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碳"与"炭"及其组合词中的用法怎样区分,除了习惯用法外,人们对"碳"与"炭"两字的原意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甚至还有误解,还受外文不同表述和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译名的影响。本文通过讨论"碳""炭"用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用所表述的物质是可燃烧和非燃烧物质来区分用"碳"还是"炭";同时,也提出了首先应规范工具书用语等解决规范化的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炭 碳 术语 规范
一、"碳"、"炭"的概念及使用中的问题
用"炭"还是"碳"来组词,用不用"碳质(炭质)"一词,尚存有很多分歧[1~3]。
根据《辞海》(1999)的解释:碳是化学元素(周期系第Ⅳ族(类)主族元素),符号C,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以及C60、C70等富勒烯(因为 "烯"是一类由碳和氢组成,含有C〖FY=,1〗C基团的化合物,所以,称为富勒碳更适宜[4])。在地球上,碳以游离态(如金刚石、石墨)和化合态(如石油、碳酸盐等)存在[5]。
无论是《辞海》(1999),还是某些文章[1~3]中,若试图用所谓通用的定义来精确区分"碳""炭"的用法,几乎是不可能的。"碳"字的出现是与人们揭示物质的构成和成分,不断发现存在于自然界的元素,编制元素周期表等因素有关。虽然,我国目前尚未见有报道最早出现"碳"字的时间,但是,"碳"字的出现肯定是在元素周期表出现以后,且应是舶来品。这是因为,据报道,现今所知,"碳"字在1930年《王云五大字典》中已被收入[4],更早的字典中是否有此字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表明,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祖先们一直运用的是"炭",而没有出现"碳"字。"碳"字显然是在元素概念出现以后才诞生的。
若我们按一些作者所定义,碳是化学元素C的中文名称[1,3]。碳化硅,俗称"金刚砂",是石英和焦炭混和,并加入少量木屑和食盐,在电炉中加热至2 000℃左右而制得的化合态。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泥炭的碳含量为50~60%,褐煤为60~77%,无烟煤为90~98%。要用精确的定义来区分在高级无烟煤与石墨的最后过渡区间,由煤"炭"过渡到石墨"碳",几乎是不可能的。
显然,其组合词,如煤炭、焦炭、泥炭和碳(炭)质页(泥)岩、碳化硅、碳酸岩等等,并不能从元素C的含量来区分,而是由于老祖宗创造煤炭等词时还没有元素的概念出现而已。与"碳"还是"炭"组合成词组,与其说是用元素碳还是别的什么来进行区分,倒不如说是约定俗成更合理;"碳"字的出现及在我国的流行是与外来词的引入有关。既然与外文翻译有关,那么,也就不能简单地对能或不能用"碳"与"炭"来组词作硬性规定,可以音译,或以意译,还可用优先译名权来论处。譬如,一度曾在各种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安龙与安然(公司),拉登与拉丹。这让人们搞不清是两个还是一个公司,是一个还是两个大恐怖分子。对这类音译词,似乎应该以翻译的先后来定夺。由此说来,确又很有必要规范译名与用词。下面,我们试图通过一些行业的"碳"与"炭"运用情况的分析,来讨论如何区分"碳"与"炭"的用法。
二、"碳"与"炭"在一些行业中的应用
炭,用于木材等焚烧后的产物,如木炭;也用于煤层自燃后的产物,如煨炭[6];在漫长的一段时期,也曾等同于炭和石炭,也即现今所称的煤[7]。
外语语种及译者不同,即使相同的外文字,对炭与碳的用法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两者并没有统一的用法。但是,与煤炭行业关系更近的学者大体上遵循与煤及木材等燃烧有关的就用炭,而非煤炭系统的学者更偏向于用碳。
