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食管癌手术96例,其中42例实施全静脉营养,54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术后并发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全静脉组(P<0.05)。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在两组中分别是18.5%、1.85%、3.70%和38.1%、11.91%、16.7%,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其相比于全静脉营养组可改善胃肠功能恢复及降低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食管癌;肠内营养;全静脉营养;术后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89-02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的典型临床症状,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呈消瘦外观,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态。手术创伤以及术后禁食,患者易出现负氮平衡,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其肠道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受损,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切口延迟愈合,影响术后的预后[1]。食管癌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我院选取96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室行右胸腹正中两切口行食管癌切除,经胸内吻合的患者96例。术后按营养支持的不同方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54例,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59.6岁;全静脉营养组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41~77岁,平均61.2岁。术后病理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
1.2 营养管、营养剂及方法
肠内营养组我们采用空肠营养管,术中在距屈式韧带30cm处空肠置入空肠营养管约40cm。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温生理盐水250mL滴入后,配置好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针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营养即的量,2~3d增加至需要量,约2000~3000mL。静脉营养组,术后第1天给予标准的3L袋配方,按35kCal/(kg·d)计算出全静脉营养量。两组在术后第7天开始进流质,第10天进半流质,第13天开始恢复正常普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及术后理化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统计学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比较
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静脉营养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发生率相比静脉营养组明显低(P<0.05),见表1。
2.2 食管癌术后恢复情况及理化指标优于静脉营养组
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比静脉营养组短,术后第7天理化指标均比静脉营养组接近正常值,见表2。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长期因摄入营养不足及恶性肿瘤消耗等原因,常常导致营养不良。同时手术后机体的分解代谢增加,及长时间的禁食使术后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所以对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的营养状况是否改善,直接关系到术后恢复情况。因食管的解剖特点,胃代食管对心肺的影响,术后容易发生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充分的营养支持是食管癌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研究表明,在创伤后早期,其小肠功能虽会受到影响,但是其肠蠕动及吸收功能并未因此停止,国外多学者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即术后6~12h就存在小肠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3]。早期肠内营养可对肠黏膜可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合成代谢,并刺激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从而保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4]。因此24h后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和符合生理变化的,这为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提供了强硬的理论依据。
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感染并发症,原因可能使是通过输入营养剂后,刺激肠道,使肠道血流增加,从而使肝内循环增加,从而对肝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起到保护的作用。小肠的淋巴组织最丰富,其黏膜内的集合淋巴组织中含有丰富的T淋巴细胞及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小肠黏膜中的T、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向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通过淋巴管,流入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参与全身各器官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与全静脉组相比,肠内营养费用低,经济、安全、方便,易于管理,风险低;肠内营养的缺点:当给予肠内营养剂滴速过快或者过凉示,患者常常会腹部不适感,并可引起腹胀、腹泻[5]等胃肠道表现,给予缓慢滴速,并调整合适的浓度,并用加温器加温后,胃肠症状基本可得到缓解,可以有效地改善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下床时间缩短,使得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对患者带来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简单易行、符合生理特点的优点。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促进胃肠道功能,又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是食管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法。并能减少了住院时间,并降低了住院费用,肠内营养基本可取代价格昂贵、并发症较多的全静脉营养。
[参考文献]
[1] 张宇.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46-47.
[2] 王耀鹏,徐林浩,王清,等.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6,13(2):94-96.
[3] 徐林友,吴斌,洪伟.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31-233.
[4] 徐其佐,凌宝存,王乃金,等.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作用[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3):219-220.
[5] 陈大伟.现代肠内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实践[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7-29.
(收稿日期:2013-06-18)
[关键词] 食管癌;肠内营养;全静脉营养;术后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89-02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管癌的典型临床症状,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呈消瘦外观,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态。手术创伤以及术后禁食,患者易出现负氮平衡,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其肠道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受损,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切口延迟愈合,影响术后的预后[1]。食管癌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我院选取96例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室行右胸腹正中两切口行食管癌切除,经胸内吻合的患者96例。术后按营养支持的不同方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54例,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59.6岁;全静脉营养组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41~77岁,平均61.2岁。术后病理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
1.2 营养管、营养剂及方法
肠内营养组我们采用空肠营养管,术中在距屈式韧带30cm处空肠置入空肠营养管约40cm。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温生理盐水250mL滴入后,配置好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针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营养即的量,2~3d增加至需要量,约2000~3000mL。静脉营养组,术后第1天给予标准的3L袋配方,按35kCal/(kg·d)计算出全静脉营养量。两组在术后第7天开始进流质,第10天进半流质,第13天开始恢复正常普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及术后理化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统计学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比较
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静脉营养组;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发生率相比静脉营养组明显低(P<0.05),见表1。
2.2 食管癌术后恢复情况及理化指标优于静脉营养组
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比静脉营养组短,术后第7天理化指标均比静脉营养组接近正常值,见表2。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长期因摄入营养不足及恶性肿瘤消耗等原因,常常导致营养不良。同时手术后机体的分解代谢增加,及长时间的禁食使术后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所以对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的营养状况是否改善,直接关系到术后恢复情况。因食管的解剖特点,胃代食管对心肺的影响,术后容易发生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充分的营养支持是食管癌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研究表明,在创伤后早期,其小肠功能虽会受到影响,但是其肠蠕动及吸收功能并未因此停止,国外多学者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即术后6~12h就存在小肠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3]。早期肠内营养可对肠黏膜可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合成代谢,并刺激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从而保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4]。因此24h后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和符合生理变化的,这为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提供了强硬的理论依据。
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感染并发症,原因可能使是通过输入营养剂后,刺激肠道,使肠道血流增加,从而使肝内循环增加,从而对肝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起到保护的作用。小肠的淋巴组织最丰富,其黏膜内的集合淋巴组织中含有丰富的T淋巴细胞及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小肠黏膜中的T、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向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通过淋巴管,流入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参与全身各器官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与全静脉组相比,肠内营养费用低,经济、安全、方便,易于管理,风险低;肠内营养的缺点:当给予肠内营养剂滴速过快或者过凉示,患者常常会腹部不适感,并可引起腹胀、腹泻[5]等胃肠道表现,给予缓慢滴速,并调整合适的浓度,并用加温器加温后,胃肠症状基本可得到缓解,可以有效地改善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下床时间缩短,使得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对患者带来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简单易行、符合生理特点的优点。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促进胃肠道功能,又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是食管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法。并能减少了住院时间,并降低了住院费用,肠内营养基本可取代价格昂贵、并发症较多的全静脉营养。
[参考文献]
[1] 张宇.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46-47.
[2] 王耀鹏,徐林浩,王清,等.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6,13(2):94-96.
[3] 徐林友,吴斌,洪伟.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31-233.
[4] 徐其佐,凌宝存,王乃金,等.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作用[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3):219-220.
[5] 陈大伟.现代肠内和肠外营养的临床实践[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7-29.
(收稿日期:201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