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时代背景 意境
一、了解人物和时代背景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背景是一首诗的大语境,是理解一首诗的重要依据。“知其人,方能解其言”,欣赏诗歌如不结合背景知识,就会产生偏差。
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盛唐士人不像六朝文人那样以放浪形骸、殊言举止来标榜自己的独立特形和与世不合的心理;也不像后世宋代文人那样以沉潜内收的心灵修养思辨来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他们在灿烂的生活环境和博大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并发扬着乐观豁达、健康向上,富有魅力的人格心态。开元时李白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后被玄宗召至长安,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何等的自负与踌躇满志。无元年间大唐生机勃勃,如日中天,笼罩在一片金色光辉之中,唐玄宗昭示天下求贤若渴,冠绝一世的超迈人才、才华横欲意气风发的李白呼喊出:“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正是这种意气风发、奋起智能的社会文化心态在开元盛世的影响下,知识分子自然受到一种搏击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鼓舞,士人们大多高扬其蹈厉济世的心态。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就“十风”而言,不外乎有阳刚向上和阴柔内收,但无论是恢宏进取,还是内敛忧郁,无不与社会变革、政治兴衰息息相关。无论是十人的诗歌、辞赋、艺术作晶、文学著作,抑或十人的偏好、作风、应世态度,无不透露着作者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济世精神。关心现实,披露时弊,忧国伤时,为民请命、奋起振兴始终是贯穿中国古代士风的重大主题。盛唐时期士风有典型的物质体现,充满阳刚之气,热烈外放,恢宏张扬,勇于进取便是其体现的精神气质,他们的这些特点可从他们的诗歌作品、偏好作风、人生追求等方面体现出来。其是由特定的盛唐气象,即国家强盛统一,经济繁荣,环境开明兼容造成的。
二、体悟意境
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
诗是高度精练的文学形式,诗歌在表达主题和感情上往往很含蓄,诗歌意境往往隐含在那些极其浓缩凝练的诗句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注意练字品句,引导学生提高想象能力,进入诗的境界,了解领会作者所创设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再现诗的意境。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从而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
教师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而非替学生鉴赏。如果一堂古诗词鉴赏课,教师自己讲得投入,学生却无动于衷,乃至教师越俎代庖地帮学生总结,把最终的理性评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背熟了应试,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任。我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知识储备要扎实。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对于诗词,先不要急着提出自己新鲜的解释,而应先理解已成定论的解释,或者是几种被学界认可的解释。教师对诗词主旨、字句意义的解释应该有所凭据,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随意解释。这种凭据,应当来自历代典范注疏。一个没有看过诗词的历代相关注释就走上讲台的教师,恐怕不会太自信。
2.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3.要进入审美情境,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陶醉于诗中,如何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诗词感动,如何奢望学生能被感动?另外,教师引导鉴赏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公事公办式的面孔,干巴巴的理论,这是学生不愿看到听到的,这一点无需多说。
四、诗文互转
诗词是想象的产物,同时又有未尽之意,语句简练紧凑,读诗可以使人想象,如果引导学生把读诗所想写成文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促使学生深入到诗词的内容中去,深刻理解诗词内涵。学生只有埋下头去认真思考,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才能完成。
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培养学生爱诗词、欣赏诗词的能力,这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途径,因为学生的心灵空间、人文视野、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有足够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授之以渔”。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规律,使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时代背景 意境
一、了解人物和时代背景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背景是一首诗的大语境,是理解一首诗的重要依据。“知其人,方能解其言”,欣赏诗歌如不结合背景知识,就会产生偏差。
古人云“诗言志”,凡有生命力的古诗均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而这些“感”无不与作者平生阅历、遭遇、教养、个性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关。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盛唐士人不像六朝文人那样以放浪形骸、殊言举止来标榜自己的独立特形和与世不合的心理;也不像后世宋代文人那样以沉潜内收的心灵修养思辨来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他们在灿烂的生活环境和博大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并发扬着乐观豁达、健康向上,富有魅力的人格心态。开元时李白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后被玄宗召至长安,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何等的自负与踌躇满志。无元年间大唐生机勃勃,如日中天,笼罩在一片金色光辉之中,唐玄宗昭示天下求贤若渴,冠绝一世的超迈人才、才华横欲意气风发的李白呼喊出:“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正是这种意气风发、奋起智能的社会文化心态在开元盛世的影响下,知识分子自然受到一种搏击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鼓舞,士人们大多高扬其蹈厉济世的心态。
在中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就“十风”而言,不外乎有阳刚向上和阴柔内收,但无论是恢宏进取,还是内敛忧郁,无不与社会变革、政治兴衰息息相关。无论是十人的诗歌、辞赋、艺术作晶、文学著作,抑或十人的偏好、作风、应世态度,无不透露着作者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济世精神。关心现实,披露时弊,忧国伤时,为民请命、奋起振兴始终是贯穿中国古代士风的重大主题。盛唐时期士风有典型的物质体现,充满阳刚之气,热烈外放,恢宏张扬,勇于进取便是其体现的精神气质,他们的这些特点可从他们的诗歌作品、偏好作风、人生追求等方面体现出来。其是由特定的盛唐气象,即国家强盛统一,经济繁荣,环境开明兼容造成的。
二、体悟意境
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
诗是高度精练的文学形式,诗歌在表达主题和感情上往往很含蓄,诗歌意境往往隐含在那些极其浓缩凝练的诗句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注意练字品句,引导学生提高想象能力,进入诗的境界,了解领会作者所创设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再现诗的意境。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从而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
教师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而非替学生鉴赏。如果一堂古诗词鉴赏课,教师自己讲得投入,学生却无动于衷,乃至教师越俎代庖地帮学生总结,把最终的理性评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背熟了应试,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任。我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知识储备要扎实。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对于诗词,先不要急着提出自己新鲜的解释,而应先理解已成定论的解释,或者是几种被学界认可的解释。教师对诗词主旨、字句意义的解释应该有所凭据,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随意解释。这种凭据,应当来自历代典范注疏。一个没有看过诗词的历代相关注释就走上讲台的教师,恐怕不会太自信。
2.具备打通诗内诗外各种知识的能力。中国诗歌的题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3.要进入审美情境,对诗歌有自己的共鸣和体悟。道理很简单,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陶醉于诗中,如何使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被诗词感动,如何奢望学生能被感动?另外,教师引导鉴赏的语言必须有感染力。公事公办式的面孔,干巴巴的理论,这是学生不愿看到听到的,这一点无需多说。
四、诗文互转
诗词是想象的产物,同时又有未尽之意,语句简练紧凑,读诗可以使人想象,如果引导学生把读诗所想写成文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促使学生深入到诗词的内容中去,深刻理解诗词内涵。学生只有埋下头去认真思考,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才能完成。
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培养学生爱诗词、欣赏诗词的能力,这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途径,因为学生的心灵空间、人文视野、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有足够的积累,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授之以渔”。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规律,使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