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受到设备投入、师资工程能力的限制,我国工科教育基本实行科学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产业界迫切需求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窄,基础不坚实,缺乏工程实践的底层训练;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缺乏主动性提出、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过程缺乏产业界的参与,而且产业界对工程人才培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应用型;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引言
工程是人类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技术集成性活动。与学术性研究不同,工程师们不是单纯的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需要综合应用现有的科学和技术绕过“不是”达成目标的过程。根据参与层次不同,工程师可以分为研究、开发、设计、施工、生产、操作、管理等多个方面,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服务于设计、施工、生产、操作、管理等工作,这些工程师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些能力的核心可以归纳为“知识应用”、“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三个方面。
1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1.1学生面临的问题及能力要求
卓越计划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大学生是小学、初中及高中十几年传统教育的产物,进入大学后面临教育方式的改变。在新的教育方式要求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创新机遇与实践机会大幅增加。在如此多的机遇面前,学生应该快速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
1.2学校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2.1教师聘任与考核
目前大学教师为专职教师,他们大多为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深厚,但实践知识不足,对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流程接触较少,在教学中理论讲解较多,实际应用的范例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在卓越计划的执行中,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者优先。
1.2.2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我国采用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是“3+1”培养模式,一年的校外实习同时增加大量的校内实践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卓越工程师教育中应该加进更多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利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基于内容的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方法,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2卓越应用型电子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2.1推行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体可以归纳为基于问题探究、案例討论和项目参与等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创新素质的培育,是一种十分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方式,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普遍推崇。在专业课程和项目实践中推行研究性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是具有挑战性的开发式问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突破思维定势,求新求异;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个人特长,注重个性化发展;要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例如,对“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完成“电子学科前沿工程技术调研”、“手机发展历史与展望”、“你想象中的电子工程师”等大作业。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非专业性开放项目”,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开放式实验项目等完成调研,设计和报告,分组汇报,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团队协作,增强应用能力。
2.2构建以“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线的实践模式
亲历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实现的全过程,这是培养应用型电子工程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学习能给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机会,使其熟悉电子产品生产方式、现场运行规程和技能,但基于技术保密、学生人数等原因,无法为大量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开发一批具有系统、前沿、典型、实用、趣味的特点,适合教学的典型电类工程项目,使用与工程设计相一致的仪器设备、仿真与工程设计和工程实施相统一的实践环境,使学生有机会仿真参与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强化培养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弥补企业学习专业能力培养的缺陷,对工程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开发“无线探听器系统设计”、“红外语音传输系统设计”、“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多用户门禁系统设计”、“基于GSM网络的远程温度报警器设计”、“基于摄像头的智能循迹小车设计”、“基于以太网的智能用电监控系统设计”、“基于FPGA的双路DDS信号发生器设计”等适合教学的工程项目,供学生分组实施,以4~5人为一组确定项目课题,每组题目不同;每个指导教师指导4组,每周组织讨论及进度检查;项目组内互相协作、定期讨论,提出方案,仿真设计,不断完善,完成“纸上谈兵”;集中阶段,完成实物作品的制作与调试、PPT交流汇报;各组交流设计目标、方案、作品、收获等。开设开放式项目设计实践选修课程,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提出综合设计型、研究型、探索型的工程项目化课题,经指导教师确认立项,学生团队自主完成资料检索、方案选定、设计制作、测试总结等,最后各团队PPT交流汇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引入研究性学习、实施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推广“科创”第二课堂等方法的培养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增长工程应用能力和团队项目协作经验,有效提高现代电子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的效率,而且能触动学生心灵,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为现代工程人才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忠华,王浩.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科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233.
(作者单位:兴隆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应用型;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引言
工程是人类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技术集成性活动。与学术性研究不同,工程师们不是单纯的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需要综合应用现有的科学和技术绕过“不是”达成目标的过程。根据参与层次不同,工程师可以分为研究、开发、设计、施工、生产、操作、管理等多个方面,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服务于设计、施工、生产、操作、管理等工作,这些工程师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些能力的核心可以归纳为“知识应用”、“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三个方面。
1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1.1学生面临的问题及能力要求
卓越计划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大学生是小学、初中及高中十几年传统教育的产物,进入大学后面临教育方式的改变。在新的教育方式要求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创新机遇与实践机会大幅增加。在如此多的机遇面前,学生应该快速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
1.2学校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2.1教师聘任与考核
目前大学教师为专职教师,他们大多为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深厚,但实践知识不足,对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流程接触较少,在教学中理论讲解较多,实际应用的范例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在卓越计划的执行中,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者优先。
1.2.2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我国采用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是“3+1”培养模式,一年的校外实习同时增加大量的校内实践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卓越工程师教育中应该加进更多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利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基于内容的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方法,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2卓越应用型电子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2.1推行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体可以归纳为基于问题探究、案例討论和项目参与等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创新素质的培育,是一种十分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方式,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普遍推崇。在专业课程和项目实践中推行研究性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是具有挑战性的开发式问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突破思维定势,求新求异;要组织好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个人特长,注重个性化发展;要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例如,对“专业导论”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完成“电子学科前沿工程技术调研”、“手机发展历史与展望”、“你想象中的电子工程师”等大作业。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非专业性开放项目”,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开放式实验项目等完成调研,设计和报告,分组汇报,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团队协作,增强应用能力。
2.2构建以“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线的实践模式
亲历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实现的全过程,这是培养应用型电子工程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学习能给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机会,使其熟悉电子产品生产方式、现场运行规程和技能,但基于技术保密、学生人数等原因,无法为大量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开发一批具有系统、前沿、典型、实用、趣味的特点,适合教学的典型电类工程项目,使用与工程设计相一致的仪器设备、仿真与工程设计和工程实施相统一的实践环境,使学生有机会仿真参与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强化培养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弥补企业学习专业能力培养的缺陷,对工程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开发“无线探听器系统设计”、“红外语音传输系统设计”、“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多用户门禁系统设计”、“基于GSM网络的远程温度报警器设计”、“基于摄像头的智能循迹小车设计”、“基于以太网的智能用电监控系统设计”、“基于FPGA的双路DDS信号发生器设计”等适合教学的工程项目,供学生分组实施,以4~5人为一组确定项目课题,每组题目不同;每个指导教师指导4组,每周组织讨论及进度检查;项目组内互相协作、定期讨论,提出方案,仿真设计,不断完善,完成“纸上谈兵”;集中阶段,完成实物作品的制作与调试、PPT交流汇报;各组交流设计目标、方案、作品、收获等。开设开放式项目设计实践选修课程,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提出综合设计型、研究型、探索型的工程项目化课题,经指导教师确认立项,学生团队自主完成资料检索、方案选定、设计制作、测试总结等,最后各团队PPT交流汇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引入研究性学习、实施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推广“科创”第二课堂等方法的培养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增长工程应用能力和团队项目协作经验,有效提高现代电子工程师核心能力培养的效率,而且能触动学生心灵,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为现代工程人才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忠华,王浩.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科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7):233.
(作者单位:兴隆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