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尽人皆知的放牛娃故事。当有人问他:放牛为啥?挤奶。挤奶为啥?卖钱。卖钱为啥?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生娃为啥?放牛。放牛娃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因为他要传宗接代,说没有是因为他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对于他来说,其实生活没有什么“成功”可言。
放牛娃的故事其实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除非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否则我们就和那山里的放牛娃没有什么区别。在现代管理技能开发培训中,很重要的一课就是澄清自我意识:分析自己的过去,知道自己的优劣;了解自己的个性,洞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把握自己的情感模式,澄清自己的生存需求。
内在动机:从工作本身寻求动力
建筑工地上,一位经理问了三个埋头干活的泥瓦匠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回答说:“在砌砖头。”
第二个工人回答说:“在挣钱,养家糊口。”
第三个工人回答说:“在建高楼大厦。”
你喜欢哪种回答?如果是你,又会做出哪种回答?
第一个工人就事论事,低头干活不看路,他看不到工作有什么意义,属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
第二个工人把干活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工作只是工具,工作的意义在于换得工作以外的东西。心理学家把这种工作动机叫做“外在动机”或“外源性动机”。
第三个工人从一点一滴的工作透视出未来的远景,从平凡的努力中积累未来的成就。在他的手下竖立起来的摩天大楼,是他的作品,是他的成就,是他的骄傲。这样的员工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的意义在于其本身,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心理学家把这种工作动机叫做“内在(工作)动机”或“内源动机”。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持内源性工作动机的人,对工作更执着、更投入、更会享用工作本身的乐趣,也会更有成就。
内控: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怨天尤人”这个成语说的是一种人格特性。有些人对自己的挫折、失败、不幸、错误,总是从外部找原因,认为虽然自己做了努力,但外因干扰,没有办法。诸如“人的命,天注定”或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也都是这种处世态度和风格。倒不一定是说这种人喜欢为自己开脱,实际上,这样的人可能从骨子里就没觉得自己行。他们就是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这就是所谓外控的人格特性。
相反,另一类人是内控的人。这种人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因此,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寻找外部借口。他们相信行为的原因在于个人内部,而不是受外力被动驱使;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人是自己的主宰。不难看出,这种人是更有自觉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人,他们处世严谨,富有责任心,长于自我分析。
大凡内控的人,能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不轻易为环境变故所动。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内控的人更适合做管理者,更容易获得个人成就。如果回顾历史,或者留意周围,不难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士大多是内控型的人,个人品格和修养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基石。
成功:与压力、挫折和失败相伴
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成功?
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里,成功都是胜利的同义词。“成”,是达成,等于“胜”(反义为败);“功”,是结果,等于“绩效”,或“成就”(反义为“过”)。也就是说,成功是指通过一种努力的过程实现一个显著的业绩。由此可见,成功的真正价值其实不单在于结果,而在于你付出了多少。
比如,你在马路上捡到了一千块钱,这不是成功,是运气,因为你没有付出。也许你为自己快乐,但那更多是窃喜;它不增加你的自信,也不增加你对生活的真实感;相反,它很可能助长你的懒惰或赌徒心理,或不劳而获的罪恶感。而靠自己的努力即使只是修好了小闹钟或是补好了自行车胎,这是成功,因为你付出了。虽然只是小小的成功,不是显著的业绩,但有实在的心理意义和生活价值;因为你的付出,你会为自己的作品感到欣慰和自豪,你会从自己的尝试过程和结果中体味乐趣和个人能力感。
付出越多,努力越大,成功的价值就越大。或者说,在过程中投入得越多,结果的价值就越大。尤其在追求成功的努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越大,挫折越多、失败越重,最后的成功价值就越大,含金量就越高。为什么登山者更乐于徒步而上而不是借助缆车?因为只有这样才在“会当凌绝顶”之时,有资格因为艰辛的过程萌发“高峰经验”,才能真正有“一览众山小”的心理升华,一种通过艰难困苦而萃取的征服者的能力感,而这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成功的真谛之所在。
所以,生活最简单而最有价值的法则是:以压力、挫折和失败论成功。
法则1: 喜于压力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大的成功。
逃避压力或被压力所折服的人,没有机会品尝最后成功的快乐。在某种意义上,你的成功有多大,取决于你能抗受多大的压力。反过来看,其实社会中的机遇往往选择那些能耐受高压力的人。
法则2: 耐于挫折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强的成功快乐。
中国有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说起来有些残酷,但它道出的却是至圣名理。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不过我们在这里要给失败找个对象,那就是挫折耐受力,或者通俗地说,是毅力。毅力是努力(行动)加执着(意志)。“毅力是成功之父。”面对失败轻易放弃而没有不懈的努力,成功依然不会降临。
