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切变成“洗具”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907194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克服“洗具性”,我们更需要创造“给力”的生活
  
  年尾将近,部分媒体开始盘点2010年网络流行语。在国人可以较为充分自我表述的网络空间中,流行语能够即时性地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变迁,自然受到大众媒体的青睐。通过对2010年网络流行语的整体解读,我发现它们在将诸多社会感受化为“洗具”(喜剧)的同时,表达了一种对“给力”(带劲)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当下社会心理的矛盾品格。
  面对中国当代网络文化,研究者时常注意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绝大多数网民都不善于正面表达自己的严肃情感;即使在试图叙述某种悲剧性经历时,他们的文字传达出的东西却几乎总是喜剧性的。喜剧性乃是当下网络文化的主旋律。2010年网络流行语无疑延续了这种喜剧风格:“我爸是李刚”本来源于生命之殇,直指转型期社会体制的深层弊端,却最终泛化为搞笑式的调侃;令人痛苦的压力变成了“鸭梨”;“蒜你狠”“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神马”(凭什么)“海豚族”(海囤族)系列,与其说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愤怒,毋宁说透露出一种屈服的姿态;被以“凡客体”解构的人和文化现象几乎均属于民间范畴,调侃它们等于民间的自我调侃;“神马(什么)都是浮云”式的断言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对“给力”的渴望,展现了对任何严肃追求的不信任态度。最终,不但悲剧感消失了,就连喜剧也化为卑微之至的“洗具”。不过,隐藏在“洗具”后面的并非仅仅是滑稽意识,而是远为复杂的社会心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悲剧模仿的是比一般人“好”的人。他们的“好”体现为一种承担精神、一种抗争命运的勇气、一种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严肃意识。要成为这种意义上的悲剧英雄,个体就必须独立完成“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成为自己生活的舵手。一个人如果不能完成“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那么,他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决定、自我塑造、自我承担的悲剧精神。他所能做的不是喜剧性的嘲讽和戏谑,就是把任何苦难都改造成甜蜜的记忆。然而,半是由于体制的制约,半是由于缺乏自我指导的能力,国人还普遍不具有这种自立品格。绝大多数网民不但无力以主体的姿态审视世界,而且不能把自己的悲剧性经历转化为悲剧语言。“我爸是李刚”“鸭梨”“蒜你狠”“神马都是浮云”之列的流行语都是一种喜剧性表述。它在表面轻松的语气中体现了一种深重的无力感和荒诞感。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力,网民们开始向往和赞美“给力”的生活。然而,即使在向往和赞美“给力”的生活时,网民们的无力状态依然显现出来:在有关“给力”的网络话语中,“给力”的主体几乎总是他者而非言说者自己。言说它们的人知道自己不过是权贵眼中的屁民,其声音会如动物的尾气般随风飘散,生成不了什么“给力”的严肃后果。作为卑微的个体,“被……”是他们生存的常态。在以“被……”为特征的生存中,他们难以站立为“给力”的主体。由于长期处于“不给力”的状态,他们只能以戏仿、搞笑、调侃、反讽的方式曲折地暗示自己的无力。这种卑微的表达方式总是牵连出自怜、自嘲、自虐的复杂情感,传播网络流行语则成为人们撒娇、博得同情、宣泄情感的重要方式。利用谐音将严肃的语词滑稽化,既敞开了他们对权力的不信任和疏远态度,又展示了他们对自己无力品格的嘲讽。它是一种病灶显示、一种对所欠缺之物的向往、一种对存在之轻的不满和无奈。与之相关的滑稽之笑“显现的是人在矛盾、倒错、荒谬中的不自由境况”。然而,不信任权力而又无力自我实现,网民们最终只能选择“洗洗睡吧”。于是,“喜剧”变成了“洗具”。显然,2010年网络流行语显示了一种与“给力”正相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暴露了当下社会心理的矛盾品格。
  总体上看,2010年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三个系列:以“我爸是李刚”“蒜你狠”“苹神马”为代表的反讽系列;由“神马都是浮云”牵头的解构语系;强调“给力”状态的感慨句家族。其中,“给力”系列超越了单纯的反讽和解构,表达了对生活、他者、体制的期待,展示了网络主体试图站立起来的欲望。不过,这种站立的意志还很孱弱,尚未形成“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网络行动。包括“给力”系列的这三类流行语均具有浓厚的喜剧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洗具”的变形。
  在将一切都化为“洗具”之后,“洗具”自身就凸现出来。“洗具”不仅仅是“喜剧”的谐音,还是洗什么的器具。洗的对象既包括普通网民自己,还包括权力、体制、强势个体。“洗具”系列流行语敞开了社会与个体的双重欠缺。在调侃性的语句背后,阅读者可以体验到一种对法治和民主化进程的隐秘期盼。普通人之所以对“我爸是李刚”“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感到无能为力,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
  人生活在社会中,被社会所制约和成全,“给力”的终极保障是人人可以做主的社会体制。没有人人做主的社会机体,大多数人注定无力与李刚们抗衡,最终只能发出“神马都是浮云”的感慨。
