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女生与体育男生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式爱情
  我和于洋的相识是在2008年的秋天,那时我们大一。
  和班上大多数同学相似,我是被调剂到哲学专业的,一度担心以后的日子会很枯燥。好在我天生乐观,沮丧、彷徨的情绪很快就过去了。抱着尝试新鲜事物的态度,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师兄推荐的“裁判协会”,一个体育人居多、以运动项目为主的组织。就是在这个社团,我遇见了自己的意中人。
  还记得那个深秋的夜晚,校园里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自从纳新结束后,久无音讯的“裁判协会”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成员见面会。这次会上,要选出不同部门的芝麻官,每人都上台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于洋。我是……”这个男生戴着眼镜,高挑又斯文,声音浑厚而有磁性,侃侃而谈中颇为自信与从容。他眉宇间的清秀,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好吧,是好几眼。
  结果,于洋和我成为羽毛球部的正、副部长。我俩就今后要开展的活动简单地聊了几句,然后一起离开教室,于洋坚持送我回宿舍。小雨中,我撑着伞,他走在一旁。一路上,我们两个没有抢着讲话,但是也没有冷场,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初相识的那份矜持和距离,保持得刚刚好。回到宿舍后,我回想起每一个画面,嘴角止不住上扬,我迫不及待地把于洋写进日记,却没有认真地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快乐?我只清楚地记得脑海中反复出现他的浅笑,耳畔萦绕着他的磁性声音。
  自从遇见于洋那天起,我的日记就不再只书写自己了。原以为,我和他负责一个部门,会常常碰面。但是,我和于洋的联系屈指可数。一次是他来电与我商量组织新成员锻炼体能,去爬山。结果,他们去爬山了,我在上课。另一次,于洋短信通知我社团内部要组织篮球比赛,请我去观战。我加入社团羽毛球部门,就是因为自己本能地抵触大球运动的剧烈,所以没有回复他。之后我就没有收到过于洋的消息了,社团也没有组织活动。
  日子静悄悄地过着,我的内心却越来越不平静。那份好感不时偷偷溜出来,提醒着我,刚走近的那个人正在渐行渐远,但是,我始终没有鼓足勇气主动联系他。圣诞节前,我终于收到于洋的短信,他受伤了,还挺重。于洋学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上,他不慎摔倒,导致左大腿的股骨断裂,不得不回家疗养,卧床三个月,无奈休学一年。收到短信,我觉得特别心疼。反复读着他发来的文字,尤其是最后一句:“一直不敢告诉你。”“不敢”二字让我隐约揣摩到他是在乎我的,我很快就给他回短信,安慰他鼓励他。此后,我常常跟于洋短信联系,讲校园里发生的事情,讲自己学哲学时看到的哲学家的传奇。于洋挺喜欢我讲哲学家的故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康德、萨特、尼采等,他都听得津津有味。于洋最感兴趣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我就给他讲了柏拉图式爱情的来源。
  渐渐的,于洋开始跟我聊很多哲学上的思考。他不是学哲学的,不过言谈间总能洞悉一些深奥晦涩的哲理。我给于洋出的逻辑题,他应答自如。就这样,我和于洋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应该说是互生情愫,即使相隔两地,我们就是心有灵犀。
  看着我沉浸爱情的模样,朋友们都劝我,他们眼中的体育生,粗犷、不安分,跟我不搭。我挺执拗,朋友们对于洋是刻板印象,哪里欣赏得出他骨子里的人文味道。那种心甘情愿的牵绊和永无止息的思念,让我初步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一半甜蜜,一半忧伤。我既为于洋的一个嘘寒问暖而欢呼雀跃,也为他的不及时回复而心生疑惑。爱情已初露端倪,但我们始终没有表达心意,只是默默地在精神上陪伴彼此。
  共签备战契约
  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我们才把爱意摊开在阳光下。
