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重科学探究,不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
   从学生角度,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因此,在课堂内进行探究式教学,应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有用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演示生动的实验,多媒体展示有趣的课件等情境,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走进物理世界,在愉悦的环境下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物理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有意义的和有效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白光是复色光”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白光通过棱镜后形成的光谱是棱镜本身产生的还是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棱镜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会理解复色光的概念,同时探究过程与结果必定会使他们感到愉悦,因为他们的探究过程与三百多年前的牛顿进行的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通过科学训练,学会探究
  
   物理实验能揭示物理事实与学生原由认知结构的矛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到底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我们改变教材中的做法,实验时在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探究课题,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乐趣。
  
   三、借助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两条通以同向电流的平行超导线间存在相互吸引力,这个现象很容易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那么这种相互作用到底是磁相互作用还是电相互作用呢?如果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就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磁相互作用和电相互作用,而不会对课本的结论盲从。
  
   四、优化教材结构,深化探究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物理问题情境,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讨论或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做“用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实验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不采用“半偏法”而采用1/3偏或1/4偏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既说明了他在积极思维,也表明了他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同时还可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用“半偏法”相对于1/3或1/4偏法是否更有好处?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目标。
  
   五、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过程,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例如,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就经历了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到今天的波粒二象性过程。
   总之,课堂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统一的形式,而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有专家认为:“问题——阅读——归纳——结论”、“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问题——阅读——实验——总结——练习”都属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模式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教材内容都是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只是不同的课其探究活动要素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也都能熟悉,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师在以后教学中可以有更多机会、更开放的思想进行探究式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多方面的追求。例如,关于技巧的追求、关于炼字的追求、关于哲理的追求等,本文笔者着重研究其中的一点,即关于“意”的追求。眼下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执教者范读古诗时,连自己都没有读出文字包含的情和意,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在浅层次上停滞不前,更何况所教的学生呢?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对诗歌中“意象”的不理解。  [关键词 ] 范读 阅读 意象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
期刊
从2000年开始,我就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分段式跨小步强化”教学法,效果较好,觉得特别适合于农村初中的化学教学。“分段式跨小步强化”就是教学中适当跨小步,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强化”。     一、 新课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教学中,把每一课时的内容划分成几个小部分,既几个“小分段”。先根据第一个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实际,采用最佳手段,使学生基本学懂,懂了就记,记住了就进行练习,在练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音乐文学作为一门介于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严格分科和对音乐文学专业的模糊定位,音乐文学课虽然走进部分高校学生的课堂,但并未在全国各大高校得以普及。本文拟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音乐文学的教育功能、音乐文学对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谈谈高校开设音乐文学课的必要性
期刊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事实也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课文读好了,许多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朗读教学对于培养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创设朗读情境,培养学生情感     就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工
期刊
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传统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学校课程以升学为惟一的价值取向。针对中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国各地都积极地开展了教育实验,大胆进行课外活动的实验研究。      一、原课标与新课标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学教育改革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进人一个
期刊
光电效应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频频出现,而且光电效应问题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一、光的频率线     1.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   光子的能量hν与光的频率ν相对应,能否发生光电效应是看照射金属的光的频率是否大于或等于这种金属的极限频率ν0,如果入射光的频率ν大于或等于该金属的极限频率ν0,则就能产生光电效应。   2.求解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依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金属中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5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
期刊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认识对象,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教学反思是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中学,学中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小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组探究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一、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实施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应是学习的主体,教
期刊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一、 在数的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     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数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