如在煤炭系统的专著及术语规范书籍中,将在泥炭化阶段,高等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等,在比较干燥的氧化条件下腐朽,或因森林起火转变而成的显微组分(fusain)译为丝炭,或丝煤。同样,在《中国煤岩学》[8]这样的著作中,多处出现炭质页岩一词。在《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和《岩石学词典》中,也有因外文中含有"煤的"意思,所以也用炭,如,炭质黏土页岩(coalyclay shale),也有外语词的不同而译作炭,如,炭质页岩(battie);也有与煤有关,但译时却用碳,如碳沥青(anthraxolite),这是一种类似煤的光亮沥青。
煤炭行业也有例外的译名,如《煤炭科技术语》中将干基灰分等于、大于50%,到小于80%的含碳物构成的煤岩称作碳质岩(carbonaceous rock),将从测定煤样的挥发分产率所得残渣中减去灰分后的残留物称作固定碳(fixed carbon)。
也有同一外文词语译名不一的,如碳泥灰岩(alm,《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炭质泥灰岩(alm,《岩石学词典》)。
也有因外文词不同而译名不同的,如在《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中有:炭质页岩(battie)、碳质页岩(blacks,carbonaceous shale,culm)。
在地质行业,"碳质"作为构词前缀应用比较广泛,如碳质板岩、碳质放射虫岩、碳质岩、碳质球粒陨石、碳质滑石岩、碳质灰岩、碳质石英岩、碳质岩浆岩等等。下面以碳质放射虫岩和碳质球粒陨石为例,来说明碳质的含义。
碳质放射虫岩(carbonaceous radiolarite),一种灰色至黑色放射虫燧石,它含有碳质色素、微粒状石英、黏土和磷酸盐。
碳质球粒陨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是一集合名词,用来表示易破碎的暗淡黑色球粒石陨石。其特征是:存在黏土型水合硅酸盐矿物,常为细粒的蛇纹石或绿泥石;含有相当数量的各种各样的有机化合物,如碳氢化合物、脂肪酸、芳香酸、卟啉。根据组成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类型Ⅰ含有大量水及有机物质(3~5%化合碳,24~30%烧失量);类型Ⅱ的成分介于Ⅰ、Ⅲ之间(12~24%烧失量);类型Ⅲ含有高温矿物及一些金属成分(2~12%烧失量)。
由此可以看出,碳质作为组合词的前缀,不仅广泛应用,而且含义不一。碳的含量可以是一个很大范围的变值:可以仅仅含有碳质色素,如碳质放射虫岩;也可以有不同的碳含量,如三种类型的碳质球粒陨石。
三、规范使用"碳""炭"二词的措施
综观"碳""炭"两词及其组合,我们不难看出,总的说来,煤炭、木炭、焦炭和炭质页岩等,大凡用"炭"或以"炭"字来组合的词组,其表达的基本上是可燃烧的物质。碳砖、碳素钢、碳酸盐等,基本是非燃烧物质。因此,以可燃烧和非燃烧物来区分用"炭"还是用"碳",这既继承了传统,遵从了约定俗成,又基本符合目前的运用"炭""碳"的实际。在实践中,遵从习惯的用法还是不可避免的。譬如,像碳素钢,亦称"碳钢"。含碳量低于2%的铁碳合金的总称。按含碳量分为:低碳钢(含碳0.10%~0.25%);中碳钢(含碳0.25%~0.50%);高碳钢(含碳0.60%以上)[5];泥岩:有机碳含量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十几的都有,对一般湖相泥岩来说,有机碳大于0.4%就是生油岩,小于此值者为非生油岩;有机碳大于1.0%者可称为好生油岩[9]。我们没有必要教条地将含有机碳者必称为碳什么的名称。石油、有机岩这种名称司空见惯,早已习惯,是无人质疑的用语,不必再给与碳有关的什么定义或规范。
综上所述,碳字的混乱应用与外语语种和不同译者等因素相关,还有约定俗成、权威效应等多种影响因素。我们提出,用"炭"或以"碳"字来组合词组,以其表述的物质能否燃烧来衡量,能燃烧者用炭字来组合,不能燃烧的用碳字来拼接,含有机碳的也未必非用碳字来表述,如石油和有机岩等。由于长期以来"碳"、"炭"的用法缺乏规范和统一,加之各行业制定的行业规范用语间也存有差异,所以,碳与炭的规范用法可能因行业的不同而应有不同的规范措施,用碳还是用炭,用碳(炭)质还是取消,不可能以一个简单的定义来囊括,并使之实施,譬如,碳质作为构词的词素,显然在地矿系统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应确定外来词的译名规则,是意译还是音译,是遵从先译者为准,还是别的?我们若能做到申报专利式的方式,对于新的外来词,只有未申报译名的才能再有新译名,就能统一外来词的译名。但是,这恐怕一时难以做到。那么,我们目前是否可以在名词审定委员会确定译名后,让各大出版社,尤其是词(辞)典出版时用统一的术语。因为,大多数人往往需借助(双语)词(辞)典翻译,这种工具书的规范是保证最后全体用词规范的最好途径。
