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江苏高考作文保持一贯的风格,一段看似可有可无的引言,然后提出关键词:个性、创新。因而也引来了大家的怀疑,前面的话到底和个性创新有何关系,考生能否明白其中的奥妙?让我们从头看起。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代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至于这个观念是否正确,有待考证。“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破折号之前代表了一种和常理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似乎有些故意叛逆的味道,如果流于表面,那就是一种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的盲目。所以加了个破折号,来解释“有人却说”的真正含义,所谓的和常理不一样是避免无谓的重复、不走寻常路。下面便是总结,“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正是因为不走寻常路,所以体现了个性,当然也会有创新意识的闪现。
关键词:“个性、创新”,注意点是“有时”,“有时”也就是告诉我们可以只有个性,也可以只有创新,当然也可以两者都有。审题不难,但是再仔细审视“有时”,“有时”其实背后还告诉我们并不是“全是”,也就是说“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并不一定全是个性或者创新的体现。这里需要考生厘清“个性”或者“创新”的概念,话长话短仅仅是外在的形式,个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上有两个意思:①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比如个性强,这个人很有个性。②事物的特征,即矛盾的特殊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根据材料的意思我们选取第一个含义。在这里这个特性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看来“个性”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如果考生要通过外在的方式来分析个性,那仅仅流于表象,这也是大多数考生犯的错误,如果只看到“有话则短,无话则长”那不一定就是有个性,只看到哪个人和别人不一样也不一定有个性,或者说不是真正的个性,包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同样“创新”也是,“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解释为:①动词,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如勇于创新,创新精神。②名词,指创造性;新意,如那是一座很有创新的建筑物。材料中可以选取两者中任何一个意思。在百度百科中的含义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所以说外在的话语的多少只能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回头想想作文题的目的,要求考生首先对概念有个正确的把握和界定,然后才能进行分析说明,才能把问题真正说清楚,当然这对现场考生来说难度不小。
到此为止,我们也可以明白出题者说一番话的意图了,何为个性何为创新,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而材料前面部分仅仅是个引子,可以引发大家无尽的思考,开放性、多样性和深刻性也就成了江苏高考作文的特征,当然时代性更不要说了。考生可以就材料中破折号后面“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解释做分析,提出真正的个性或者创新是什么,也可以结合艺术、教育、哲学、科学领域探讨创新意识的思索,也可以针对社会现象提出彰显个性的真正途径和方法,也可以讨论现实中个性和创新的辩证关系,考生的个性和创新也能在作文中得到体现。这个作文题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得到尽情的展示,从而也能拉大分差,实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和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朽与不朽”如出一辙,如果说“智慧”的作文不可以仅仅停留在“经验”“能力”“境界”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智慧”,那么“个性”“创新”也不可以仅仅停留在“话语”“外貌”“行为”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内在思维内在含义,这是江苏卷一直秉持的高考主张,厘清概念,揭示概念,把道理说清楚,所以当我们都在吐槽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能深入理解题目,对题目做个理智地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以后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通联:江苏前黄高级中学]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代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至于这个观念是否正确,有待考证。“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破折号之前代表了一种和常理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似乎有些故意叛逆的味道,如果流于表面,那就是一种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的盲目。所以加了个破折号,来解释“有人却说”的真正含义,所谓的和常理不一样是避免无谓的重复、不走寻常路。下面便是总结,“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正是因为不走寻常路,所以体现了个性,当然也会有创新意识的闪现。
关键词:“个性、创新”,注意点是“有时”,“有时”也就是告诉我们可以只有个性,也可以只有创新,当然也可以两者都有。审题不难,但是再仔细审视“有时”,“有时”其实背后还告诉我们并不是“全是”,也就是说“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并不一定全是个性或者创新的体现。这里需要考生厘清“个性”或者“创新”的概念,话长话短仅仅是外在的形式,个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上有两个意思:①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比如个性强,这个人很有个性。②事物的特征,即矛盾的特殊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根据材料的意思我们选取第一个含义。在这里这个特性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看来“个性”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如果考生要通过外在的方式来分析个性,那仅仅流于表象,这也是大多数考生犯的错误,如果只看到“有话则短,无话则长”那不一定就是有个性,只看到哪个人和别人不一样也不一定有个性,或者说不是真正的个性,包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同样“创新”也是,“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解释为:①动词,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如勇于创新,创新精神。②名词,指创造性;新意,如那是一座很有创新的建筑物。材料中可以选取两者中任何一个意思。在百度百科中的含义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所以说外在的话语的多少只能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回头想想作文题的目的,要求考生首先对概念有个正确的把握和界定,然后才能进行分析说明,才能把问题真正说清楚,当然这对现场考生来说难度不小。
到此为止,我们也可以明白出题者说一番话的意图了,何为个性何为创新,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而材料前面部分仅仅是个引子,可以引发大家无尽的思考,开放性、多样性和深刻性也就成了江苏高考作文的特征,当然时代性更不要说了。考生可以就材料中破折号后面“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解释做分析,提出真正的个性或者创新是什么,也可以结合艺术、教育、哲学、科学领域探讨创新意识的思索,也可以针对社会现象提出彰显个性的真正途径和方法,也可以讨论现实中个性和创新的辩证关系,考生的个性和创新也能在作文中得到体现。这个作文题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得到尽情的展示,从而也能拉大分差,实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和2015年的“智慧”、2014年的“青春朽与不朽”如出一辙,如果说“智慧”的作文不可以仅仅停留在“经验”“能力”“境界”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智慧”,那么“个性”“创新”也不可以仅仅停留在“话语”“外貌”“行为”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内在思维内在含义,这是江苏卷一直秉持的高考主张,厘清概念,揭示概念,把道理说清楚,所以当我们都在吐槽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能深入理解题目,对题目做个理智地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以后的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通联:江苏前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