  初夏的6月,天气美得让人沉醉。计算机课上,我偷偷刷新人人网,刚把状态更换得稍显暧昧,于洋就抢到了沙发,写道:“你有男朋友了吗?!”那口气似乎是质问和不满,但我确定他那一刻的疑惑以及对答案的急切。我假装若无其事地回答:“没有呀,你想多了。”于洋很快转移阵地,在QQ上旁敲侧击地询问我的个人情况。我又惊又喜,跟他说着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于洋基本与我一致。我鼓足勇气写下:“其实,我对你有感觉。”他几乎同一时刻敲出了“我也是”这三个有份量的字。随后的聊天,我们“好兴奋,好开心,根本停不下来”。我们的爱情确定了。
  9月,分隔两地的我们在大学校园碰面,我读大二,他重修大一。
  相逢后的日子,我们才开始真正领略爱情的光景,那是一个不断磨合、相互包容的过程。我和于洋都是第一次谈恋爱,常常为坚持自己的立场而闹得不愉快,初相识的神秘感已消失殆尽。印象很深的一次分歧发生在国庆的假期,我要回家,于洋答应送我到“门口”。我是路痴,最怕一个人走远路,心里想着这次有他的陪伴会踏实许多。结果,于洋只是看着我上了公交车。我委屈地给他电话,谴责他没兑现承诺。他不解地问:“我已经把你送到门口了,为什么要上车?”我不依不饶,他依旧不肯来追我。他的“门口”是指学校门口,而我理解的“门口”是车站门口。于是,我闷闷不乐地回家了。路上,于洋的电话和短信我都没有理睬。回家后,不那么生气了,给他报了平安,但是依旧失望。这恋爱中的小事,让我们两个人意识到沟通的重要,爱情的维系离不开合理措辞的表达。在相爱的路上,彼此之间的体谅和让步也许会胜过倔强的坚持。
  虽然我们两个不时地有吵架,却不曾说过“分手”二字。每当意见不合,我们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待双方都平息之后再作讨论。有次,我跟于洋赌气,试图失联几日让他着急。在他合时宜地说服和我的自我反省下,我最终打消了这一幼稚的念头。这种通过解决问题重展的笑颜,类似于失而复得的喜悦,使我们更加珍惜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在有他有我的大学校园里,我们十指相扣,迈着坚定的脚步前行。我会为于洋的每一场体育比赛加油助威,会在他大汗淋漓的时候递上饮料和纸巾,会在他累得卧床不起时扮演闹钟,会在他考试前夕为他加油打气。于洋会出现在我需要他的每一个场合,他在,我便心安。尤其是我考研的那段时光,他的倾心支持是我奋斗路上最大的动力。难忘我们共签的那份备战契约,不大不小的纸张上,列着密密麻麻的条目——“甲乙双方要尽量保证每天至多见一面,每周至少共进一餐”“乙方要给予甲方足够的精神支持,不定期的送关怀、送温暖”“甲方需要的物资或要做的事情无暇顾及时,可列清单由乙方代买或代办”……总体上要求互不打扰但随叫随到,于洋毫无怨言地执行。那时候,我经常为了温书就不去吃饭。于洋会将准备好的食物趁我不注意时塞进书桌,默默在我身后注视一会儿再走。若不是身边同学告知,我不会知道他那充满爱意的注视。带着这份满满的力量,我如愿以偿,顺利考取师范圣地。于是,我升研一,他读大四。
  所有的一切就突然有了答案
  又是异地,但我俩都毫不怀疑更有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信心与勇气。经过一年的努力,于洋紧随我的脚步,顺利考取国内体育界顶尖的学府。我们同在一座城市读着自己领域的研究生,尽管彼此钻研的方向毫无交集,我们可以倾心交流,分享做学术的心得,感受不同学科的乐趣。
  时间久了,两个人会有倦怠期,但我们用各种方法给爱情保鲜。平日里各忙各的事情,待到周末我们一起观影、看画展、听音乐剧、录制节目,小长假出游感受外地的风土人情。逢上大大小小的节日,我们会相互准备惊喜,DIY创意礼物。相恋以来,每年我会整合两个人的照片并做成PPT,播放我们来时的路。今年夏天的五周年纪念日,我为于洋特制了视频《Fiveyears
其他文献
“会”这个常用字太常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上学时考完试有家长会,每逢节庆有联欢会、茶话会;  进入大学有学生会、班级聚会、实验室组会;进入职场后开始面对每周例会、视频电话会、议题讨论会等等。  会议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正式,而处于过渡期的大学新生也好,职场新人也罢,  要学会如何避免害羞内敛或是锋芒太露的极端,  除了自己细心摸索,从过来人那里寻求些经验也不失为一种捷径。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