法则3: 乐于变革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一个精彩警示是古老箴言的翻版:适者生存。书中的主角嗅嗅和匆匆时刻洞察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们是有适应力的变革者。
自我效能: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著名心理学家班都拉(Bandura)最先提出并定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个概念:人对自己从事某种行为和实现某种结果的信念。自从这个概念一提出,全世界有成百上千的研究涌现,都证明一个结论: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自我评价高,信心强,喜欢挑战,选择较大的任务难度,抗挫折的耐受力强,对理想更执着,成功更大。
自我效能和内控有关,但并不相同。内控是指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自我效能是指对行为过程和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也不等同于自信。自信突出情绪化的自我肯定,自我效能更强调自我认知,即对个人能力的理性判断。
然而,人对自己的认知并不总是正确的。虽然人对自我也有高估的时候,但总体上说,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严重不足,更不用说相当大一部分能力没有开发和使用出来。许多时候人们没有做一些事情,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去做,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举个简单的例子。普通人在平地跳远能跳三、五米。但升到10米高空,多数人连二米也不敢跳。在太多的情况下,都是因为人们低估了自己,丧失了赢得成功的机会。这正是班都拉强调自我效能的意义所在。
人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往往面对一些所谓的压力、困难、挫折时,并不是真的挑战个人极限的时候,而是检验自我效能感的时候。你必须学会相信自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来看自己平时被微缩的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推崇积极(成功)心理学的信条,即强调以积极的眼光关注人的优势。开发优势的收益远远大于修补劣势,何况人还有太多的优势没有开发,更有许多潜能没有转化成现实的优势。
这就像铁和钢。其实,钢出身于铁,然而经过火的洗礼,脱身而具有优秀的品质。人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可观的潜能,把它们挖掘出来,经历压力、挫折乃至失败的熔融,自可精炼成钢。
著名的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创作出版的一部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给我们极好的启示:成功的秘诀在于识别和释放你的优势。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自疑自卑。发现自我的优势,并与社会经验合金,必能成功。
放牛娃的故事其实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除非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否则我们就和那山里的放牛娃没有什么区别。在现代管理技能开发培训中,很重要的一课就是澄清自我意识:分析自己的过去,知道自己的优劣;了解自己的个性,洞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把握自己的情感模式,澄清自己的生存需求。
内在动机:从工作本身寻求动力
建筑工地上,一位经理问了三个埋头干活的泥瓦匠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回答说:“在砌砖头。”
第二个工人回答说:“在挣钱,养家糊口。”
第三个工人回答说:“在建高楼大厦。”
你喜欢哪种回答?如果是你,又会做出哪种回答?
第一个工人就事论事,低头干活不看路,他看不到工作有什么意义,属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
第二个工人把干活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工作只是工具,工作的意义在于换得工作以外的东西。心理学家把这种工作动机叫做“外在动机”或“外源性动机”。
第三个工人从一点一滴的工作透视出未来的远景,从平凡的努力中积累未来的成就。在他的手下竖立起来的摩天大楼,是他的作品,是他的成就,是他的骄傲。这样的员工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的意义在于其本身,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心理学家把这种工作动机叫做“内在(工作)动机”或“内源动机”。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持内源性工作动机的人,对工作更执着、更投入、更会享用工作本身的乐趣,也会更有成就。
内控: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怨天尤人”这个成语说的是一种人格特性。有些人对自己的挫折、失败、不幸、错误,总是从外部找原因,认为虽然自己做了努力,但外因干扰,没有办法。诸如“人的命,天注定”或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也都是这种处世态度和风格。倒不一定是说这种人喜欢为自己开脱,实际上,这样的人可能从骨子里就没觉得自己行。他们就是认为自己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结果。这就是所谓外控的人格特性。
相反,另一类人是内控的人。这种人认为自己是个人行为的主宰,自己可以影响行为的结果。因此,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寻找外部借口。他们相信行为的原因在于个人内部,而不是受外力被动驱使;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人是自己的主宰。不难看出,这种人是更有自觉意识和自主精神的人,他们处世严谨,富有责任心,长于自我分析。
大凡内控的人,能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不轻易为环境变故所动。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内控的人更适合做管理者,更容易获得个人成就。如果回顾历史,或者留意周围,不难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士大多是内控型的人,个人品格和修养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基石。
成功:与压力、挫折和失败相伴
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成功?