  渴望过一种“给力”的生活却又要忍受当下生活的无力品格,这正是大多数国人生存的“洗具性”所在。要克服这种“洗具性”,国人不能仅仅期待“给力”的人生,更需要亲自创造一种“给力”的生活。为此,我们必须作许多“艰难的决定”。
  编辑 姜雪
其他文献
庄明大学毕业后进人一家公司,在办公室当秘书。平时她很少露出锋芒,在不声不响之中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一次,公司老总与外商淡判,庄明担任记录员。在谈判过程中,公司临时请来的邢位翻译对一些专业术语不熟悉,眼看谈判难以进行下去。总经理十分着急,这时,担任记录的庄明站了出来,自告奋勇说:“总经理,能让我试试呜?”虽然总经理不了解她的真实水平,可是在这关键时刻有人敢站出来救急,自然求之不得,于是让她临时充
近来读到一篇介绍翻译家草婴先生的文章,不禁对其钻研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肃然起敬。草婴一生致力于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翻译,历经波折和磨难,终于完成了400多万字、12卷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译稿,影响了几代人。他一生淡泊名利,没有任何职称和头衔,无论遭遇多少曲折,都始终秉持人道主义情怀,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他关于良知五个要素的论述,给人深刻的教益。  一要有良心,做人做事都要凭良心,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
窗外,还下着雨。  我坐下来给父母写信,实际上将读到这封信的只有母亲。  我的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才决定随着老乡们到外地打工。他曾经对人说过,如果家里没有出大学生,即便一辈子在老家种庄稼,那种生活也是轻松自在、有滋有味的。这些话让我心里隐隐不快,好像我考上大学拖累了他什么似的,不过我什么也没有说,第一次到大学报到,我可是拿了父母1万多元,这是家里“史上最大”的一次支出,父母的辛苦和供我上大学的决心
机会是个移动靶,专心才能射落     2008年年底的一天,孔令博请几个朋友吃饭,可能那天餐馆的生意特别好,等了很长时间,他们的菜还没有上来,服务员进来说:“抱歉,你们点的黄鳝粉丝煲没有了,麻烦你们换一道菜。”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说:“我们都点了哪些菜,你给我们报报。”服务员一脸歉意地说:“我也忘了,你们等等,我去查查。”过了十多分钟服务员才进来:“你们点的菜还是没有,必须再换。”因为这,
由于经济拮据,初中毕业后黄斌只得回家务农,种植农作物挣钱养家。种地之余,黄斌喜欢把种植蔬菜的体会写成稿子投给报刊。因此,他陆续收到从远方汇来的稿费。随着发表的稿件、收到的稿费与日俱增地多起来,黄斌便萌生要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  听说《中国食品质量报》招聘编辑、记者,黄斌感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从位于吉林省的家中,匆匆前往北京应聘。  “你是什么文化程度?”负责招聘的鲁小彪问。  
搬进新居,我忙着安装照明灯,4岁的孙子也跟着跑前跑后。突然,他大叫道:“爷爷,我发现了……”“哦,你发现什么了?”“我发现,那日光灯总是两头先亮!”孙子歪着小脑袋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起初,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值得如此大惊小怪。但转念一想,此刻,在这4岁孩子的心中,这可是“重大发现”,我马上对他竖起大拇指,赞赏道:“你看得真仔细!真棒!”  我常想,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
欧洲人是相当尊重个人隐私的,只要不做有悖法律和社会公德的事情,只要不妨碍他人的生活与自由,在满足上述两个前提下,你即使做了出格的事也鲜有人来干涉。我未到德国之前,印象中的德国人是最循规蹈矩的人,估计他们是执行隐私尊重权的模范。然而,我去了一趟德国后,却感觉德国人都热衷于做社会公德的监管员,尤其他们“刀子嘴豆腐心”的处世原则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法兰克福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也是著名诗
有一种芳香,总是历尽寒暑而来  喜欢站在单位五楼上看大院的风景,整齐,明媚。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独到三处。春季的繁华,夏季的雍容,冬季的凛冽,而最让我心动的,却是秋季。不仅仅因为它是个饱满的季节,更因为它的坚持。  看吧,满院子的花草树木,从开始的粉红艳黄,到后来的绿色、鹅黄、淡绿、深绿,直到浓浓的墨绿。风起时,很多的叶子也开始飘落。风卷起来,哗哗地堆积到树下,是要化作春泥的吧。但是,总有几棵树,几片
8年前,儿子清华硕士毕业后,获得了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独自要到美国去读书,这可把我和老伴忙坏了。我们反复商量,为儿子的行装作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为他带七套内衣(听说美国那儿每天都要洗澡换内衣的);单、棉、夹衣各三套;床上用品两套;带一套锅碗瓢盆、一把菜刀、一根擀面杖、一个菜板、一袋干枣、两包十三香、三袋蒜蓉辣酱、四把鸡汁挂面、五盒压缩黑木耳(怕孩子不习惯西餐以备自己做着吃);还有单帽、棉
有人搭我的车回家,坐定,寒暄……继而发问:你太太是哪个单位的?这个单位在哪条街道?效益好不好?你太太是干什么的?收入高不高?一个月休息几天?  短短十几分钟,几乎就是一个“答记者问”,心里开始窝火,凭什么要回答他?这些问题对你重要吗?我为什么要满足你八卦的心理?  我觉得这是一种语言暴力,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如影相随。暴力是强者欺凌弱者的一种行为,其他暴力行为的承受者是肉体,而语言暴力残害的却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