用词的规范任重而道远,如岩心和岩芯,规范了多少年,有的书上还出现岩芯两字。不能认为有个名词审定委员会,有过几次讨论就能实行规范了,我们应做更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魏寿昆关于"碳""炭"二词的用法科技术语研究,1999(4):33-34
[2]蒋文忠,蒋颖"炭"与"碳"的区别问题科技术语研究,1999(4):34-36
[3]石磬也谈"碳"和"炭" 科技术语研究,2001(4):35-36
[4]周公度从"球烯"到"球碳"科技术语研究,1999(1):20-21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682-4683
[6]梁上椿编煨炭19331-37
[7]章鸿钊,石雅(再刊)地质专报乙种第二号中央地质调查所,1928:201-205
[8]韩德馨中国煤岩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1-599
[9]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等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425
简讯
今年11月在厦门召开了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研讨会,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除大陆专家外还有台湾孙志鸿、赖政国、林永青、林松富、曾清凉等5位地理信息系统专家。会上首先介绍了几年来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对照工作情况。经过两岸专家的共同努力,已形成初稿,这次会上对此稿进行了初审。会议经讨论对编订的方针、原则等问题取得共识,并共同制定了一个较详细的工作日程安排:会后两岸专家对已有的审定稿分别进行修订、增补,2003年1月底前完善一审稿;2003年初在大陆召开一审会;2003年底在台湾召开二审会。
(李玉英)
关键词:炭 碳 术语 规范
一、"碳"、"炭"的概念及使用中的问题
用"炭"还是"碳"来组词,用不用"碳质(炭质)"一词,尚存有很多分歧[1~3]。
根据《辞海》(1999)的解释:碳是化学元素(周期系第Ⅳ族(类)主族元素),符号C,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以及C60、C70等富勒烯(因为 "烯"是一类由碳和氢组成,含有C〖FY=,1〗C基团的化合物,所以,称为富勒碳更适宜[4])。在地球上,碳以游离态(如金刚石、石墨)和化合态(如石油、碳酸盐等)存在[5]。
无论是《辞海》(1999),还是某些文章[1~3]中,若试图用所谓通用的定义来精确区分"碳""炭"的用法,几乎是不可能的。"碳"字的出现是与人们揭示物质的构成和成分,不断发现存在于自然界的元素,编制元素周期表等因素有关。虽然,我国目前尚未见有报道最早出现"碳"字的时间,但是,"碳"字的出现肯定是在元素周期表出现以后,且应是舶来品。这是因为,据报道,现今所知,"碳"字在1930年《王云五大字典》中已被收入[4],更早的字典中是否有此字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这表明,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祖先们一直运用的是"炭",而没有出现"碳"字。"碳"字显然是在元素概念出现以后才诞生的。
若我们按一些作者所定义,碳是化学元素C的中文名称[1,3]。碳化硅,俗称"金刚砂",是石英和焦炭混和,并加入少量木屑和食盐,在电炉中加热至2 000℃左右而制得的化合态。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泥炭的碳含量为50~60%,褐煤为60~77%,无烟煤为90~98%。要用精确的定义来区分在高级无烟煤与石墨的最后过渡区间,由煤"炭"过渡到石墨"碳",几乎是不可能的。