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里,成功都是胜利的同义词。“成”,是达成,等于“胜”(反义为败);“功”,是结果,等于“绩效”,或“成就”(反义为“过”)。也就是说,成功是指通过一种努力的过程实现一个显著的业绩。由此可见,成功的真正价值其实不单在于结果,而在于你付出了多少。
比如,你在马路上捡到了一千块钱,这不是成功,是运气,因为你没有付出。也许你为自己快乐,但那更多是窃喜;它不增加你的自信,也不增加你对生活的真实感;相反,它很可能助长你的懒惰或赌徒心理,或不劳而获的罪恶感。而靠自己的努力即使只是修好了小闹钟或是补好了自行车胎,这是成功,因为你付出了。虽然只是小小的成功,不是显著的业绩,但有实在的心理意义和生活价值;因为你的付出,你会为自己的作品感到欣慰和自豪,你会从自己的尝试过程和结果中体味乐趣和个人能力感。
付出越多,努力越大,成功的价值就越大。或者说,在过程中投入得越多,结果的价值就越大。尤其在追求成功的努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越大,挫折越多、失败越重,最后的成功价值就越大,含金量就越高。为什么登山者更乐于徒步而上而不是借助缆车?因为只有这样才在“会当凌绝顶”之时,有资格因为艰辛的过程萌发“高峰经验”,才能真正有“一览众山小”的心理升华,一种通过艰难困苦而萃取的征服者的能力感,而这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成功的真谛之所在。
所以,生活最简单而最有价值的法则是:以压力、挫折和失败论成功。
法则1: 喜于压力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大的成功。
逃避压力或被压力所折服的人,没有机会品尝最后成功的快乐。在某种意义上,你的成功有多大,取决于你能抗受多大的压力。反过来看,其实社会中的机遇往往选择那些能耐受高压力的人。
法则2: 耐于挫折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强的成功快乐。
中国有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说起来有些残酷,但它道出的却是至圣名理。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不过我们在这里要给失败找个对象,那就是挫折耐受力,或者通俗地说,是毅力。毅力是努力(行动)加执着(意志)。“毅力是成功之父。”面对失败轻易放弃而没有不懈的努力,成功依然不会降临。
法则3: 乐于变革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一个精彩警示是古老箴言的翻版:适者生存。书中的主角嗅嗅和匆匆时刻洞察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们是有适应力的变革者。
自我效能: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著名心理学家班都拉(Bandura)最先提出并定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个概念:人对自己从事某种行为和实现某种结果的信念。自从这个概念一提出,全世界有成百上千的研究涌现,都证明一个结论: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自我评价高,信心强,喜欢挑战,选择较大的任务难度,抗挫折的耐受力强,对理想更执着,成功更大。
自我效能和内控有关,但并不相同。内控是指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自我效能是指对行为过程和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也不等同于自信。自信突出情绪化的自我肯定,自我效能更强调自我认知,即对个人能力的理性判断。
然而,人对自己的认知并不总是正确的。虽然人对自我也有高估的时候,但总体上说,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严重不足,更不用说相当大一部分能力没有开发和使用出来。许多时候人们没有做一些事情,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去做,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举个简单的例子。普通人在平地跳远能跳三、五米。但升到10米高空,多数人连二米也不敢跳。在太多的情况下,都是因为人们低估了自己,丧失了赢得成功的机会。这正是班都拉强调自我效能的意义所在。
人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往往面对一些所谓的压力、困难、挫折时,并不是真的挑战个人极限的时候,而是检验自我效能感的时候。你必须学会相信自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来看自己平时被微缩的能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推崇积极(成功)心理学的信条,即强调以积极的眼光关注人的优势。开发优势的收益远远大于修补劣势,何况人还有太多的优势没有开发,更有许多潜能没有转化成现实的优势。
这就像铁和钢。其实,钢出身于铁,然而经过火的洗礼,脱身而具有优秀的品质。人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可观的潜能,把它们挖掘出来,经历压力、挫折乃至失败的熔融,自可精炼成钢。
著名的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创作出版的一部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给我们极好的启示:成功的秘诀在于识别和释放你的优势。所以,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自疑自卑。发现自我的优势,并与社会经验合金,必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