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许多语文教师口授笔耕,穷思竭虑,但仍有不少学生不得要领,胡乱拼凑,甚至望题生畏,举笔蹙眉。教师教作文艰辛,学生练作文头痛,这几乎成为普遍现象。而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仅靠每两周一堂的作文课是十分有限的,效果也不够理想。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就初中三年学生作文方面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初一先说后练,解决学生如何下笔的问题
初一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前期,缺乏对周围事物能动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也缺乏语言描述和表达能力。简言之,即遇到作文便不知如何下笔。因此,训练内容不宜过难,而应分步实施。第一步,从讲故事开始(以座次为序)。可讲成语故事、小笑话等,学生兴趣十足,有备而来,讲得比较流畅,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人前说话紧张的心理,增加了“说”的勇气。当时机成熟后,可将训练转入第二步,情境对话训练。内容取自生活,注重实用性。如“小红同学在上学路上被车撞伤,已被闻讯赶来的老师、同学送进医院,现请你给小红妈妈打电话说明情况。”通过这些实用性较强的片断训练,既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又使学生懂得了礼貌待人、说话要委婉、得体,兼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效果。
这一阶段的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多让学生写一些身边发生的事,写出真情实感。
初二读写结合,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听说训练,加之语文知识的学习,初二学生的语文水平已有所提高。因此,首先应让学生广泛阅读。之后,每周一、三、五语文早读课背诵古诗一首,每天中午安排15分钟进行美文赏析(以《读者》为主),每周安排三个晚上进行一个小时的名著阅读,安排一节阅读汇报课,自己带好阅读笔记本,同学交换,选出最精彩的笔记朗读,要求同学们听后用最简练的语言稍加点评。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又可促使学生课外广泛阅读。阅读就像是一个人在进食,而写作就是将这些营养更好地利用。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作文素材多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也就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三启发思路,解决学生下笔成文的问题
初三年级作文教学,要以“口头辩论”为前提,训练学生的作文构思能力。训练内容要来自同学们的生活,如“中学生应不应讲究穿着打扮”“同学过生日搞Paty聚会好不好”等等,这些问题即使老师不让他们谈,他们也会在下面说,现在让他们分开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常常一吐为快,争论得面红耳赤,激动不已。面对他们的唇枪舌剑,我就及时诱导:“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理由说服对方。”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潇洒成文。这样随机练习,学生习作兴趣大增,就不愁作文水平提不高了。
在此基础上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教师指导时切不可硬塞给学生一定的中心、一定的框架、一定的材料,否则就容易窒息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摧折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致使一千个“莎士比亚”只能创造出一个“哈姆雷特”。比如以“路”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体裁不限,首先应指导学生审题,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路”,明确与“路”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写。其次是立意,如果写“实路”该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是写“虚路”又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我发现有学生写人生之路,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在这个旅程中,有顺境,有逆境,逆境时必须迎难而上,我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话题既可以写出与“路”有关的内容;也可以写由“路”引发的联想或“路”给我的某种启示,最后要让学生明确由“路”引发的联想,通常起点是“路”,落脚点(即中心)不一定是“路”,由写“路”转到写联想的内容时,这中间的“桥梁”必须合理、自然,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进一步产生联想,就会有更好的立意,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田禾雨
初一先说后练,解决学生如何下笔的问题
初一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前期,缺乏对周围事物能动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也缺乏语言描述和表达能力。简言之,即遇到作文便不知如何下笔。因此,训练内容不宜过难,而应分步实施。第一步,从讲故事开始(以座次为序)。可讲成语故事、小笑话等,学生兴趣十足,有备而来,讲得比较流畅,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人前说话紧张的心理,增加了“说”的勇气。当时机成熟后,可将训练转入第二步,情境对话训练。内容取自生活,注重实用性。如“小红同学在上学路上被车撞伤,已被闻讯赶来的老师、同学送进医院,现请你给小红妈妈打电话说明情况。”通过这些实用性较强的片断训练,既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又使学生懂得了礼貌待人、说话要委婉、得体,兼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效果。
这一阶段的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多让学生写一些身边发生的事,写出真情实感。
初二读写结合,解决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听说训练,加之语文知识的学习,初二学生的语文水平已有所提高。因此,首先应让学生广泛阅读。之后,每周一、三、五语文早读课背诵古诗一首,每天中午安排15分钟进行美文赏析(以《读者》为主),每周安排三个晚上进行一个小时的名著阅读,安排一节阅读汇报课,自己带好阅读笔记本,同学交换,选出最精彩的笔记朗读,要求同学们听后用最简练的语言稍加点评。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又可促使学生课外广泛阅读。阅读就像是一个人在进食,而写作就是将这些营养更好地利用。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作文素材多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也就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三启发思路,解决学生下笔成文的问题
初三年级作文教学,要以“口头辩论”为前提,训练学生的作文构思能力。训练内容要来自同学们的生活,如“中学生应不应讲究穿着打扮”“同学过生日搞Paty聚会好不好”等等,这些问题即使老师不让他们谈,他们也会在下面说,现在让他们分开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常常一吐为快,争论得面红耳赤,激动不已。面对他们的唇枪舌剑,我就及时诱导:“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理由说服对方。”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潇洒成文。这样随机练习,学生习作兴趣大增,就不愁作文水平提不高了。
在此基础上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教师指导时切不可硬塞给学生一定的中心、一定的框架、一定的材料,否则就容易窒息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摧折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致使一千个“莎士比亚”只能创造出一个“哈姆雷特”。比如以“路”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体裁不限,首先应指导学生审题,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路”,明确与“路”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写。其次是立意,如果写“实路”该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是写“虚路”又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我发现有学生写人生之路,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在这个旅程中,有顺境,有逆境,逆境时必须迎难而上,我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话题既可以写出与“路”有关的内容;也可以写由“路”引发的联想或“路”给我的某种启示,最后要让学生明确由“路”引发的联想,通常起点是“路”,落脚点(即中心)不一定是“路”,由写“路”转到写联想的内容时,这中间的“桥梁”必须合理、自然,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进一步产生联想,就会有更好的立意,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田禾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