显然,其组合词,如煤炭、焦炭、泥炭和碳(炭)质页(泥)岩、碳化硅、碳酸岩等等,并不能从元素C的含量来区分,而是由于老祖宗创造煤炭等词时还没有元素的概念出现而已。与"碳"还是"炭"组合成词组,与其说是用元素碳还是别的什么来进行区分,倒不如说是约定俗成更合理;"碳"字的出现及在我国的流行是与外来词的引入有关。既然与外文翻译有关,那么,也就不能简单地对能或不能用"碳"与"炭"来组词作硬性规定,可以音译,或以意译,还可用优先译名权来论处。譬如,一度曾在各种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安龙与安然(公司),拉登与拉丹。这让人们搞不清是两个还是一个公司,是一个还是两个大恐怖分子。对这类音译词,似乎应该以翻译的先后来定夺。由此说来,确又很有必要规范译名与用词。下面,我们试图通过一些行业的"碳"与"炭"运用情况的分析,来讨论如何区分"碳"与"炭"的用法。
二、"碳"与"炭"在一些行业中的应用
炭,用于木材等焚烧后的产物,如木炭;也用于煤层自燃后的产物,如煨炭[6];在漫长的一段时期,也曾等同于炭和石炭,也即现今所称的煤[7]。
外语语种及译者不同,即使相同的外文字,对炭与碳的用法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两者并没有统一的用法。但是,与煤炭行业关系更近的学者大体上遵循与煤及木材等燃烧有关的就用炭,而非煤炭系统的学者更偏向于用碳。
如在煤炭系统的专著及术语规范书籍中,将在泥炭化阶段,高等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等,在比较干燥的氧化条件下腐朽,或因森林起火转变而成的显微组分(fusain)译为丝炭,或丝煤。同样,在《中国煤岩学》[8]这样的著作中,多处出现炭质页岩一词。在《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和《岩石学词典》中,也有因外文中含有"煤的"意思,所以也用炭,如,炭质黏土页岩(coalyclay shale),也有外语词的不同而译作炭,如,炭质页岩(battie);也有与煤有关,但译时却用碳,如碳沥青(anthraxolite),这是一种类似煤的光亮沥青。
煤炭行业也有例外的译名,如《煤炭科技术语》中将干基灰分等于、大于50%,到小于80%的含碳物构成的煤岩称作碳质岩(carbonaceous rock),将从测定煤样的挥发分产率所得残渣中减去灰分后的残留物称作固定碳(fixed carbon)。
也有同一外文词语译名不一的,如碳泥灰岩(alm,《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炭质泥灰岩(alm,《岩石学词典》)。
也有因外文词不同而译名不同的,如在《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中有:炭质页岩(battie)、碳质页岩(blacks,carbonaceous shale,culm)。
在地质行业,"碳质"作为构词前缀应用比较广泛,如碳质板岩、碳质放射虫岩、碳质岩、碳质球粒陨石、碳质滑石岩、碳质灰岩、碳质石英岩、碳质岩浆岩等等。下面以碳质放射虫岩和碳质球粒陨石为例,来说明碳质的含义。
碳质放射虫岩(carbonaceous radiolarite),一种灰色至黑色放射虫燧石,它含有碳质色素、微粒状石英、黏土和磷酸盐。
碳质球粒陨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是一集合名词,用来表示易破碎的暗淡黑色球粒石陨石。其特征是:存在黏土型水合硅酸盐矿物,常为细粒的蛇纹石或绿泥石;含有相当数量的各种各样的有机化合物,如碳氢化合物、脂肪酸、芳香酸、卟啉。根据组成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类型Ⅰ含有大量水及有机物质(3~5%化合碳,24~30%烧失量);类型Ⅱ的成分介于Ⅰ、Ⅲ之间(12~24%烧失量);类型Ⅲ含有高温矿物及一些金属成分(2~12%烧失量)。
由此可以看出,碳质作为组合词的前缀,不仅广泛应用,而且含义不一。碳的含量可以是一个很大范围的变值:可以仅仅含有碳质色素,如碳质放射虫岩;也可以有不同的碳含量,如三种类型的碳质球粒陨石。
