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重科学探究,不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
从学生角度,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因此,在课堂内进行探究式教学,应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有用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演示生动的实验,多媒体展示有趣的课件等情境,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走进物理世界,在愉悦的环境下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物理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有意义的和有效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白光是复色光”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白光通过棱镜后形成的光谱是棱镜本身产生的还是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棱镜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会理解复色光的概念,同时探究过程与结果必定会使他们感到愉悦,因为他们的探究过程与三百多年前的牛顿进行的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通过科学训练,学会探究
物理实验能揭示物理事实与学生原由认知结构的矛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到底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我们改变教材中的做法,实验时在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探究课题,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乐趣。
三、借助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两条通以同向电流的平行超导线间存在相互吸引力,这个现象很容易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那么这种相互作用到底是磁相互作用还是电相互作用呢?如果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就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磁相互作用和电相互作用,而不会对课本的结论盲从。
四、优化教材结构,深化探究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物理问题情境,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讨论或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做“用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实验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不采用“半偏法”而采用1/3偏或1/4偏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既说明了他在积极思维,也表明了他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同时还可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用“半偏法”相对于1/3或1/4偏法是否更有好处?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目标。
五、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过程,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例如,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就经历了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到今天的波粒二象性过程。
总之,课堂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统一的形式,而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有专家认为:“问题——阅读——归纳——结论”、“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问题——阅读——实验——总结——练习”都属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模式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教材内容都是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只是不同的课其探究活动要素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也都能熟悉,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师在以后教学中可以有更多机会、更开放的思想进行探究式教学。
从学生角度,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因此,在课堂内进行探究式教学,应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有用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演示生动的实验,多媒体展示有趣的课件等情境,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走进物理世界,在愉悦的环境下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物理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有意义的和有效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白光是复色光”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白光通过棱镜后形成的光谱是棱镜本身产生的还是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棱镜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会理解复色光的概念,同时探究过程与结果必定会使他们感到愉悦,因为他们的探究过程与三百多年前的牛顿进行的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通过科学训练,学会探究
物理实验能揭示物理事实与学生原由认知结构的矛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到底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因此,我们改变教材中的做法,实验时在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探究课题,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乐趣。
三、借助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两条通以同向电流的平行超导线间存在相互吸引力,这个现象很容易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那么这种相互作用到底是磁相互作用还是电相互作用呢?如果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就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磁相互作用和电相互作用,而不会对课本的结论盲从。
四、优化教材结构,深化探究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物理问题情境,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讨论或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做“用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实验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不采用“半偏法”而采用1/3偏或1/4偏法?学生提出的问题既说明了他在积极思维,也表明了他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同时还可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用“半偏法”相对于1/3或1/4偏法是否更有好处?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目标。
五、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过程,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例如,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就经历了从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到今天的波粒二象性过程。
总之,课堂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统一的形式,而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有专家认为:“问题——阅读——归纳——结论”、“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问题——阅读——实验——总结——练习”都属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模式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教材内容都是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只是不同的课其探究活动要素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也都能熟悉,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师在以后教学中可以有更多机会、更开放的思想进行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