为高职本专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高级为高职本专业学生的拓展目标。四种能力强调对学生职业基本能力,从业能力(职业素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书证融通”的“双平台+双模块”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双平台指素质教育平台、专业群共享平台,双模块指专业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平台和模块内包括必选课和选修课,如图3所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采用纵横双向组织,纵向主要采用工作过程的思路,提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岗位(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和Web服务器端开发工程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设计核心课程,并对课程进行分类。横向从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拓展能力四个角度,初、中、高级职业等级证书对应岗位(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三个层次多层次等级和类别分析,设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模块”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4.3 打造分工协作的结构化师资团队
依据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培训要求,融合行业企业资源,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按照“教师个体知识能力,教师团队知识能力,分工协作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四个层次构建校企分工协作的结构化教师团队。校企分工合作的结构化师资团队将按照课程的模块内容和难易程度分工承担教学和项目管理职责,力求每位教师专注于学科内的专项模块,打造“专、精、深”的教练型教师[5]。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形成目标一致的专兼职教师合作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指导、分工协作、交流分享的互动中,彼此赋能、相互促进,促进校内教师技能提升,工程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4.4 建设精品在线教学资源
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基于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要求和岗位的真实业务流程,“系统化、结构化、颗粒化”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和资源,以基本技能点为单位构建微课,PPT、测验等电子资源。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培训人员在线学习的需求。并基于平台的线上数据统计、学习者的反馈及Web前端开发行业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资源。
4.5改革多元评价方式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下,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性评价中,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化为每周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学生分组完成的可观、可测、可检的Web项目作品物化成果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主要依据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级别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包套图.1+x证书制度背景下书证融通式人才培养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1,9(01):12-14.
[2]王艳,胡兴福.1+X证书制度下建设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22):178-180.
[3]李为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1):185-187.
[4]冯娜.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路径[J].山东教育(高教),2020(11):41-43.
[5]李月峰.“1+X”证书制度下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与重构探索——以软件技术“Web前端开发”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8):134-135+150.
基金項目:
中国电子劳动学会2020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Ciel2020038);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年重点课题(ZJXH2020Z03)。
课题: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课题,学分制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编号:XJG201705011)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的制度试点工作”[1]。2019 年 4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启动实施了该项工作。截至2020年底,先后共实施了四批472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完成了三批试点院校遴选,上千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几百所企业评价组织都积极参与了该项工作,参与试点学生超过300万人,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各院校积极对接1 + X 证书制度,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与评价模式改革。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培养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本研究基于1+X制度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 “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 + X” 证书制度从形式上来讲是指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能拿到1张毕业证书和多项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但其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达到基本专业能力即学校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具有多项职业技能能力即社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而不是等到学生顶岗、实习或工作的时候进行岗位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及时将产业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和新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3]。“1+X”证书制度中的1毕业证书是基础,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补充、强化和拓展,二者在实施过程中相互补充、融入、衔接转换,体现了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融合,即“书证融通”。毕业证书的组织评价方是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组织评价方是企业,从人才培养主体的角度实现了校企合作。
3 “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有助于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的领域还停留在项目支持、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帮助建设实训基地或提供合作设施等方面,很少涉及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1+X”证书制度下,充分调动了企业社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为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职业人,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实施路径。“1+X”证书制度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职业工作任务进行深度融合,无论是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还是“三教”改革都可以基于“1+X”证书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多职业技能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提高产业对人才链的高质量供给。改变了企业参与范围窄、积极主动性不高的问题。
3.2有利于丰富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建设
“1+X”证书制度下,基于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标准,按照“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的思路,将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工作领域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中,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顺序,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学习任务,抓取技能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校企共同开发在线精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涵盖了岗位工作技能点,满足在校生、职业培训对象等不同层次在校和社会学习者、教育者对资源的需求。并根据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及时更新学习资源,能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3 有利于推动三教改革
“1+X”证书制度是“三教”改革的助推器。在“1+X”的引领下,推进了教师技能的提升,实现了校企教师的分工協作的模块化教学,推动了教材内容的更新,实现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形态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推进了考核结果的刚性化,实现了以学生学习物化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改革[4]。
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 构建“四方联动、五元共融”的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1+X”Web前端开发初、中级证书,政府、学校、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四方联动,构建“职场型专业、模块化课程、精品化资源、结构化团队、过程性评价”五元共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通过政府监督培训评价组织、引导企业、调控学校,校、企、培训评价组织的深度合作,实现“岗证对接、课证融合、工学结合、教培一体、多元评价”的“书证融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依据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增加实验(实训)、实践课时的比例,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校企协同中心项目、技能大赛社团、创新创业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将“1+X”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中级)所需要的技能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学期融入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证书的基本技能点,第二学期融入初级证书职业核心技能点,第三年学期融入中级证书职业核心技能点,第四年学期进行企业项目实战,第五年学期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试和顶岗实习,第六学期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如图2所示。 4.2 构建“书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按照“一条主线”,“二个岗位”、“三个等级”“、四种能力”的“1234”思路进行整合序化。“一条主线”是指以Web前端开发行业为核心,在课程体系中融入“1+X”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知识技能考核体系,突出证书对应Web前端开发工程师、Web服务器开发工程师两个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三个等级”体现证书初级、中级、高级的三个层次。其中,证书初级对应校外3+2贯通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中级为高职本专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高级为高职本专业学生的拓展目标。四种能力强调对学生职业基本能力,从业能力(职业素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书证融通”的“双平台+双模块”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双平台指素质教育平台、专业群共享平台,双模块指专业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平台和模块内包括必选课和选修课,如图3所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采用纵横双向组织,纵向主要采用工作过程的思路,提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岗位(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和Web服务器端开发工程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设计核心课程,并对课程进行分类。横向从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拓展能力四个角度,初、中、高级职业等级证书对应岗位(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三个层次多层次等级和类别分析,设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模块”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4.3 打造分工协作的结构化师资团队
依据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培训要求,融合行业企业资源,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按照“教师个体知识能力,教师团队知识能力,分工协作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四个层次构建校企分工协作的结构化教师团队。校企分工合作的结构化师资团队将按照课程的模块内容和难易程度分工承担教学和项目管理职责,力求每位教师专注于学科内的专项模块,打造“专、精、深”的教练型教师[5]。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形成目标一致的专兼职教师合作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指导、分工协作、交流分享的互动中,彼此赋能、相互促进,促进校内教师技能提升,工程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4.4 建设精品在线教学资源
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要求,基于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要求和岗位的真实业务流程,“系统化、结构化、颗粒化”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和资源,以基本技能点为单位构建微课,PPT、测验等电子资源。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培训人员在线学习的需求。并基于平台的线上数据统计、学习者的反馈及Web前端开发行业的新要求及时更新资源。
4.5改革多元评价方式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下,评价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性评价中,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化为每周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学生分组完成的可观、可测、可检的Web项目作品物化成果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主要依据Web前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级别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包套图.1+x证书制度背景下书证融通式人才培养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1,9(01):12-14.
[2]王艳,胡兴福.1+X证书制度下建设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22):178-180.
[3]李为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1):185-187.
[4]冯娜.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路径[J].山东教育(高教),2020(11):41-43.
[5]李月峰.“1+X”证书制度下专业课程体系融合与重构探索——以软件技术“Web前端开发”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8):134-135+150.
基金項目:
中国电子劳动学会2020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Ciel2020038);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年重点课题(ZJXH2020Z03)。
课题: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课题,学分制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编号:XJG2017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