三、规范使用"碳""炭"二词的措施
综观"碳""炭"两词及其组合,我们不难看出,总的说来,煤炭、木炭、焦炭和炭质页岩等,大凡用"炭"或以"炭"字来组合的词组,其表达的基本上是可燃烧的物质。碳砖、碳素钢、碳酸盐等,基本是非燃烧物质。因此,以可燃烧和非燃烧物来区分用"炭"还是用"碳",这既继承了传统,遵从了约定俗成,又基本符合目前的运用"炭""碳"的实际。在实践中,遵从习惯的用法还是不可避免的。譬如,像碳素钢,亦称"碳钢"。含碳量低于2%的铁碳合金的总称。按含碳量分为:低碳钢(含碳0.10%~0.25%);中碳钢(含碳0.25%~0.50%);高碳钢(含碳0.60%以上)[5];泥岩:有机碳含量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十几的都有,对一般湖相泥岩来说,有机碳大于0.4%就是生油岩,小于此值者为非生油岩;有机碳大于1.0%者可称为好生油岩[9]。我们没有必要教条地将含有机碳者必称为碳什么的名称。石油、有机岩这种名称司空见惯,早已习惯,是无人质疑的用语,不必再给与碳有关的什么定义或规范。
综上所述,碳字的混乱应用与外语语种和不同译者等因素相关,还有约定俗成、权威效应等多种影响因素。我们提出,用"炭"或以"碳"字来组合词组,以其表述的物质能否燃烧来衡量,能燃烧者用炭字来组合,不能燃烧的用碳字来拼接,含有机碳的也未必非用碳字来表述,如石油和有机岩等。由于长期以来"碳"、"炭"的用法缺乏规范和统一,加之各行业制定的行业规范用语间也存有差异,所以,碳与炭的规范用法可能因行业的不同而应有不同的规范措施,用碳还是用炭,用碳(炭)质还是取消,不可能以一个简单的定义来囊括,并使之实施,譬如,碳质作为构词的词素,显然在地矿系统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应确定外来词的译名规则,是意译还是音译,是遵从先译者为准,还是别的?我们若能做到申报专利式的方式,对于新的外来词,只有未申报译名的才能再有新译名,就能统一外来词的译名。但是,这恐怕一时难以做到。那么,我们目前是否可以在名词审定委员会确定译名后,让各大出版社,尤其是词(辞)典出版时用统一的术语。因为,大多数人往往需借助(双语)词(辞)典翻译,这种工具书的规范是保证最后全体用词规范的最好途径。
用词的规范任重而道远,如岩心和岩芯,规范了多少年,有的书上还出现岩芯两字。不能认为有个名词审定委员会,有过几次讨论就能实行规范了,我们应做更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魏寿昆关于"碳""炭"二词的用法科技术语研究,1999(4):33-34
[2]蒋文忠,蒋颖"炭"与"碳"的区别问题科技术语研究,1999(4):34-36
[3]石磬也谈"碳"和"炭" 科技术语研究,2001(4):35-36
[4]周公度从"球烯"到"球碳"科技术语研究,1999(1):20-21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682-4683
[6]梁上椿编煨炭19331-37
[7]章鸿钊,石雅(再刊)地质专报乙种第二号中央地质调查所,1928:201-205
[8]韩德馨中国煤岩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1-599
[9]黄第藩,秦匡宗,王铁冠,等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1-425
简讯
今年11月在厦门召开了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研讨会,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除大陆专家外还有台湾孙志鸿、赖政国、林永青、林松富、曾清凉等5位地理信息系统专家。会上首先介绍了几年来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对照工作情况。经过两岸专家的共同努力,已形成初稿,这次会上对此稿进行了初审。会议经讨论对编订的方针、原则等问题取得共识,并共同制定了一个较详细的工作日程安排:会后两岸专家对已有的审定稿分别进行修订、增补,2003年1月底前完善一审稿;2003年初在大陆召开一审会;2003年底在台湾召开二审会。
(李玉英)